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来,西藏布达拉宫中流传着这样的一些刻在木板上的诗歌,译成汉文后在内地广为流传,其中一首是这样的:
曾虑多情损梵行,
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这就是近百年来为世人推崇的《仓央嘉措诗集》中的一首,其作者是西藏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第六世达赖喇嘛。
不负如来不负卿,惊世骇俗,却又在佛法遥思中给人以无限遐想。
仓央嘉措,西域的神,其生也短暂,然而却带给我们无尽的谜团。
作为西藏活佛,却留下如此迷离的情诗,甚至有人说他夜晚曾化身拉萨浪子。
真相到底如何,让我们慢慢解开谜团。
短暂的一生与特定的历史
仓央嘉措(1683年03月01日-1706年11月15日),门巴族,出身红教,后为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大活佛,第六世达赖喇嘛,法名罗桑仁钦仓央嘉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政治人物。
【知识链接——门巴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门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方言差别较大,无本民族文字,通用藏文。门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门隅和墨脱地区,错那县的勒布是门巴族的主要聚居区,门巴族和藏族长期友好往来,互通婚姻,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根据神话传说、藏文文献记载和考古材料可知,门巴族族源是门隅的土著群体与来自于西藏高原北部的群体互相融合而来的。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大约在吐蕃王朝统一西藏诸部以前,门巴族已经形成。现今门巴族仅有1万余人。】
仓央嘉措的一生就是中世纪的西域斗争史,他本人无法避免地卷入其中。
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二月二十五日的时候,五世达赖罗桑嘉措圆寂,他的亲信弟子桑结嘉措,为了继续利用五世达赖的权威掌管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事务,秘不发丧,向外界宣布,达赖喇嘛已“入定”,进行无限期的修行,静居高阁,不见来人,一切事务均由“第巴”负责处理。在藏语里,第巴的意思是由达赖任命、管理卫藏行政事务的最高官员(黄教摄政王),俗称“藏王”,当时的第巴就是桑结嘉措。
此时的西藏,政局动荡,政治矛盾已到达了极其尖锐的时期。
早在明末清初,黄教为取得西藏统治权,联合蒙古四部之一的和硕特部,用武力击败了当时执政西藏的藏巴汗及噶玛噶举派。
但和硕特部军队在西藏取得胜利后,长期屯驻当地不退,黄教与和硕特部实力悬殊,始终不能夺回大权。五世达赖圆寂后,桑结嘉措便开始了与和硕特汗王的斗争。
【知识链接——和硕特部祖先在蒙古高原北部及贝加尔湖西南、我国北方额尔古纳河下游和海拉尔河下游呼伦贝尔草原及科尔沁草原等广大的森林地带。
公元15世纪初和硕特部进入西域,加入厄鲁特(明朝称瓦剌、清称卫拉特)联盟,成四卫拉特(瓦剌)之一,长期居盟主地位。和硕特部的首领家族是成吉思汗之弟哈布图哈萨尔的子孙,因此长期在卫拉特蒙古具有高级地位(其它诸卫拉特部落是附属于蒙古族的,因此诸部落的语言区别很大)。
固始汗及其祖父都兼任卫拉特盟主在。鄂齐尔图汗时期,强势的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珲台吉与和硕特部鄂齐尔图汗共为卫拉特盟主,最后准噶尔首领噶尔丹打败鄂齐尔图汗而把联盟变为准噶尔汗国。
明清时期和硕特部在西域主要的生活生产区,是塔尔巴哈台周围至天山北麓的广大北疆地带,及今巴州—海西州。
17世纪30年代,因为准噶尔部压迫,和硕特部分民众跟着土尔扈特部西迁进入伏尔加河流域,几乎同时,固始汗一支的民众东进青藏高原,部分留居乌鲁木齐周围。1771年自伏尔加河流域随土尔扈特部东归者主要分布在新疆和硕县。
最著名的是固始汗及其建立的青藏高原和硕特汗国,其次是鄂齐尔图汗。
