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哲学研究
5 /闾小波
何以安民:现代国家“根本性议程”的赓续与创制
——以王韬、李大钊和毛泽东为中心的讨论
海外中国学研究
21 / 夏含夷 撰孙夏夏 译蒋 文 校
出土文献与《诗经》口头和书写性质问题的争议
39 /左东岭
行道与守道:元至明初文人人生模式的生成与转换
人文前沿
51/吴童立
人工智能伦理规范是什么类型的规范?
——从《儒家机器人伦理》说开去
当代学术纵览
60/李城希
香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三十年:1949—1979
82 /程志华
人类如何可能
——李泽厚的历史本体论建构
93 /林安梧
从“五四后”到“后五四”
——基于“存有三态论”思考中华文明在21 世纪的角色
儒学研究
103 /孟荀之争与统合(笔谈)
103 /郭 沂
受之以荀纠之以孟
——现代化背景下的儒学重建
109 /刘悦笛
孟荀“天—性—情—天”统合论
——从“心统情性”新视角兼祧孟荀
113 /梁 涛
超越尊孟抑荀,回归同尊孟荀
119 /景海峰
儒家之经解
128 /任现品
论中国传统性别差等结构的隐固性
137 /王永平
十六国北朝士族社会之“女教”与“母教”
——从一个侧面看中古士族文化之传承
文史新考
151 /李青果
玉史衍化与“美术考古”
——论沈从文的中国古玉研究
何以安民:
现代国家“根本性议程”的赓续与创制
——以王韬、李大钊和毛泽东为中心的讨论
摘 要:在由王朝体制向现代国家转型的过程中,中国始终面临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的张力。若从现代国家成长的道路来看,既不是普遍主义的凯旋,亦非特殊主义的再生,而是用普遍性的眼光去审视特殊性,立足于特殊性的立场以汇通普遍性。考察王韬、李大钊、毛泽东对建构现代国家“根本性议程”的探讨,不难发现,“何以安民”始终是他们的注意力所在,“民惟邦本”是历史给定的思考国家根本性议程的约束性条件。历史最终选择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这与先儒习惯内视“三代以上之遗意”的乌托邦式臆想相比,实现了历史性的跃升;与西方专注于控制权力的宪制思维相比,形成了明显的区隔。从“民惟邦本”到“以人民为中心”,既有历史的赓续,更有后世的创制。
关键词:现代国家建构;民本思想;现代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王韬;李大钊;毛泽东
作 者:闾小波,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出土文献与《诗经》
口头和书写性质问题的争议
摘 要:西方学者多有论证《诗经》产生于口述文化环境中,认为在《诗》的创作和传授过程中,书写没有起到多少作用。然而,最近出土的几种《诗经》及与《诗经》有关的早期写本对这种说法提出了质疑。本文根据一些写本以及其他出土文字数据,论证了书写在《诗经》早期历史的每一阶段都曾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诗经》;口述文化;清华简;宇文所安;柯马丁
作者:夏含夷(Edward L. Shanghnessy),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
行道与守道:
元至明初文人人生模式的生成与转换
摘 要:元明两代的文人由于受到宋代以来理学观念的影响,同时又面对朝代更替、民族冲突与融合以及各种复杂的政治环境,为了坚守自己或行道或守道的人生信念,必须作出出仕与归隐的选择,并由此形成其不同的人格心态,同时也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与文学观念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元代文人因民族矛盾所导致的政治边缘化的现实,造成了他们的旁观者心态,并构成其入仕而难有作为的行道理想失落与归隐山林而仍坚守儒者立场的“隐儒”身份。入明后的文人尽管有了出仕行道的机会,却遭致的是忧谗畏讥、动辄得咎的尴尬境遇,而更多的人依然坚守儒者的理想而隐居山林,这不仅使得他们的政治热情迅速减退,政治理想最终归于幻灭,同时也使他们复归大雅的文学理想成为泡影。
关键词:行道;守道;仕隐;心态;人格
作 者:左东岭,首都师范大学中国文学思想研究院资深教授
人工智能伦理规范是什么类型的规范?
