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冼玉清(1895.1.10—1965.10.2)生于澳门,原籍南海西樵,精传统诗词书画,对发掘岭南乡土和佛教典籍贡献卓著,一生未婚。
幼年家境充裕,从学于康有为弟子陈子褒。1918年,初到广州,非常喜欢岭南大学的静谧环境,同年转入岭南大学附中读书,两年后升入岭南大学文学院。1924年毕业,次年,任岭南大学国文系助教;1927年,被聘请为岭南大学博物馆馆长,后为国文系讲师;后逐步升为岭南大学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岭南大学文物馆馆长,广州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省政协委员;1952年,岭南大学并入中山大学,任中大中文系教授,1965年10月2日病逝于广州。
画作《旧京春色图》,论文和专著有《粤东印谱考》、《民族女英雄冼夫人》、《读宋史岳飞传》、《广东女子艺文考》、《琅玕馆诗抄》、《广东释道着述考》等。
目前,冼玉清著作出版绝少,一般图书馆不存,这也影响了这位女学者的对外影响力,广东地区最全的在省文
晚年冼玉清。
▲中山大学冼玉清旧居琅玕馆,现已不存。
▲1951年冼玉清任岭南大学文物馆馆长。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大校园里,一位穿着旗袍的上年纪女性让中大老教授黄天骥印象深刻。在路上遇见她,当时还是大学生的黄教授总觉得她的打扮“有点特别”:“脸庞圆圆的,额前刘海剪成半月形,脑后小髻梳成小球状。”
她就是冼玉清。年方二八即立志独身不嫁,一生钻研学术,典籍考据、诗词画创作等成就卓然,被誉为“不栉进士”、“岭南才女”。令世人不解的是,她生长于富豪之家,生活上却极为简朴,不过助人救国时却慷慨大方,事后还不留其名。
冼玉清一直寂寂无名,其道德学问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在学术圈有所关注。2010年底,中山大学、广东省文史研究馆等文史专家、作家在西樵山脚,召开了纪念冼玉清诞辰115周年会议。学者呼吁,广东、佛山发展文化,需要“给力”这些被历史淹没的文化名人。
文/本报记者 李荣华
图/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曹磊提供
自幼受传统美德熏陶
冼玉清祖籍西樵简村,生于澳门。据她自己回忆文章介绍,在咸丰年间因太平天国战争,乡间觅食艰难,她的祖父母逃去澳门做工。历经数代,冼家已视澳门为家乡,在《中山大学教师调查表》永久住址一栏中,冼玉清填的是“澳门下环围一号”。
在澳门,幼年冼玉清受益于家承和名师陈子褒的培育,形成了影响其一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父亲冼藻扬,又名冼翰廷(1850-1928),少孤贫,至孝,跟族人来往于钦州、廉州、高州、雷州一带经商,1899年倡办天和轮船公司,通航“和平”、“和贵”两轮,开了西江航行汽船的新纪元,日后在香港、澳门入股投资于电灯公司、牛奶公司、麻缆公司等,并开设建昌荣药庄,为当时知名大绅。
冼母刘氏是贫农女,富有传统中国妇女的勤俭诚朴、深明大义。冼玉清回忆,母亲对她影响最大的是身体力行和克己裕人的品德。“先慈训子不多言,惟重躬行实践,平居力作。”冼家家产富足之后,冼母勤俭不改,依然要求子女“务以节省之余为社会地方谋公益”。
家族中,远方族父冼宝干对冼玉清的影响颇大。冼宝干(1849-1925),字雪耕,广东南海鹤园人,进士,历任湖南多县知县及湖南乡试考官,后归佛山,潜心学术,著有《说文部首音义表》等。在早期写的《怀族父雪耕先生佛山》一诗中,冼玉清写到:“古人不作徒心许,愧我蹉跎髀肉生。”可见他的学术情怀给年轻的冼玉清埋下种子。
16岁决意“委身”教育
冼父15岁就辍学了,因此尤其重视子女教育,而且受当时澳门的开明思想影响,不分男女。冼玉清8岁时,在一个叫林老虎的私塾中开蒙,9岁至11岁,在澳门启明学校肄业。她回忆,当时该校已有体操、算术、地理、唱歌等科目,这在当时大陆尚不多见。
1907年,冼玉清入读灌根学堂,从学6年,老师陈子褒影响她之后的一生。后来冼玉清又从简朝亮弟子黄节学诗。简朝亮和康有为是岭南大儒朱九江的两大弟子,因此冼玉清的学术渊源属于九江学派。
