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台一些老地名的由来
作者/马振国
众所周知,人有人名,地有地名,奇台县地域广阔,历史悠久,因此各地都有不同的地名,这些地名的形成,都有它的历史原因,探寻一下这些地名形成的原由,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在奇台有这样一句俗语,说“东湾不东,西地不西,兔儿桥没桥,旱沟不旱”。细想也确实如此,东湾却在县城的西边,西地又在县城东边,兔儿桥也不见个桥,旱沟却水源丰富,并没有多旱。
是不是这些地名起错了?其实不然,这都是人们的一种误解,现在的人都是以县城做为中心来判断方向的,其实东湾和西地并不是以县城为中心的,东湾之所以叫东湾,是处于白杨河之东,所以叫东湾。西地之所以叫西地,是以东地大庙为中心的,大庙以东叫东地,大庙以西叫西地,了解了以上两点,你也就不奇怪了。兔儿桥位于犁铧尖之南,在清未民初时,那里是一个荒凉的地方,其地有一座桥,底下常钻些野兔,现在那里早就变成了闹市区,所以也就没桥了。至于旱沟,本来是叫汉台子,是汉人居住的地方,后来将“汉”写成了“旱”,又因地势低凹,所以叫成了旱沟,并不是干旱的意思。
奇台为什么叫“奇台”,原先县城这里并不叫“奇台”,而是叫“古城子”。因为县城以北有一大土墩,俗称“唐朝墩”,其南面是一片古城废墟,据说是唐代的蒲类城,所以叫“古城子”。清代光绪十五年,奇台县原县治处因地处高台,凿井无水,因此将县城迁到古城子,这样,奇台的县名也搬到了古城子,遂将古城也叫做奇台了,为了和原奇台相区别,又将原奇台称“老奇台”,古城子称“新奇台”。
那么老奇台为什么叫“奇台”呢?据现在人考证,有几种说法:一是“契丹说”。在一些国家的语言例如俄语中至今犹称中国为"契丹",在俄语、希腊语和中古英语中把整个中国称为契丹(读音分别为Kitay,Kita1a,Cathay),在穆斯林文献中常把北中国称为契丹(Khita,Khata),“奇台”与“契丹”的读音非常接近,衍生为意指汉人。“契丹说”认为,开垦河在清代时叫“奇台布拉克”,“布拉格”是蒙语“沟”和“河”的意思,“奇台布拉格”就是“汉人沟”、“汉人河”,因为老奇台处于开垦河下游,所以也叫“奇台布拉格”,后来又简称“奇台布拉”,如同木垒的“英格布拉”一样。再后来又称“奇台布”,如“英格布拉”又称“英格堡”,“堡”、“布”谐音,只是汉字书写成不同的字罢了。
清代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政府在今老奇台建“奇台堡”,派驻军,因此“奇台布”又写成了“奇台堡”,“堡”的读音也读“pu”,与“奇台布”同音,也有堡垒的意思。乾隆四十一年,奇台建县,于是“奇台堡”也顺理成章地又称奇台县了。这种说法以吴伯什先生为代表,他在《奇台文史》上发表了《奇台县名辨析》的文章,提出此说,后来中科院院士杨镰先生也持此说,可惜这二人都英年早逝了。
另一种说法是“七台说”,这种说法以周海山、李子灵为代表,周海山在《奇台文史》上发表文章,坚持此说。他说“奇台”二字是“七台”之误,说从乌鲁木齐到奇台有七个军台,奇台是第七军台,还有一种说法是说奇台境内从南到北有七个军台,所以叫“七台”,他们的这种说法来源于民国时期奇台有一个姓柯的耄老编著的一本薄薄的《奇台县志》,这种说法,笔者不太认可。
另外还有“奇异的高台说”,“芨芨台说”等几种说法,大都牵强附会,不值得一提。
那么“奇台”二字真正的来源是什么,恐怕现在也没人能说得清了,因为提出这两种说法的人都不在了,以笔者之陋见,似乎吴伯升先生的说法有些道理,但我不是考古学家,也只是看资料才知道一点,因此也不敢坚持此说,只好多说并存,让后人去考证争论罢。