——从《儒家机器人伦理》说开去
摘 要:人工智能伦理规范的制定是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重大议题,大多数人都遵循一种“理想规则主义”的设计思路。然而,这种思路在理论上无法成立,在实践中会带来更大风险,其深层预设是看待人工智能的工具主义态度。实际上,基于因果推理模型的人工智能具有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性,有充分的理由被赋予道德主体的资格。因此,设置一种关系性规则才能更好地处理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这要求它们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重要条件就是人工智能主体拥有一定程度的产权。
关键词:人工智能道德主体;儒家伦理规范;理想规则主义;关系性规则
作 者:吴童立,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
香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三十年:1949-1979
摘 要:1949年至1979年的三十年间,香港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呈现繁荣面貌,不仅研究主体人数众多,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不断发展,形成了不同的研究群。在时代及学术自身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响下,香港在鲁迅研究、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研究、现代文学史料的收集和整理、中国现代文学史著的撰写、现代文学比较研究、境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输入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就并与世界持续互动,产生了广泛深远的时代及历史性影响。香港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构成部分,1949年至1979年之间的香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向海外传播,以及海外认识和理解现代中国文学及文化的重要桥梁。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完整认识,离不开对香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全面、系统、深入的历史性探讨。
关键词:香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国现代作家;鲁迅研究
作 者:李城希,厦门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人类如何可能
——李泽厚的历史本体论建构
摘 要:在形而上学受到空前冲击的时代,李泽厚致力于解决康德提出却未完成的“人类如何可能”的问题。具体来讲,他将“人类如何可能”归结为“一个出发点”和“三大问题”。“一个出发点”,指“人活着”。“三大问题”,指“人如何活”“人为什么活”“人活得怎么样”。进而,李泽厚以“三句教”即“历史建理性,经验变先验,心理成本体”为理论前提,基于对“实践”的分析建构了“工具本体”,基于对“心理结构”的分析建构了“认知本体”“伦理本体”“情本体”,在方法论层面探讨了“度”的本体性,并将这些本体归结于“历史本体”之下,从而形成完整的“历史本体论”体系。这样,“人类如何可能”问题就在本体论层面得到了解答。
关键词:李泽厚;人类如何可能;工具本体;心理本体;历史本体
作 者:程志华,河北大学哲学系教授
从“五四后”到“后五四”
——基于“存有三态论”思考
中华文明在21世纪的角色
摘 要:“五四”以来,“传统”与“反传统”交相震荡,中国文化从“花果飘零”到“灵根自植”,终于迎来了今日的复兴。从牟宗三的“两层存有论”哲学转折缔构出“存有三态论”,有助于深度检讨“新儒学之后”的中国文化演进路向,从而更有效地面对以全球化与文化多元为特征的21世纪新局。“存有三态论”融摄儒、道、佛三教及西方宗教哲学,而以“存有的根源”“存有的开显”与“存有的执定”三者为体系建构的支柱,重视在现代化(外王)的历程中重新调适实现公民正义与心性修养(内圣)的方法途径。放眼世界,它一方面通过恰当的调适而上遂于“道”,另一方面则通过具体地落实于“生活世界”之中,在“多元”中调理出“一统”。进一步,传统儒道佛三教思想所隐含的意义治疗学思维还有助于克服“全球化”所可能带来的普同性危机,揭示这一点将有助于开启诸多现代化之后的思想对话与融通的可能空间,从而使中华文明在21世纪扮演好交谈者、对话者的重要角色。
关键词:存有论;话语;现代性;多元;一统;儒道佛;公民儒学
作 者:林安梧,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特聘教授
孟荀之争与统合(笔谈)
编者按:孟荀二分,可谓传统儒学的基本格局,相分自然相争。作为当代儒学学术之近源,宋明儒学之主流一方面奉孟学(性善论、自律、内在论)为正统,另一方面斥荀学(性恶论、他律、外在论)为异端,极力强调孟、荀在人性论等方面的重大分歧。流波所及,以牟宗三为代表的“当代新儒家”继续坚持上述判分,甚而在宋明儒学内部进一步严判正宗与别子,以至朱熹等宋明主流儒者思想中的“他律”因素无处遁形。但跳出宋明传统及其当代余绪,现当代的学术史研究者们则越来越倾向于将孟、荀等量齐观,并进而触及到了一个极具理论雄心与学术史抱负的重大课题:能否找到坚实的学理根基统合孟荀?进入21世纪以来,直接或间接涉及“孟荀之争与统合孟荀”的学术探讨,在汉语儒学研究界持续激荡。其中,李泽厚先生于2017年提出的“举孟旗,行荀学”宏论,再度挑动了学界敏感的神经,引发了关于孟荀关系的新一轮研讨热潮。大而言之,“孟荀之争与统合孟荀”事关“四书与五经关系之重估”“儒家道统再定义”“天人关系重思考”“政治与道德关系再厘定”“古今中西关系再协调”等等一系列重大议题,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有鉴于此,本刊特推出郭沂、刘悦笛、梁涛三位先生的一组笔谈,冀望推动学界进一步聚焦并深化对“孟荀之争与统合孟荀”课题的探讨。