和硕特部是清朝长期而高度倚重的部族。因为它长期是卫拉特盟主,固始汗带领卫拉特归附清朝并把自己建立的汗国归附清朝。
现代,和硕特蒙古在新疆巴州及和硕县、青海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等是自治主体。】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仓央嘉措出生在藏南门隅达旺纳拉山下的宇松地区邬坚岭的一个信奉藏传佛教宁玛派红教的家庭,父亲扎西丹增,母亲次旺拉姆。
仓央嘉措的本籍是门巴族,是唯一一位非藏族或蒙古族出身的达赖喇嘛。
仓央嘉措原名计美多吉协加衮钦,自幼随母亲劳动。
【知识链接——红教,藏传佛教宁玛派的俗称。因该派僧人戴红帽,故称。宁玛派是藏传佛教主要宗派之一,其教派传承于“前弘期”(8世纪),后人称“旧派”,以区别于“后弘期”形成的“新派”。宁玛派内部有远传经典、近传伏藏和甚深净相三大法脉传承体系。宁玛派比较全面的继承了吐蕃时期传播下来的教法仪规,并且将这一教法仪规得以不断充实和完善,最终形成一个极其庞杂而又分门别类的教派体系,在藏传佛教诸多教派中独具一格。现今我们内地熟知的是红教教徒可以娶妻生子。】
【知识链接——黄教,也称格鲁派,是藏传佛教宗派之一。藏语格鲁意即善律,该派强调严守戒律,故名。该派僧人戴黄色僧帽,汉语中俗称黄教。创教人宗喀巴,原为噶当派僧人,故该派又被称为新噶当派。格鲁派创立于15世纪初。一般认为,1409年(明永乐七年)甘丹寺的建造,标志该教派的正式形成。它是藏传佛教中最后出现的教派,逐步占据了藏传佛教的主导地位。】
黄教第巴摄政王桑结嘉措一面欺瞒僧侣民众和康熙皇帝,一面迅速派人到民间寻找转世灵童,这样,日后一旦真相败露,也能马上迎六世达赖入宫。
寻找转世灵童的地点,选在了西藏南部门隅纳拉山下,这里偏僻、安定,容易保守秘密,并且那里的人们大多信奉红教,即藏传佛教的宁玛派,诞生一个黄教教主出来,将有利于黄教势力的扩大。
按照当时黄教的规矩,哪个婴儿抓取了前世达赖的遗物,即证明是达赖转生。
一名叫仓央嘉措的农奴之子就这样被选中,但桑结嘉措的使者并没有在当时把意图告诉孩子的父母。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黄教第巴摄政王桑结嘉措找到仓央嘉措。
【知识链接——转世灵童是藏传佛教特有的传承方式,起源于公元12世纪西藏佛教噶玛噶举派该派黑帽系首领圆寂后门徒推举一幼童为转世继承人,从而创立了活佛转世的办法,此后各教派先后效法。公元14、15世纪之交,藏传佛教格鲁派创立并逐渐形成了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两大活佛系统。】
【知识链接——达赖喇嘛活佛转世系统,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最小弟子根敦朱巴圆寂后,为防止内部分裂,于是袭用噶玛噶举派的转世办法,由根敦朱巴的亲属及部分高僧指定后藏达纳地方出生的一名男孩为根敦朱巴的转世,这就是二世达赖根敦嘉措。由此形成达赖喇嘛活佛转世系统。达赖喇嘛的尊号始用于三世达赖索南嘉措时期。1578年,明王朝顺义王俺答汗赐予索南嘉措“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的尊号。此后,格鲁派依此称号追认根敦朱巴、根敦嘉措分别为第一世、第二世达赖喇嘛。1653年,清王朝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以中央政府的册封形式确定了达赖喇嘛的封号和地位。此后,历世达赖喇嘛都必须经中央政府册封才能得以确认,成为一项历史定制。】
【知识链接——班禅额尔德尼活佛转世系统,宗喀巴的另一著名弟子克珠杰·格勒巴桑,即一世班禅,年长根敦朱巴六岁,且早拜师八年,对创立格鲁派有杰出贡献,因此连同宗喀巴及宗喀巴的另一著名弟子甲曹杰被藏族宗教界合称为“师徒三尊”。1645年,固始汗(清王朝驻西藏的地方首领)赠予罗桑曲结“班禅博克多”的尊号。这是班禅名号的正式开端。其前三世班禅是追认的。四世班禅圆寂后,后藏托布加溪卡的一位幼童被认定是他的转世灵童。这样,格鲁派又建立起一个班禅活佛系统。1713年,清康熙帝正式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并赐金册金印。从此,历代班禅额尔德尼须由中央政府册封方得以确认,也成为一项定制。班禅额尔德尼活佛转世系统取得了与达赖喇嘛转世系统平等的宗教地位。】
