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寿:文化名人的学术人生》
由上海市文史研究馆组织编撰、中西书局出版发行的《仁者寿:文化名人的学术人生》已于近期面世。
该书系“世纪人生系列丛书”第三辑,共收录31篇文章,主要邀请熟悉馆员生平或学术成就的专家学者执笔,组织采写了31位馆员,将他们学术生涯中的精彩片段缀连成篇,力求融客观严谨、详实适度、趣味可读于一体,汇编成书,以飨读者。
01
建馆六十周年之际
正式启动文史馆员“世纪人生”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世纪人生系列丛书”是为纪念建馆六十周年筹划推出的精品力作,旨在以馆员为主体,抢救珍贵史料,宣传成就卓越的文史馆员,传承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第一辑《仁者寿:文化名人的长寿人生》于2013年首发,全书共60篇文章,呈现了63位馆员老寿星的精彩人生。他们长寿的主要原因是乐观豁达,身心俱健,其养身先养心的重点在于养“神”,即仁、义、礼、智的善性,生动地撰写人生长寿之真谛。
以《长寿人生》的出版为契机,上海文史馆同年启动了“世纪人生系列丛书”的下两部书《艺术人生》《学术人生》的采写工作,并进一步拓展,定位为囊括学术领域到艺术领域的文史馆员百余名。力图把馆员弘扬中国文化艺术、传承与演绎民族精神所获得成功的背后故事等呈现给读者。“世纪人生系列丛书”之二《仁者寿:文化名人的艺术人生》(上、下册)于2015年出版,收录64篇文章共65位馆员传主,讲述了文史馆部分馆员艺术家的人生经历,精彩纷呈。
《仁者寿:文化名人的学术人生》(以下简称《学术人生》)是继“世纪人生系列丛书”之《长寿人生》《艺术人生》之后的最新力作,旨在从学术角度展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的成就及风采,追寻他们的学术活动轨迹,让更多的后人,特别是青年学子从中受到教益。这批本固枝荣、学富五车的大家,回顾了自己的经历,丰富、坎坷而动人心弦。“世纪人生系列丛书”的主编沈祖炜(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原馆长),副主编沈飞德副馆长,作为衷爱并长期从事文史研究的专家,统领全局,合力推进了这一编撰工作。
02
中央文史馆原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原主席启功先生题写的《仁者寿》
完美的学术人生
在于知行合一、道德彰明
虽然馆员们学术各有专攻所长,但这些好之又乐之的学问家又有很多共性,最根本的就是笔耕不辍从不言苦,蓦然回首仍觉乐趣无穷。正如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原馆长、本书主编沈祖炜先生在序言中所说:
老一辈馆员中的学问家秉承中华传统文脉,打下了相当厚实的学术功底,为当代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大多经历“文革”等历次运动的折腾与磨难,他们自知“往昔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往往劫后余生却加倍努力,许多学术成果形成于“文革”之后改革开放的盛世年代。从事学术研究的馆员每人都有不少做学问的心得。概括而言,不外乎以下五点:
一、做学术研究,贵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做老实人,做老实事,体现在学术研究上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务实态度。我相信,学术研究要有科学精神,要有追求真理的勇气,所以馆员中的学问家无不如此较真。
二、做学术研究,应当谦虚谨慎,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因为妄自尊大者,必然自以为是,故而错失对于真理的把握。学问越大,越要泰而不骄。所谓“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岂不就是对这些学问家的最好写照吗?