陈子褒(1862-1922),名知孚,号荣衮,又号耐庵,江门外海人,出身于书香门第。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1895年,陈子褒赴京会试时,参加了康有为、梁启超组织的“公车上书”行动,并加入“保国会”,积极参与戊戌变法。在“万木草堂”拜康有为为师父,陈子褒的新思想、新智识即孕育于此。变法失败后,他逃往日本。
孔子云:“士志于道。”当时晚清时期,国运浮沉。九江学派注重气节的培养,陈子褒常以宋明义理激励学子。冼玉清的《琅玕馆文钞》共31篇,就有13篇论名节的,冼玉清甚至有“国家将亡,气节乃在女子”的感叹。
陈子褒受到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庆的启发,回国后大兴女学。他自称“妇孺之仆”,设子褒学塾,躬亲教导,实行其小学教育之主张,复设蒙学书局编译各种小学课本。
在6年从学期间,向往“贤人君子”人格的冼玉清也深受陈子褒的教育思想影响。在30年后的一篇剖白中,冼玉清说:“他认为要救中国须从教育入手。我一生受他的影响最深——也立意救中国,也立意委身教育。我自己认为,一有家室,则家庭事务琐碎,不免分心,想全心全意做好教师,亦难免失贤妻之职,二者不可兼得。所以十六七岁我就立志决意独身不嫁。”
五四前后,女性解放思想盛行,但是像冼玉清一生独身不嫁的女文化名人着实很少。著名散文家秦牧在回忆文章中透露,一位相当有名的男教授在晚年的时候就曾经向他坦陈青年时代追求过冼玉清的往事。那时,冼玉清曾经赋诗笑谈其事,有两句是“香饵自投鱼自远,笑他终日举竿忙。”话也说得相当决绝。
“孤寒”阔小姐两捐家产
1918年,23岁的冼玉清进入岭南大学附中(注:1952年院系调整岭南大学并入中山大学),两年后,升入岭南大学文学院。在岭南大学读书期间,冼玉清还兼任岭南大学附中历史、国文教员,开女老师教中学男生之先河。当时著名音乐家冼星海为附中学生,且师生之谊甚笃。
大学毕业后,30岁的冼玉清留校任助教。35岁时,与陈子褒交情深厚的校长钟荣光破例专拨“九家村”一宅让其独居,冼玉清命名为“琅玕馆”。当时她有一首诗写道:“高秋纷落叶,东篱色独佳。采此隐逸花,悠然豁我怀”。
此后,这里成为她一生最重要的栖息地,“琅玕馆主”成为她的代名词。
虽是富家女,时人印象中,冼玉清除了独身不嫁,就是“孤寒”(白话“吝啬”)。在大学上学时,她一直半工半读。暨南大学教授袁忠仁老先生告诉记者,冼玉清曾请他吃过一次5毛钱一餐的饭,还带上了吃剩的榄角和变味的腊鸭块。中山大学教授黄天骥在回忆文章里,也曾叙述了冼玉清请他吃发霉的糖莲子的场景。
但实际上,冼玉清只是受家庭“克己裕人”思想影响,对自己生活要求极为简朴,对真正有需要的人及其慷慨,对国家更是两次捐献了一大笔钱。
在非亲非故的冼星海出国留学时,冼玉清曾资助500元大洋供冼星海出国留学读书。在1937年广东抗战的时候,她就曾发动过募捐。
新中国成立之初,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冼玉清通过学校把一笔数目很大的积蓄捐献给百废待举的国家,并叮嘱校领导为她保守秘密。
冼玉清继承了父亲遗产及个人积蓄共约50万元。1965年临终前,她将其中不足2万元赠给了亲属,而把其余的全部捐给了国家。她在给广东省委统战部的信中说:“…此款是已出之物,如何用途,由你们支配,总要用得适当就好了。但此事只系围内人知道便了,切不可宣传,更不可嘉奖。”
冼玉清与大师陈寅恪
“我自不花蜂不惹,拂云筛月闲情写。清凉世界忘熏炙,静翠幽香自潇洒。”
这是冼玉清《种竹歌》中的诗句,正因其夙慧勤学,能诗善画,加上冰清玉洁、独立不群的形象,赢得诸多文化名人的深厚友谊,比如陈三立、叶恭绰、沈尹默、柳亚子、秦牧、梁羽生、麦华三等,其中更有陈寅恪、黄节、陈垣等这样的国学大师。其中冼玉清和陈寅恪传出一段佳话。
陈寅恪曾是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四大国学大师之一,在1929年为王国维碑铭中提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成为知识分子的价值坐标。
据多位冼玉清研究者告诉记者,冼陈何时何地结识不详。有据可查是从1941年底。当时日军占领香港,陈寅恪任教香港大学,一家大小愁困港岛。当时客寓香港的冼玉清,托人给陈寅恪送去40元港币,患难相交见真情。