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康熙皇帝在平定准噶尔的叛乱中,从俘虏那里偶然得知西藏五世达赖已圆寂多年。
蒙古准噶尔部的首领是噶尔丹,他早年赴西藏“投达赖喇嘛,习沙门法”,与当时正在学习的桑结嘉措过往甚密。
两人分别执掌蒙藏大权后,桑结嘉措一直期望联合噶尔丹的部队增强黄教的实力。因此准噶尔部的俘虏才知晓拉萨的内幕。
康熙十分愤怒,致书严厉责问桑结嘉措。桑结嘉措一面向康熙承认错误,一面派人去门巴迎接转世灵童。
【知识链接——平定准噶尔叛乱,即清统一准噶尔之战,是清朝康熙 、雍正 、乾隆三朝为统一西北地区并将其纳入版图与准噶尔贵族进行的多次战争。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正式打响,一直到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才宣告结束,长达近70年。】
【知识链接——噶尔丹(1644年—1697年),又作嘎尔旦、噶勒丹,准噶尔部人,绰罗斯氏,号博硕克图汗,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珲台吉第六子,准噶尔部贵族首领,是17世纪厄鲁特蒙古(卫拉特)准噶尔汗国大汗,也先的九世孙(一说十三世孙)。
噶尔丹幼年被认定为西藏尹咱呼图克图(温萨活佛)之转世,曾在西藏班禅和达赖处学习佛法。
1670年(康熙九年),其兄僧格珲台吉在准噶尔贵族内讧中被杀。噶尔丹击败政敌,成为准噶尔部珲台吉。噶尔丹夺得准噶尔统治权后,积极向外扩张,先后击败和硕特部,征服哈萨克、灭叶尔羌汗国,称雄西域。
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进攻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威逼北京。康熙遂发动三征噶尔丹之役。
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康熙第三次征讨噶尔丹时,噶尔丹死于科布多。
噶尔丹的一生兼有多重身份,既是僧俗领袖又是蒙古民族历史人物,影响深远而复杂,评价亦存争议。
噶尔丹是17世纪后半叶蒙古社会发展中的代表人物,对蒙古各部的统一,促进蒙古社会的向前发展,对准噶尔汗国的巩固和发展,为后来噶尔丹策零时大发展奠定了基础,统一西域和蒙古草原,为清朝的大统一打下了基础,但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一地区的经济文化起了破坏作用。】
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仓央嘉措被选定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此时仓央嘉措已14岁。
1697年9月,自藏南迎到拉萨,途经浪卡子县时,以五世班禅罗桑益喜(1663—1737年)为师,剃发受沙弥戒,取法名罗桑仁钦仓央嘉措。
同年10月25日,于拉萨布达拉宫举行坐床典礼,成为六世达赖喇嘛。
1701年(清康熙四十年),固始汗的孙子达赖汗卒,达赖汗的儿子拉藏汗杀兄继承汗位,继续对青海、西藏、四川等藏族地区行使政治统治权力。但是,拉藏汗同已经逐步强大起来的西藏地方政府第巴(亦称藏王)桑结嘉措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双方关系日益紧张、恶化。
【知识链接——拉藏汗(约1656―1717年),清朝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卫拉特即瓦剌,现代称漠西蒙古、西蒙古)。原名拉藏鲁贝。博尔济吉特氏。固始汗曾孙,达延鄂齐尔汗之孙,达赖汗之子。世袭掌管西藏政事。】
1703年(清康熙四十二年),拉藏汗乘拉萨举行祈愿大法会之机,指使部下杀桑结嘉措官员。后遭桑结嘉措逼迫,离开拉萨。
1705年(康熙四十四年),拉藏汗返回青海,集结蒙古八旗兵军队卷土从来。
1705年(康熙四十四年),第巴桑结嘉措买通了汗府的内侍,准备毒杀拉藏汗,被拉藏汗发觉。桑结嘉措仓促集合卫藏民兵,准备以武力驱逐拉藏汗,被拉藏汗的骑兵击溃,桑结嘉措被俘被处死了。
拉藏汗杀死桑结嘉措后,废除了第巴桑结嘉措立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另立意希嘉措为六世达赖。
