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无处不在的非遗
很多人觉得非遗离自己很远,可能要去某个专门的地方才能接触到。其实,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你去吃某样东西,它可能就蕴含着非遗,你去某个地方游玩,体验的就是非遗,甚至连你去看病,医生采取的治疗手段也是非遗……这样的奇妙邂逅,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按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和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十大类别。这一个个非遗类别,犹如一瓣瓣五光十色的花瓣,共同组成一朵光彩夺目的非遗之花,静静地绽放在贵阳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
非遗-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年代久远,传播至今。《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木兰从军》……这些民间故事,哪一个不是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入选贵阳非遗名录的民间故事,有苗族古歌(簪汪传)、榜郎歌、王阳明传说、水东宋氏传说、米花古歌、布依族叙事歌等。
苗族古歌《簪汪传》是截至2021年贵阳市唯一的国家级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它是四印苗支系的英雄祖先簪汪征战迁徙的史诗,记录了这一支系的民族发展史。古歌内容庞杂,不仅有丰富的生活故事,还保存了大量的传统生产活动、生产工艺等内容。
说来神奇,《簪汪传》纯属一次意外的发现。2010年夏,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贵州省文史馆馆员余未人与几位热爱非遗的朋友,到清镇麦格乡一处新辟的文化景点去观赏。观赏之余,意犹未尽的一行人顺便到周边的村寨走走,信步走进一位村民的家中。这随意的一走,就走出一条惊喜交加的发现之路,后来经多方、多年挖掘,在古村落沉寂已久的《簪汪传》横空出世。2021 年,《簪汪传》被评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米花古歌》与《簪汪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是苗族中又一体量庞大、内容丰富,涉及宇宙人类起源、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的鸿篇巨制。2019 年被评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米花古歌》,广泛流传于贵阳市花溪区等苗族居住的地区,由36个唱段组成,充满了神秘浪漫的人文气息,展现了人类社会发展初期朴素的唯物观。
水东宋氏是贵州历史上四大土司之一,《元史》《明实录》《贵州通志》《贵阳府志》等多部典籍均对其有所记载。作为非遗代表性项目的水东宋氏传说,实际上是以史为据,最具史料性和真实性的传说,主要通过聚居在开阳县禾丰乡布依族苗族的水东宋氏后裔不断流传,用口述历史的方式“传说”至今。这些传说包括宋氏入黔、奢节起义、水东十二马头、反叛明廷、营建马头寨、修建云锦庄等。很多人想不到,在禾丰乡这个普通乡村的平静土地上,曾有过激烈厮杀的金戈铁马,有过曲水流觞、豪华程度甚至不亚于江南富豪的私人庄园,有过象征着宋氏权力的总管府……水东宋氏传说包含了十分丰富的文化遗产,对研究贵州古代史意义重大,2019年被评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非遗-传统音乐与舞蹈
入选贵阳市非遗传统音乐类别的,主要有布依族古歌、回旋古乐、苗族口弦、苗族姊妹箫、苗族木唢呐等。大凡贵阳人或到贵阳旅游过的人,对《桂花要等贵人来》这首脍炙人口的布依族歌都不陌生。1950年,凤凰哨的陈素珍、郭金莲两位女歌手到北京演出,婉转悠扬的歌声一出,全场震惊,两位演唱者后来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随后,歌曲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并作为经典民歌载入史册。其实,这仅仅是布依族民歌中的一首,好听的还有很多。入选贵阳市非遗传统舞蹈类别的,有苗族斗角舞、苗族猴鼓舞、苗族花鼓舞、卡堡花棍舞、苗族芦笙舞、苗族钉耙舞、下坝岩底苗族长竹舞、开阳县清水江花苗跳圆等。贵阳是苗族世居之地,仅从这些名字中,就可以看出苗族舞蹈之丰富,证明了苗族是中华大地上众多能歌善舞少数民族中的一个。从名字还能发现,苗族的不少舞蹈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甚至有些就来自于日常狩猎和农耕活动中,比如苗族钉耙舞。
