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凡观纪实
编辑 | 凡观纪实
«——【·前言·】——»
西汉王朝建立之后,由于在统治区域的民族构成、民族成分、民族分布等方面与匈奴政权有着重大差异,因而无法对匈奴政权进行有效的统治。
为维护和巩固西汉政权的统治,对西域地区的经营与开发,就成为西汉王朝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史记》记载,西汉王朝于公元前136年派张骞出使西域,先后于公元前133年、前110年、前101年三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光元年),汉朝政权对西域地区的经营与开发取得了重大进展,卫青、霍去病两次深入漠北战场,并平定匈奴之乱。公元前72年(汉宣帝地节三年),汉军进攻匈奴后,又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史记》对张骞出使西域的具体经过和活动进行了详细记载。如《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匈奴单于方欲起兵击汉,恐汉兵之发西域也……闻汉使至,乃悉使其臣民而西。”
《史记·大宛列传》则记载:“匈奴日逐王求入朝之师,汉乃发兵及月氏各五万人,发龟兹、于阗、大宛、疏勒、大夏五国兵共十万人击匈奴。……汉使持汉节使龟兹王忠等奉书请降。龟兹王大喜,遂遣使以印绶赐忠等,封忠等为镇西将军。”
公元前73年(汉元帝始光三年),西域都护府成立。它的设立,标志着西汉王朝对西域的经营与开发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从此开始了对西域地区的经略与开发。
张骞二次出使西域期间所形成的对西域地区经营与开发的思想、理论和实践经验,一直影响着后来历代中央政权对西域地区的经略和开发。
一、西域地理
西域在秦汉时期,并不是一个政治概念,而是一个地理概念。西汉前期,匈奴占据西域,西域就被称为“匈奴之地”或“匈奴之辅”。
这一时期的西域,只是一块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而已。
在西汉武帝时期,随着张骞出使西域的成功,汉王朝获得了一个与匈奴争雄于欧亚大陆的新机遇。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二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由中原通往大月氏、大宛、康居、大夏等国的交通道路。
公元前119年,张骞到达大宛后,从大宛得到了不少特产和良马。其中包括一种可以治百病的“汤饼”。这种“汤饼”类似于现代的馄饨。
张骞将大宛人带回国后,汉朝使者们在西域地区开始了对当地的统治和经营。从此,西域便被称为“西域”或“西域都护府”。
公元前1世纪以后,汉王朝在西域地区设立了乌孙、鄯善、敦煌、焉耆等郡。
到了东汉时期,东汉王朝继续在西域地区经营和经营。这一时期,在汉宣帝时期设立了轮台、渠犁两个都尉,建立起了汉政府对西域地区的有效统治。
汉朝在新疆地区建立的第一个政权机构就是轮台郡。《汉书·元后传》载:“(元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9年)二月,遣将军霍去病与李广利将兵击匈奴于乌珠留若鞮河(今内蒙古额济纳旗西南);又与李广利合兵共击匈奴;自将兵击车师;……”
经过多年的经营和经营,东汉王朝在西域地区设立了西域都护府,对该地区进行有效地管辖和治理。
二、西域民族
西域诸部的历史十分悠久,在两汉时期,不仅有众多的小国,而且还有众多的部落和民族。汉代以前,西域地区各民族之间既有相互通婚、相互交往的关系,也有长期冲突、战争的关系。汉王朝建立后,在西域地区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管理机构和制度,使其达到了统一和稳定。
汉朝政府对西域地区的统治始于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首次打开了通往西域的大门。
张骞在出使西域途中经过了今中亚地区及阿富汗等地,在他归国后写成《西都赋》一文,在文中他详细介绍了他出使时所经过的地区和所见所闻。
其中有“乌孙、康居、大宛、月氏、安息、大夏”等国和“乌孙、大宛”等国。这些国家和地区虽然是汉朝在西域经营过程中所经过的国家和地区,但是其人民都与汉朝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些国家和地区对汉朝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向汉朝提供马匹、牛羊等牲畜,而且还向汉朝提供了各种牲畜所需的饲料和饲料。
不仅如此,他们还提供了各种种子、农具和耕牛等农具。这些国家和地区与汉朝之间不仅存在着相互交流的关系,而且还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
汉代西域各国和地区与中原之间的贸易往来十分频繁,不仅有汉朝向西域诸国派遣使节进行直接贸易活动,而且还有中国商人到西域诸国进行商品贸易活动。
这些商人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带到了西域诸国和地区,并在当地生产出了优质的粮食、茶叶以及丝绸等产品,进一步促进了这些国家和地区与中原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活动的发展。
三、汉朝的军事