并致书清政府,奏报桑结嘉措谋反,又报告说桑结嘉措所立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沉溺酒色,不理教务,不是真正的达赖,请予贬废。
康熙皇帝认为第巴桑结嘉措一贯勾结准噶尔部,扰乱边疆,长期匿报达赖五世之死,对清朝阳奉阴违,怀有二心,此次被杀实属罪有应得。于是派人进藏封赐拉藏汗为“翊法恭顺汗”,赐予他金印一颗。
对于仓央嘉措,康熙皇帝下旨:“拉藏汗因奏废桑结所立六世达赖,诏送京师。”并命拉藏汗把仓央嘉措解送北京处理。
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仓央嘉措在的押解途中圆寂,终年23岁。
拉藏汗杀掉第巴桑结嘉措后,桑结嘉措的部下纷纷逃往新疆准噶尔蒙古部落,向新任准噶尔汗的策妄阿拉布坦搬兵报仇。
1716年(康熙五十五年),准噶尔汗策妄阿拉布坦派其大将台吉才仁同柱(亦作大策凌敦多布)率领六千精兵再次侵扰西藏,击败藏兵。
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准噶尔部骑兵包围了布达拉宫,诱其众打开宫门,杀了拉藏汗,掳掠其妻女宝器,把拉藏汗所立的六世达赖喇嘛囚禁在布达拉宫对面的药王山上,另派达仔娃(一作达克咱)为第巴,管理全藏事务。
从固始汗到拉藏汗,由蒙古和硕特部贵族控制西藏政权前后共达七十五年,至此宣告结束。
1720年(康熙五十九年)清政府派兵入藏,驱逐了准噶尔蒙古军,册立七世达赖格桑嘉措。
死亡传说
1706年,仓央嘉措在押解途中,行至青海湖滨时染病去世,按照传统实行天葬。
关于仓央嘉措在押解途中是否真的死亡,一直被后人所争议。总结下来总共有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仓央嘉措在押解进京途中,病逝于青海湖。
第二种说法,仓央嘉措在路上被政敌拉藏汗秘密杀害。
第三种说法,仓央嘉措被清帝囚禁于五台山,抑郁而终。
第四种说法,好心的解差将仓央嘉措私自释放,他最后成为青海湖边的一个普通牧人,诗酒风流过完余生。
还有流传最广的第五种说法,也就是蒙古喇嘛阿旺多吉所著《仓央嘉措通史》和“密传”《琵琶音》的说法。“于火猪年当法王(即仓央嘉措)25岁时,被请往内地。”“次第行至东如措纳时,皇帝诏谕严厉,众人闻旨,惶恐已极。担心性命难保,无有良策以对。于是异口同声对我(仓央嘉措)恳求道:‘您已获自主,能现仙逝状或将形体隐去。若不如此,则我等势必被斩首。’求告再三。”
仓央嘉措无限悲伤,话别之后,遽然上路,朝东南方向而去……此后,他经打箭炉至内地的峨眉山等地去朝山拜佛。然后,又到前后藏、印度、尼泊尔、甘肃、五台山、青海、蒙古等地云游,讲经说法,广结善缘,创下无穷精妙业绩。清圣祖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游历北京,半年后返回蒙古阿拉善旗,以此为驻锡地而活动于蒙古、青海一带。乾隆十一年(1746年)圆寂,终年六十四岁。
文学成就
仓央嘉措是西藏最具代表的民歌诗人,是藏族最著名的诗人之一,写了很多细腻真挚的诗歌,其中最为经典的是拉萨藏文木刻版《仓央嘉措情歌》。
仓央嘉措14年的乡村生活,又使他有了大量尘世生活经历及他本人对自然的热爱,激发他诗的灵感。
他写下了许多缠绵的“情歌”。他的诗歌约66首,因其内容除几首颂歌外,大多是描写男女爱情的忠贞、欢乐,遭挫折时的哀怨,所以一般都译成《情歌》。
仓央嘉措在藏族诗歌上的贡献是巨大的,开创了新的诗风。他所写的诗歌驰名中外,不但在藏族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在藏族人民中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世界诗坛上也是引人注目的一朵奇花异葩,引起了不少学者的研究兴趣。
他的藏文原著有的以手抄本问世,有的以木刻版印出,有的以口头形式流传。汉文译本公开发表和出版者至少有十种,英文译本于1980年出版,
诗作译本
《仓央嘉措诗集》,现今流传的译本主要有:刘希武、于道泉、于贞志、曾缄、庄晶、王沂源译本等版本。
1930年藏学家于道泉教授的汉、英对照本《第六赖喇代达嘛仓央嘉措情歌》,收录62节66首,第一次将仓央嘉措诗翻译成藏文以外的文字。
1939年,在蒙藏委员会任职的曾缄教授又将仓央嘉措的诗翻译成七言绝句,风靡全网的“不负如来不负卿”即出自这个版本。曾缄教授1939年所译《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情歌》收录66首闻名海内外。