1949年,陈寅恪携妻女南下岭南大学赴任,在岭大北门码头上迎接队伍中,就有冼玉清。同年12月,陈寅恪夫妇与冼玉清结伴作了一次郊游,即游览清代名胜漱珠岗纯阳观,作《纯阳观梅花》。
此后十余年,他们共同执教于岭南大学和中山大学。据中大张荣芳教授介绍,在1950年代,冼玉清参与了陈寅恪的许多家事。大到和校方的应对,小到家中女儿的读书、工作、婚恋等等,冼玉清都发表过意见。当时,冼玉清因为父亲留给她一笔遗产,每月定期到香港银行签收利息,竟被人检举为经常往返香港送情报,被迫写“坦白书”。她只有委屈地含泪向挚友陈寅恪诉说“人心之凉薄”。陈寅恪听到之后,也只有默默无语。
晚年的陈寅恪虽深居简出,但冼玉清将外面的见闻告诉陈寅恪,使陈寅恪敏于时事,对现实有透彻的瞭解。1956年旧历正月初一,陈寅恪赠与冼玉清一副由他撰写、唐筼手书的春联云:“春风桃李红争放,仙馆琅玕碧换新”。
冼玉清晚年身患乳腺癌,曾在香港和广州就诊,1964年10月陈寅恪作《病中喜闻玉清教授归国就医口占二絶赠之》。1965年,冼玉清辞世之后,陈寅恪惊悉噩耗,十分悲痛,为她写下了挽诗:“香江烽火梦犹新,患难朋友廿五春。此后年年思往事,碧琅玕馆吊诗人。”诗中的“湘江烽火、患难朋交”,是指1941年香港临难受助一事。
冼玉清与故乡佛山
冼玉清虽然以澳门为家乡,但常自谓“西樵冼玉清”、“西樵女士”,钤朱文也有印“南海冼氏”。她祖籍南海西樵简村,祖父母因太平天国战役逃难至澳门,世代沿袭,到冼玉清一代,鲜有联系。
近80岁的《冼玉清文集》主编赖达观教授昨日在家中告诉本报记者,《冼玉清文集》由原佛山大学文史研究室老师与广东省文史研究馆合编,这是后人整理出版的第一部冼玉清的作品集子,其中冼玉清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广东释道着述考》是有这些专家锱铢校勘,首次出版面世。“不过这套书印得太少,才1千本,现在市面上很难买到。”
作为一名关注岭南乡邦历史文献典籍的学者,冼玉清对文化浓厚的佛山关注颇多。冼玉清生前作品研究了鉴藏家、民间女作者、佛道典籍、粤讴等,其中涉及佛山的不少。
“冼玉清的不少专著与论文都涉及顺德历史上的文人与掌故。”据顺德历史文化协会会长李健明介绍,比如,顺德才女刘兰雪、何惠群、黄节、温茹,尤其对梁廷楠的研究最为深入。此外,冼玉清还发掘出南海粤讴才子招子镛、三水教育家何维柏等。
冼玉清的《广东女子艺文考》,是第一本对岭南古代才女著作行状进行深透研究的著作。据冼统计,广东共有著作106种,作者100余家,而顺德占22家,南海18人,因而,她认为“大抵吾粤文风,以广州府之顺德番禺南海香山为盛。”
除了著作之外,可确认的冼玉清佛山行迹不多。赖达观介绍,新中国成立后,冼玉清以省政协委员身份,曾在原佛山、三水、南海视察。
此外,据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庄福伍先生初步整理的冼玉清年谱介绍,冼玉清还曾在1950年55岁和1962年67岁时,返故乡南海西樵山,去老家简村。80多岁的西樵乡土专家关祥老先生回忆,1950年时,冼玉清返乡看过家乡简村,然后去了西樵山。
现存有冼玉清回乡写出的“西樵杂诗”六首,其中有一首诗《步归简村》描述了回乡场景:“二月山花映面朱,山多杜鹃花。青蒲扇子绿罗襦。倾村老幼当门立,不看新娘看阿姑。宗弟逸农挈新妇同返乡。”另外一首是《饭宗兄文乡家》,写与乡亲饭食情景:“笑语怡怡共举卮,酒浆罗列有佳儿。香秔嫩韭金銀鰂,风味家乡最入诗。”
(注:本文参阅材料有《冼玉清研究论文集(110周年)》、《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冼玉清文集》等。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曹磊、《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作者陆键东、顺德历史文化协会会长李健明、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原副校长张荣芳、中山大学中文系研究生邝希恩对此文有贡献,在此致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