奇台县各地地名的形成,都有它的历史原因,因为奇台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都受蒙古人统治,所以很多地名都是蒙语地名,如准噶尔盆地,就是蒙古准噶尔部落长期生活在这里而得名。有些蒙语地名写成汉字后,意思也变了。比如北塔山,本来蒙语是“拜达克山”,写成汉字就成了“北塔山”,好像山上有个塔似的,由一个蒙语地名变成了汉语地名。
哈族人到奇台比较迟,大概是“杨将军”(杨增新)治疆时来到奇台的,他们当时大多是在北山和南山一带游牧,所以这两处地方也有很多哈语地名,还有些维吾尔语地名,如“维吾尔湾子”,加上个“湾子”,就成了维汉合成地名。
现将一些城乡老地名的由来分析如下:
一、农村地名。
1、西北湾:西湾和北湾的合称,得名于解放前,其地有一大槽沟,西湾地处槽沟以西而得名,北湾以处北而得名。
2、头屯、二屯、三屯、小屯:得名于清代同治未年,古城清军在城郊屯田,因水磨河水分三条渠道浇灌,第一条浇灌地即称头屯,第二条浇灌地称二屯,第三条称三屯,小屯因地域较小,故称小屯。
3、柳树河子:得名于清代同治年间,因河床内生长茂盛的毛柳而得名。
4、喇嘛湖梁:位于头屯大队东北,清代时古城与外蒙通商,外蒙商人长途跋涉来到此梁上与古城商人展开贸易,有喇嘛常来梁上做佛会,据说还有一个喇嘛昭,梁下一片草湖,故称喇嘛湖,此梁便称为喇嘛湖梁了。
5、满营湖:原是清军的牧马场,满营为满族人的军营,湖即草湖,不是水湖。
6、八户地:清未民初,有八户人家在此耕种,因得名。
7、桥子:得名于清代道光年间,由此开辟了一条穿越沙窝直通外蒙古北套的道路,桥子附近有一座桥,故得名“北套桥”,“套”与“道”谐音,惯称“北道桥”,简称“桥子”。
8、新六户:是新户和六户的合称,六户在清代同治年间有邵、苏、赵、张、刘、杜六户人家在此居住,故称六户。清光绪年间有外来户在此附近开发,故称新户。
9、沙山子:得名于民国初年,因其地多沙丘而得名。
10、旱沟:清光绪年间有汉民在此地种地屯田,得名“汉台”,后以“汉”为“旱”,又因地形低凹,称旱沟。
11、坎尔孜:解放前无人居住,是一片芨芨湖,1952年,迁来维汉居民,合力开挖了几条坎尔井,以后渐成村落,故名坎尔孜。
12、乔仁:乔仁,得名于清代光绪年间,系蒙语地名,称蒙根不哈,意为关押不受教规的教徒的地方。乔仁和木垒的雀仁本是一个地方,后来木垒县从奇台县分出去后,为了区别,改名雀仁。
13、二马场、三马场、五马场:清代光绪年间此地为清军养马的马场。
14、三十里大墩:在坎尔孜乡,有一高大的烽火台,相传是唐朝时的,距县城30华里,惯称三十里大墩。
15、牛王宫:清代光绪年间在村南修建牛王宫庙一所。
16、三个庄子:该地是通往关内的驼道站口,曾建有宿店三处,民国时期,始称三个庄子。
17、二畦:清代同治年间,老奇台以东引皇渠水浇灌农田,分为四个水口,每个水口浇灌的面积称为畦,该地为第二水口,亦称二畦。
18、双大门(老奇台镇内):清未民初,有王氏兄弟二人在此定居耕种,同修一座大院,建两个高3.6米,宽2.6米的大门,惯称双大门。
19、洪水坝:洪水坝为清代光绪未年修筑的拦洪土坝,以此为名。
20、东塘:清代光绪年间,该地处龙口堡子以东,有三个环形塘湾,得名东塘。
21、屯庄梁:清代光绪年问,为防匪患,乡民在王华的带领下,在村南一道山梁上修筑一处长20丈,高9尺的正方形屯庄,由此得名。
22、七户:清代光绪初年,有靳、张、范、刘、陈、韩等七户人在村内定居,惯称七户。
23、上、下皇宫:清代乾隆年间,清军沿天山北坡辟东西一道沿途设军台,光绪年间,军台改为军屯驻地,亦称皇宫,惯以南为上、北为下,因称上、下皇宫。
24、三十户:清代光绪初年,按户分地,当时此地共有30户,由此得名。
25、马莲滩:解放初,这里是下戈壁的荒草滩,生长一种叫马莲的植物而得名。
26、半截沟:始得名于清光绪三十四年,因此地居两条山沟的中部,北部地区的丘陵地和戈壁地未连接,惯称半截沟。