汉朝的军事力量,是以地方为主,中央为辅的军事力量。为了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统治,中央设置西域都护府,任命张骞为首任西域都护。
张骞在出使西域之前,曾对汉王朝与匈奴的关系做了详细了解。
汉武帝时,汉朝已经有了充分的准备和成熟的军事力量。当时匈奴实力强大,汉朝经过数十年休养生息,国力强盛。汉武帝为加强对西域地区的控制,专门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等国共同对付匈奴。
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合大月氏、乌孙、鄯善、敦煌等国共同对付匈奴。
张骞出使西域后,不仅加强了汉朝与大月氏等国之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开辟了一条通往中亚和欧洲的通道。
张骞出使西域期间,为了解匈奴情况,曾两次到过匈奴控制下的乌孙、康居等国。乌孙王曾派人前往长安向汉武帝报告说:“匈奴中有贵人多善射者,常欲射诸胡以灭其国。
今单于亡在外州而乌孙独得之,此其人善射可为将军。”
张骞对匈奴贵族的这种阴谋感到震惊和气愤:“胡人不道,若大且恶之,当共击之。”他不仅没有听从乌孙王的建议和劝告,还在出使归来后向汉武帝上书说:“匈奴左贤王等与乌孙同恶相济,共攻其国。
汉朝与乌孙、康居等国联络时一般采用“以利和亲”的方式。汉朝以一定数量的财物与乌孙和康居王进行联姻或交换土地、人口等方式与其联姻。
汉朝公主出嫁时用“六条羊”作为聘礼;乌孙国王在迎娶汉朝公主时也用六条羊作为聘礼;康居王则用八条羊作为聘礼。
四、西域设置郡县
西汉王朝在西域地区设置的郡县,在西域民族地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西汉时期,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管理,汉廷在西域设置了很多郡、县。这些郡县的设置,对于维护和巩固汉廷与西域民族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西汉时期,在西域设置的郡县主要有:
第一,将乌垒城(今新疆民丰一带)、且末城(今新疆阿克苏市)、若羌城(今新疆若羌一带)、蒲犁城(今新疆阿克苏一带)、莎车城(今新疆喀什一带)、姑墨城(今新疆库车一带)、楼兰城(今新疆库车附近)等。
第二,设置了大量的屯田军,其中以都尉和将军所率领的屯田军队人数最多。
第三,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开始设置伊吾、高阙两郡,统管西域。
第四,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他出使时在与匈奴作战中被杀。于是汉武帝决定派兵攻打匈奴。他任命将军李广、王恢为左、右副将军,率兵5万出塞进攻匈奴。
汉武帝采纳了李广等人的意见:“且焉有兵百万?能因敌之不义而自伤多矣!攻之不能击远者,用兵之法也。”
李广利率领的军队走到了大漠以南,与匈奴相遇。李广利看到匈奴骑兵兵力强盛,便领兵撤退。就在此时,汉军遭到了埋伏,被全歼。
公元前119年春夏之间,汉兵与匈奴在焉支山(今甘肃庆阳附近)一带展开了激烈的决战。汉军取得胜利后撤回了河西地区;而匈奴军队大败,其首领单于也被汉军俘获。
作者观点
在西域设置郡县。根据《汉书·西域传》记载,汉武帝时期就已经设置了西域都护府,作为汉朝在西域的最高军政机构,主要负责维护西域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到了汉宣帝时期,汉朝又在西域设置了北地郡、大宛太守府、龟兹太守府、精绝国太守府和康居太守府等郡县。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极大地巩固了汉朝在西域的统治地位,将汉朝势力成功地延伸至西域地区的核心地带。
设立属国。对于某些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地区,汉朝政权往往会派兵驻守。比如,汉武帝时期就在轮台屯田以防备匈奴入侵;东汉时期则在酒泉、张掖、敦煌等地设置了属国以抵御匈奴入侵。
其中,东汉的属国数量最多、范围最广,而西域也被纳入了东汉政权的直接统治之下。
汉武帝时期设立属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将边疆地区与内地相连,以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与管理。东汉时期设置的属国则是为了通过建立藩国来稳固东汉政权在边疆地区的统治地位。
此外,汉朝还在西域设立了许多屯田将士和军队。这些屯田将士和军队大多分布在边境地区,他们或为戍守边塞的将士、或为管理边疆事务的军队、或为镇守边疆地区的军队。
他们不仅能有效地防止匈奴、羌人等外敌入侵中原地区,也能有效地控制西域地区各民族部落势力。
在东汉时期,汉朝对西域实施了一系列的经略措施后,西域不仅恢复了和平与稳定,而且还逐步形成了以中原王朝为核心、以地方势力为辅助、以多民族文化融合为基础的朝贡体系。
参考文献
1. 《后汉书》卷十九,王延寿《王昭君出塞》,中华书局,2000年,第51页。
2. 《汉书·西域传下》卷一,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2年)。
3. 《后汉书·西域传上》卷三十一《张骞传下》,中华书局1980年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