贵阳境内的苗族,多是聚族而居,依山筑寨,故俗语中有“苗族住山头”之说。今贵安新区马场镇凯掌村和新寨村,其远古时期的先民以狩猎为生,弓箭、叉子是他们在丛林中狩猎时常用的工具。后来随着种植业的发展,出现了钉耙等农具,苗族钉耙舞是他们根据长期的生活状态、生产情景和抗敌的场面创作出来的舞蹈,表演的道具有弓、刀、锏、叉、棍等,用攻杀、避让、防卫的武术招式进行对打。今人再看这种舞蹈,或许能从一招一式中体会到苗族先民在恶劣生存条件下的自强不息。这种古朴优秀的民族传统习俗,包含着苗族人民的传统思想和民族文化,具有激励苗族人民正视人生的社会价值,苗族钉耙舞于2020年入选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非遗-传统戏剧
在贵阳非遗代表性项目传统戏剧、曲艺类别中,有阳戏、地戏、黔剧、花灯剧、京剧、文琴戏、木偶戏等,如果对其作进一步分类,大致可分为贵阳本地原有的戏剧和流传到贵阳的全国性或地方性戏剧。
阳戏、黔剧是贵阳本地原有的戏剧。阳戏起源于明初贵州祭祀川主(戏神)、土主和药王三圣的傩仪。清乾嘉时期,三圣傩仪与贵州花灯等互相交融形成“歌舞祀三圣”的阳戏。道光时期,贵州阳戏达到鼎盛时期并开始向周围地区传播。清光绪至民国时期,形成了以贵州为中心的中国阳戏文化圈。这说明,任何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都必须具备广泛的传播性。2021年,阳戏(贵州阳戏)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黔剧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贵阳“土特产”,它流传于省会城市贵阳和贵州各地,在贵州说唱曲艺术贵州扬琴的基础上,融入贵州梆子等的艺术特色而发展起来,已有200多年的历史,阳戏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的时间更早,为2008 年。
京剧、木偶戏等外来品种,则往往借由某种历史机缘从省外流入贵阳。比如京剧在贵州发端于20世纪初,1912年,南京一京剧班到贵阳演出,推动了京剧在贵阳的发展,其后贵阳的京剧演出逐渐形成气候。鲜为人知的是,在贵阳京剧的发展历程中,有一个贵阳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贵阳籍的近代著名戏曲理论家姚华,因其在戏曲理论方面的研究和贡献,被认为是国内与王国维、吴梅鼎足而立的戏曲理论家,他的古代戏曲学术理论,影响了民国初期的京剧改革,在北京梨园诸名流中备受推崇,梅兰芳、程砚秋等京剧界著名人士尊其为师。姚华的社会影响,为贵州京剧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外部条件。2019年,京剧(贵阳市)入选省级非遗项目。
再比如木偶戏。民国时期,特别是抗战时期,有外地的民间木偶艺人,为生计在贵阳街头拉场演出,由此在贵阳落地生根。这些外来的戏剧曲艺在原来的基础上融入贵州本土的元素,比如木偶戏吸收了贵州本地流行的小调,从而在保留原有艺术韵味的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木偶戏(贵阳木偶戏)于2019年成为省级非遗项目。
非遗 - 传统美术
贵阳市非遗传统美术类别中,主要有苗绣(花溪苗绣)、布依族马尾绣、烙画(宣纸烙画)、簸箕画、剪纸等。其中,苗绣、马尾绣和簸箕画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传统美术类非遗项目。
