壹
公元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古文献学的开拓者。一生致力于教育,首开私人讲学之风。学术上以传授古代文化为己任,于六经有校释整理之功;以“述而不作”、删芜去妄之原则,整理《诗》、《书》、《礼》、《乐》等文献。
贰
孔子与六经的关系:
A,《易》:关于“天道”的《周易》,只是偶尔提及,并未教学。
B,《书》:孔子曾诵读、教授过《尚书》,至于是否系统整理,尚在疑然之间。
C,《诗》:“删诗”说不可信。但孔子对《诗》的解释与评论对后世研究有巨大影响。
D,《礼》:《礼记》为儒家之书,出自孔门后学之手;《周礼》亦出自儒家,但与孔子关系较疏远。“三礼”成书,直接或间接与孔子有关;礼,亦为孔门教育的重要内容。
E,《乐》:孔子曾整理乐典。
F,《春秋》:相传孔子曾根据《鲁春秋》、参考周王室及各诸侯国史官记载编成《春秋》一书。整理、修订时,取其义以行褒贬;叙述中可见孔子的立场与爱憎,即后世所谓“微言大义”。
其文献整理方法与特点是:
A,多闻阙疑,整理史书反对独断妄改;择善而从,考证古礼无征不信。
B,崇尚质实,排斥虚妄(局限在于,面对神话传说一类的史料时,往往目为虚妄甚或歪曲篡改,导致史料的埋没或曲解)。
C,为我所用,开儒家穿凿附会之先河,在对《诗经》的解释上表现最为突出。
叁
孔子后学与古文献整理:
A,子夏:传统认为,《毛诗》、《公羊传》、《谷梁传》等传承与子夏有关。长于校勘,《吕氏春秋·察传》既有子夏理校范例。
B,孟轲:理解、训释主张“以意逆志”;研究、整理古文献紧密联系原作者,知人论世;强调怀疑、辨伪,以儒家思想原则为是非标准;于学派斗争中以古代文献卫道攻异。
参考文献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北京:中华书局 , 2015 年 1 月 。
赵国璋、潘树广,《文献学大辞典》,扬州:广陵书社,2005 年 12 月。
整理:胥纯潇 雨旸
排版:雨旸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