关键词:儒学重建;孟学;荀学;天人统;人天统;心统情性;荀学隐形化
作 者:郭 沂,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泰山学者特聘专家
刘悦笛,辽宁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梁 涛,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儒家之经解
摘 要:儒家思想根源于“六经”,而“经”之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除了文献整理与集结的复杂历史之外,在观念的演化方面也历时甚久,屡经改变。汉以后所形成的经学格局成为儒家思想代代传衍的基本形式,也构成了儒学的主要内容,但围绕着什么是经和如何理解经,以及经学义理的具体展开,儒家思想的发展又经历了曲折与繁复的过程,呈现出无比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这其中,解释的因素分外重要,有经便有解释,伴随着经的编纂活动,解释就已展开,经的传衍和意义之持续,更是离不开解释,所以解经活动实为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关键,解经学也就成为儒学延续的基本方式。如何在现代解释学的视野之下来重新理解与阐释“解经”的意义,发掘其深刻的内蕴,是实现儒家思想现代转化的重要工作之一。
关键词:六经;经学;儒家;解经学;方法论
作 者:景海峰,深圳大学国学院、哲学系教授
论中国传统性别差等结构的隐固性
摘 要:男女两性的自然差异在向社会文化结构的转化过程中被置换为男优女劣的性别差等,这是世界各文化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中国传统社会的性别差等不是男性彻底压制女性的二元对立,而是一元格局下两性相依互动的男尊女卑,具有超强的隐固性。这种隐固性不仅在于伦理—政治的一体化,更有着深层的经济、政治根基,它既是整个文化结构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又是其核心特征在两性关系上的体现;父系家族所有制是这种一元格局下男尊女卑性别差等的经济基础,家国同构的政治组织形式非但没有触动家族内部的两性差等,反而为其提供了牢固的政治保障;而伦理与政治一体化的儒家意识形态则使这种性别差等被纳入到政治组织系统而更趋稳固,至于儒家意识形态与社会组织一体化的社会整合模式和传统哲学的天地—阴阳—男女的本体论系统,更是把这种性别差等贯彻到社会组织的各个层次和宇宙自然的各个领域。正是经济所有制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社会组织、哲学观念等各级因素的逐层包裹、叠加与固化,才使得中国性别差等结构成为一个集贯通性、隐蔽性、灵动性于一体的稳固结构系统,使国人长期受其控制而浑然不觉。剖析这一结构的内在层次是解除其魔咒的关键。
关键词:性别差等结构;隐固性;所有制形式;家国同构;儒家意识形态
作 者:任现品,烟台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十六国北朝士族社会之“女教”与“母教”
——从一个侧面看中古士族文化之传承
摘 要:十六国北朝士族社会女性普遍接受良好的儒家礼法与经史学术教育,这为她们主持家族内部日常事务、实施“家教”提供了必具的条件。特别对那些遭遇变故的家族而言,士族女性训抚弱嗣,承担起维系家族传承的重责。其教子首重儒家礼法,敦励子孙品德,以维护家族和睦,获取社会声誉;其次注意培养子孙之才学,或亲自教授经史学术,或鼓励子孙寻师求学,以塑造其子弟入仕进取的士人品格与修养;再次注重对其子弟为政能力与忠义清廉观念的训导,以确保其成就功业。经此“母教”,一些士族后继有人,其子弟为人、为学与功业皆有所成,不仅有助于其家族门第之延续,而且对华夏文化之传承也有深刻之影响。
关键词:母教;家教;中古士族;十六国北朝;女性;礼法
作 者:王永平,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历史系教授
玉史衍化与“美术考古”
——论沈从文的中国古玉研究
摘 要:沈从文于1949年8月由北大转入历史博物馆,即开始自行研究中国古玉,同时在中央美术学院讲授“中国玉工艺”。这批研究成果长期淹没不彰,直到2002年《沈从文全集》出版才得以问世。其中,沈从文利用前人文献和新出土实物,考述古玉的出处、出产及向中土的运输方式,也述及其映射的中西交通文化史问题,使这一问题显现为“一连串的历史事实”。他分疏玉史衍化的几个典型过程,辩证处理研究中的玩玉经验与历史知识,颇能翻出新意。他演述雕玉工艺,张扬商周雕玉艺术意境上的雄秀活泼与价值上的自由精神,在物质文化研究“史”的范围之外,又拓宽了“美”的新领域,其究心“美术考古”,结合中国文化史谈中国美术史,丰富了文史研究的范围,形成了不仅考订历史,而且彰显艺术的治学特色。他承接民国以来出土实物与文献互证的“二重证据法”,又出于己意以“联系和发展上下前后四方求索方法”,考订古玉多种疑难问题,使不少看似难解甚或不可解的现象豁然以明,堪称方法论的创新。其成果虽因历史原因失载于相关的学术史著述,但在学术上的突出贡献是不应被忽视的。
关键词:中国古玉;玉史衍化;美术考古;“联系和发展上下前后四方求索方法”
作 者:李青果,中山大学学报编辑部编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