苗绣有着古老的图腾之誉,是彩色丝线纵横交织的旖旎画卷,是穿在身上行走的“无字天书”。清代的《开化府志》《广南府志》,民国的《马关县志》《邱北县志》,都有关于苗族妇女“能织苗锦”的记载。花溪苗绣一开始是在蜡染图案底纹上进行挑花,后来挑花渐从蜡染脱胎,因而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形成了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语言。2006年,花溪苗绣被评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马尾绣,顾名思义,就是用马尾作为重要原材料进行刺绣,被誉为中国古代刺绣的活化石。家畜的毛发,居然能与生活、艺术挂上钩,想到这里,你不能不佩服古人的智慧。贵安新区布依族马尾绣最早可以追溯到400年前,在湾子头村布依族马尾绣第八代传承人王清兰家里,至今仍保存着200多年前的马尾绣绣品,历经岁月的风雨,上面的图案依然结构完整、色彩艳丽。这一项目于2019年入选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簸箕画主要产生于贵阳市乌当区新堡布依族苗族乡陇上村及周边区域,以杜寨簸箕画最为突出。这一农村用来盛装物品的日常用具,在先人的奇思妙想下变成精美的美术品,让人面对古人的智慧不由得再次肃然起敬。在漫长的岁月里,簸箕画完善了“蒸煮、过火、上胶、勾线、上色”的五大工序,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盛行。1978年,杜寨簸箕画在日本惠庭市展出,惊艳了现场的国际友人,很快名扬海外。2018年,簸箕画入选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非遗-传统体育
贵阳市非遗传统体育,游艺和杂技类别中,有傩仪刀技、布依族铁链械、高台舞狮、杨式太极拳、俞派少林武术等。很多人对舞狮、太极拳、少林武术等耳熟能详,但对傩仪刀技等所闻甚少、所知甚少,不妨多说几句。傩仪刀技是傩的一种表演方式,贵阳的傩仪有不少特技表演,比如踩天刀,由掌坛师手执牛角,口念咒语,背着过关童子(有病的儿童),赤脚爬上由12把或24把、36把组成的刀杆上。1977年,苗族人吉靖羽在传统技艺中研创了新的高难度动作,达到了更加惊险刺激的表演效果。2013年,傩仪刀技被评为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非遗-传统技艺
贵阳市非遗传统技艺类别中,主要有皮纸制作技艺、细岩雕刻、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花溪区青岩镇纸扎工艺、高坡苗族银饰制作技艺、画塑技艺、苗家梳艺、布依族纸染绣花制作技艺、陶器烧制技艺(黑砂陶制作技艺)等,光看这些五花八门的名字,就让人有眼花缭乱之感。因为有了香纸沟这个地名和风景点,贵阳人对于造纸多少有所耳闻目睹。对,香纸沟传承的就是皮纸制作技艺,在这里的古法造纸作坊,以竹为原料,遵循自唐代以来定型的较为先进的制造术,保留了中国古法造纸的基因,2006年,无可争辩地成为中国首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和贵州省第一批非遗代表性项目。
非遗-
传统美食、民俗节日、传统医药
说起非遗,人们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其中的美食项目了,美食属于非遗中的传统技艺类别。贵阳肠旺面、红酸汤丝娃娃、雷家豆腐圆子、青岩糕粑稀饭、花溪牛肉粉、青岩玫瑰糖、丁家脆哨、息烽阳朗辣子鸡,都是贵阳市民生活中经常吃的美食。说不定今天早上,你吃了一碗美味的肠旺面,以为这只是贵阳很寻常的早餐,但相信很多人得知它们是非遗产品时,心中会非常惊讶,天,吃的也蕴含着非遗?没错,它们在贵阳非遗名录中稳稳地占有一席之地。
贵阳非遗的美食还有不少,包括卫城八大碗、青岩刺梨米酒、卫城清明粑、乌米饭(制作技艺)西山虫茶(制作技艺)、青岩张记花醋制作技艺等很多贵阳人都还有这样的记忆:早些年的某一天,在正常上下班、自己觉得很平常的日子中,突然听闻喷水池等地方有少数民族聚集的盛大活动,有布依族“三月三”、苗族“四月八”、布依族“六月六”。如今,这些名目繁多的节庆活动都成了非遗项目,归在民俗类别中。有趣的是,除了“六月六”“三月三”“四月八”等,贵阳市白云区都拉布依族乡都溪村有个“二月十五跳场节”,打破了节庆名称朗朗上口的节奏。
贵阳市非遗中,同济堂传统医药文化、德昌祥“龙凤至宝丹”制作技艺、丁氏妇科中医诊疗技法、白氏骨伤诊疗法、杨氏消痔制作技艺、杨氏烫伤生肌油、万应祛痛膏等属于传统医药类别。对于不少人来说,这同样令人有些出乎意料。其中的白氏骨伤诊疗法,实际上就是白志祥医院的诊疗技术。
非遗是一个民族、地区的生活方式。所谓生活方式,就是我们日常的吃穿住用,就是最贴近老百姓的平常日子,就是饱含人间烟火气的锅碗瓢盆。它不在高高的殿堂,它一般也不在专门的博物馆里,不虚无飘渺,也不高不可攀。大街小巷,社区院落,在贵阳的每一寸土地,我们与精彩纷呈、业态丰富的十大非遗类别,都有不期而遇的惊喜。
文|谈晓舟
•end•
文章摘选自《贵阳文史》
“邂逅无处不在的非遗”章节
图片|网络
编辑|徐晨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