三、做学术研究,要有良知,得光明磊落。从本书介绍的那些学问家来看,他们都鄙夷违背学者良心的胡言乱语之作。所以,要使文章拿得出手,必须先过自己这一关。这既是学术水准之关,更是良知良心之关。这样,才不会让自己的学术人生蒙羞。
四、做学术研究,要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许多馆员曾经潜心研读马列著作,打下了扎实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在各自学科领域更是理论底子深厚。我以为,这就是他们成就辉煌学术人生的底气之所在。
五、做学术研究,还要有价值取向上的准绳。不能简单地为学问而学问。古人说,要“思无邪”,才能无愧于天地良心。当代学者更应该追求学问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最终体现出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意义。
《学术人生》目录
古人有“三不朽”之说,即立德、立功、立言。对于学术人生而言,三者既紧密相连,又渐次升华。凡“先做人,再做事”者,能传承美德,启迪大众者,谓之立德;能为社会做成一些好事,有所贡献者,谓之立功;如能著作等身,为社会贡献出有意义的精神财富,谓之立言。所以,我觉得,完美的学术人生在于知行合一,在于为后人留下道德文章。这确是值得所有知识分子共勉的。
03
献身学术的仁人志士
与国家同甘苦、共命运
本书收录的馆员们,各擅所长,成就突出,囊括了文史、书画、诗词、电影、戏曲、中医、文物等各文化领域的佼佼者乃至领军人物。
收录于书中的《阮仪三:用一生守护中国人的“乡愁”》
可见这本书的策划出版,难度主要有二:第一,对著作等身学者的学术进行评价或者简练概述,这对作者有较高的要求,必须是“业内人士”,必须熟稔,必须共情;
收录于书中的《曹圣洁:接受爱、传递爱的使者》
第二,“学术”不是风花雪月,有学术的规矩和方圆,这决定了本书的可读性中要体现专业性和严谨性,感性之外更强调翔实性和资料性。学术并不是通透可见的,诚如人生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本书收录的馆员传主们在人生的漫漫考验中砥砺前行,他们取得的成就不仅仅是靠天赋和积累,更多的源自热爱和坚持,他们亲历并见证了国家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迂回曲折、阵痛、反思;休戚相关,荣辱与共。本书执行副主编、《世纪》杂志原副社长秦明章在“编后记”中写道:
记得当初决定把“仁者寿”这一传世名句作为《世纪人生系列丛书》的书名时,大家都感受了不可言喻的兴奋和踏实。因为这一书名除了切实把握了文史馆馆员长寿比例领先于世的现实外,更是从深植人心的传统而宽泛的“仁”的角色出发,着重突显了馆员这一批“仁人志士”,志向坚定,爱国爱民,自强不息,自我完善,建功立业,德高望重等显著特征。这是一个足以令全社会尊崇仰慕乃至可奉为楷模的文化名人团体。他们在各个文化领域中异彩纷呈,同时也映照出丰富璀灿的人生。所以,《世纪人生系列》的延伸的触角无疑是粗壮而充满活力的,定能突破种种束缚种种局限。
封底篆刻,由著名篆刻家、书法家童衍方馆员创作
当然,真正要用不长的篇幅,不太多的文字来描述刻画出文化名人的学术人生恐非易事。令人欣慰进而愉悦的是,我们的作者队伍中,拥有了不少经验丰富、功力非凡的“狙击手”:或为专家同道,或为出类拔萃的门生,或为作家兼爱妻……,他(她)们以利落精准的评述突显出传主的学术亮点和高度,用生动灵活的描绘展现了传主人生的跌宕起伏,人生的不同轨迹。从而使人阅后掩卷长思,感慨系之。其中有一个共性如星辰般清晰而明亮:这些成功的文化名人,他们同国家是同甘苦、共命运的。他们一生所遭受的考验、挑战、磨难往往比我们一般人还要多得多。难得可贵的是,无论何时何境,他们都坚定信念,不言放弃,依天行健,自强不息,百折不挠,遇难成祥。这里凝聚和散发着时代所必需的催人发奋、催人前行的正能量。这样的名人风采能不让人悄然起敬,增添斗志?这样的精彩人生能不一次一次震荡回响在人们的内心世界?
本书采写过程中,得到了馆员传主、家属及作者的积极支持和热情参与。我馆首任馆长、中国近现代出版事业奠基人张元济嫡孙、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张人凤多次接受作者采访,讲述了“顺时应势、自强不息”的家风;高振宵馆员之孙、高式熊馆员之女高定珠女士与执行编辑商议文稿,补充了大量与祖父有关的、有价值的照片,并且就细节反复推敲;刘耋龄馆员与作者多次相聚,就文中涉及的文博收藏专业交流;金兆梓的传主,就文字大小、标题的适度确切多次商榷……正是馆员传主和作者及编辑的不辞辛苦和勤奋严谨,才有了今天这部《学术人生》。
选自书中《陈绛:无欲则刚,有容乃大》一文
遗憾的是,在本书的采写过程中,杰出出版人、上海古籍出版社原总编辑赵昌平馆员,为赵鑫珊馆员撰文的作者兼爱妻、著名作家周玉明因病辞世,未能等到本书的面世;著名历史学家、复旦大学教授陈绛馆员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手捧着刚刚出版、文史馆赠送给馆员的《学术人生》溘然长逝。相信本书的出版也能表达人们对他们的追思和怀念,尽管在“世纪人生系列丛书”的编辑出版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困境,这更能鞭策着我们加快步伐做好工作。同时,我们更加相信,随着文史馆的不断发展,馆员“矿藏”的日益富足,“世纪人生系列丛书”也将行稳致远步履踏实地走向未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