27、营盘滩:清代同治年间,村内曾驻清军,建有营房、马厩,同治内乱,营房马厩俱毁,今尚能见遣址,惯称营盘滩。
28、新户梁:清代同治年间,该村为回民聚居区,同治内乱,回民搬迁,光绪年间,汉民来此开发,因得名。
29、麻沟梁:始名清代光绪年间,因地处山区,沟内生长野麻而得名。
30、中葛根、老葛根、西葛根、葛根河:俱为蒙语地名,意为宽阔的河,又写做根格尔或根噶尔。
31、大庄子:解放前,有一牛姓人在此定居,筑一大庄院,惯称大庄子。
32、腰站子:因地处老新奇台中间,上下都四十里,因此得名四十里腰站子,现简称腰站子。
33、碧流河:始得名清代光绪年间,原为蒙语毕鲁古河,意为产磨石的沟,写成汉字就成了碧流河,意思也变了,成了清澈的流水的河。
34、洞子沟:清光绪初年,为引渡碧流河水,在村南梁上开凿一条长40米的引水山洞,由此得名。
35、塘坊门:始名清代光绪年间,因地处丘陵槽地形地,进出口形似大门,惯称平地为塘,因得名。
36、上、下堡子(读pu):清代光绪年间,此地修筑地堡二处,南面的称上堡子,北面的称下堡子。
37、吉布库:吉布库系蒙语,意为簸箕形状的山湾,得名于清代光绪年间。
38、达板河:达坂系蒙语,意为高处的山,现在称高山顶上有冰雪处为冰达坂。
39、东湾:始得名于清代光绪年间,为开发白杨河以东沿山地带土地,开挖了一条渠道,将白杨河水引出一部分转湾东流,故名东湾。
40、中渠:得名于清未民初,白杨河水东流一支,被划为南、中、西三道渠系,由此得名。
41、墒户:清代光绪未年,有18户商人在此垦荒种地,故名“商户”,后写为“墒户”。
42、双大门(东湾镇内):清代同治二年,此地建筑屯庄一座,南北开门,得名双大门,与老奇台的双大门重名。
43、根噶尔:得名清代光绪年间,与根葛同意,意为宽阔的沟。
44、大泉:清代光绪年间,此地水泉密布,水量颇大,由此得名。
45、老哇(鸹)庄子:始得名于民国初年,因庄子周围有大榆树,树上常落老鸹,而得名。另一种说法是,当时有一个从吐鲁番来的维吾尔族铁匠,名叫“尧里娃子”,人惯称“老娃子”,在此地修了一个庄子,人叫“老娃子庄子”,简称“老娃庄子”。
46、苏吉泉:蒙汉复合地名,意为蒙古人苏吉的泉。位于将军戈壁。
47、喀拉麦里山:蒙汉复合地名,意为黑油山,与维吾尔语克拉玛依同义。
48、开垦河:来源于蒙语开恩加依拉克,“开垦”二字系“开恩”的另一写法,另外民间称“开工”河,清代光绪四年(1878),奇台驻军在张曜的亲率下,开始开工治理开垦河,所以又称“开工”河。
49、水磨河:古称莫贺水,清代称阿不达尔托垒水,清代道光年后,河上遍布水磨,故又称水磨河。
50、黑涝坝:始名于清代光绪年间,此山间低凹处形成三个天然积水泊,其中一个最大的直径30米,因长年积水,颜色呈黑色,故名黑涝坝。
51、条湖:始名于光绪年间,因地形狭长,牧草茂盛,当地人称条湖。
52、将军戈壁:因在戈壁上建有一座将军庙而得名,始名于清代光绪年间。
二、县城老地名:
1、文庙巷:民国初年在巷西北侧建有孔子庙,俗称文庙而得名。
2、小东梁:清光绪年间因此处地势较高而得名。
3、魁星桥:清未时,附近建有“魁星阁”一处,皇渠绕阁而过,上建木桥一座,因桥得名。
4、老满城:清代乾隆年间,此处筑城堡,名曰“孚远城”,亦称老满城,毁于清代同治三年。光绪十二年,于旧城东北面又筑新满城。“满城”,当时为驻古城的“旗兵”、“旗人”(就是满族人)居住之地,所以叫“满城”。
5、北斗宫:1936年前后,此处有“北斗宫”庙一座,(现已拆毁),奇台白酒厂即在此处。
6、石碑梁:清代光绪年间,奇台曾流行白喉病,死者甚多,并葬于此,民国期间,有一张姓人氏死后,在此埋葬时曾竖一大石碑,始称石碑梁。
2020年9月16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