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运(1925—2019),原名郝连栋,笔名郝运。1925年生于江西南昌,祖籍河北大成县。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民进会员,上海市文联第八届荣誉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翻译协会会员,上海翻译家协会会员。毕业于昆明中法大学,长期致力于法国文学翻译,是《法汉词典》的主要编撰人之一,获“中国资深翻译家”称号。
为缅怀不久前去世的著名法国文学翻译家、文史馆馆员郝运先生,7月12日下午,由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和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上海翻译家协会承办的“郝运先生追思会”在文史研究馆菊生堂举行,上海文史馆副巡视员游伟主持追思会,副馆长沈飞德和市文联专职副主席沈文忠出席并讲话。
追思会现场
上海文史馆副巡视员游伟(中)主持追思会
郝运生前友好、同仁、亲属,上海文学艺术研究院、上海译文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和《法汉词典》编写组、翻译界代表均参加了此次追思会。
2015年,郝运(前排右三)获中国翻译协会授予的“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郝运馆员(右三)与著名翻译家草婴馆员(左一)、祝庆英(左二)等合影
郝运生前热爱翻译事业,终生笔耕,名译迭出,70年的翻译生涯中,先后译出《红与黑》《巴马修道院》《黑郁金香》《都德小说选》《莫泊桑中短篇小说全集》《三个火枪手》(与人合译)等68部法国文学名著。2002年,郝运获上海翻译家协会颁发的“中国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2015年获中国翻译协会授予的“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2016年获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领导小组颁发的 “2015年度上海文艺家荣誉奖”。
郝运部分译作:
追思会上,中青年翻译家高度评价郝运先生的翻译成就、翻译艺术,尤其对他的翻译操守、人品道德赞誉有加。
袁莉发言
黄昱宁发言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法文系主任、上海翻译家协会副会长袁莉,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总编、上海翻译家协会常务理事黄昱宁等发表感言。他们说,郝运老师甘于寂寞、笔耕不辍,他不贪富贵、不慕名利,为中青年翻译家树立了榜样,我们要传承与弘扬老一辈的优良译风与文化情怀,虽然任重道远,但要继往开来,在新时代展示新一代的才华风貌,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袁筱一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院长、上海翻译家协会副会长、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袁筱一回想了25年前她当年参与《文汇读书周报》和南京大学翻译中心合作发起的《红与黑》的汉译讨论情景,当时只知其名未见其人,他“隐身”译坛,“深潜”译海,正是为了心无旁骛、全力以赴地译书,能够“不走样”地呈现法国名著的“原汁原味”,这是郝运先生最所值得怀念的地方。
管志华发言
陈志强发言
追思会上,《深潜译海探骊珠·郝运》作者管志华、上海文学艺术研究院文献编辑室主任陈志强,以及各位到会专家也作了发言。对一代翻译名家的人生追思,成了三代学人念想的文化座谈。
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秘书长沈文忠在追思会上对郝运先生的翻译作出高度评价,他说,郝先生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翻译事业,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经典文学翻译作品,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对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他待人宽厚温良,感恩社会;他淡薄名利、宁静致远,为我们树立了德艺双馨翻译家的楷模,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沈文忠从担负历史使命、追求德艺双馨、艺术创新创造、高尚职业操守等方面向年轻翻译工作者提出要求。他最后表示,今年适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老一辈艺术家的功绩不会被后人所遗忘,他们的作品将在历史长河中越发熠熠生辉,为人民所喜爱,被人民所牢记,新中国将永远铭记他们。
市文史研究馆党组成员、副馆长、《世纪》主编沈飞德在追思会上对郝运先生的翻译人生作了回顾。他说,郝运先生作为文史馆馆员,对工作自有一种责任、一种担当,对事业更有一种追求、一股精神,他一生从事文学翻译,他的人生脚印浸透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煮字”“蒸句”生涯中。他不求名利的职业操守、谦和温良的处世之道,对工作尽责尽心,对译作精益求精,为我们竖起一座精神丰碑。郝老的道德文章无愧于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的称号。
追思会上,郝运先生长子郝珉代表亲属致答谢辞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