1981年庄晶教授出版的《仓央嘉措情诗与秘传》收录了124首。
其中,曾缄教授的66首版本可以说是艺术成就最高的版本。南怀瑾先生在文章《金粟轩诗话》对诗人和译本评价极高。
从翻译作品来看,于道泉先生的译文平白易懂,曾缄先生的译文文笔隽永,各有所长。
本文前面引用的是《情诗 其二十四》
于道泉先生译文如下:
若要随彼女的心意,
今生与佛法的缘分断绝了。
若要往空寂的山岭间云游,
就把彼女的心愿违背了。
我们再看一下曾缄的译文:
曾虑多情损梵行,
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两位老师均翻译出仓央嘉措纵横驰骋的想象力和缠绵悱恻的一片柔情。
【知识链接——曾缄(1892—1968),字慎言,又作圣言。四川叙永人。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文学系,受教于黄侃。民国期间,曾任西康省临时参议会秘书长,早期蒙藏委员会委员。四川大学中文系主任兼文科研究所主任、教授。所译《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情歌》闻名海内外。其诗明白晓畅、古朴浑厚、清新流丽。】
【知识链接——于道泉(1901—1992),字伯源,山东临淄区齐都镇葛家庄人,民国山东著名教育家于明信之长子,1920年山东高等甲种工业专科学校毕业,考入齐鲁大学后,先入齐大理学院化学系,并兼修数学,后转文学院历史社会系。为1924年泰戈尔访华及生日宴中唯一指定翻译。于道泉教授于藏文原诗下注以汉意,又译为汉文和英文。汉译文字斟句酌,精心推敲,忠实准确并保持原诗风姿,再加上赵元任博士的国际音标注音,树立了科学地记录整理和翻译藏族文学作品的典范。】
【知识链接——中央民族大学的藏学家、翻译家庄晶先生。中央学民族院解放后第一批藏语系学生,著《仓央嘉措情诗与秘传》民族出版社1981年,《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秘传》,阿旺伦珠达吉著,庄晶译,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年第一版;《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情诗》,庄晶整理翻译,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年第一版。】
就像他那首著名的诗歌写的:“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仓央嘉措到底是神还是情郎,留给我们后世的迷惑太多太多。
摆在我们面前主要有几方面的谜题:
难道他是一面诵经,一面又化身浪子?
在西藏传说中,仓央嘉措是一个真正传承的活佛。
在布达拉宫,仓央嘉措受到严格监督学经修道,无论走到哪里,那些年老的经师始终亦步亦趋地跟随着他。
仓央嘉措出身红教家庭,红教教规并不禁止僧侣娶妻生子,而黄教则严禁僧侣接近女色,更不能结婚成家。
仓央嘉措虽有达赖喇嘛之名,却并无实权。
黄教摄政王独掌大权已久,达赖喇嘛只能作为傀儡存在。
生活上遭到禁锢,政治上受人摆布,仓央嘉措内心一定是抑郁的。
至于说他索性纵情声色,这一点并没有史料佐证,仅在拉藏汗给康熙皇帝上书中提起过,此政敌为废黜仓央嘉措所述,我们不可听此一面之词。
仓央嘉措作为农夫之家来的真佛传承,摄政王怎么可能让他四处乱跑,损坏黄教的名声。这不是明清皇帝,整个国家都是他的,没人能管得了他,也不是欧洲贵族,胆大妄为不负责任,这是布达拉宫,是戒律森严的地方,别胡思乱想了。
【知识链接——黄教与红教的区别:1、黄教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俗称,由宗喀巴大师以噶当派为基础创立,黄衣黄帽,以注重戒律著称,对显宗密宗同样重视,实行活佛转世制度,最著名的像班禅大师,达赖喇嘛、帕巴拉活佛。自明清之际直到民主改革前,一直是西藏地方的执政教派。
2、红教则是藏传佛教宁玛派的俗称,宁玛意为“古旧”,因该派所注重的密宗是在达磨赞普灭法前,由莲花生大士传来而得名。修行者红衣红帽,可以娶妻生子,尤其重视“伏藏”。该派寺院分布散布四方,远至西欧北美。】
流传的诗词很多并不出自他的手
目前学界较为通行的一种看法是,仓央嘉措一生所作的诗七十首左右比较可信(马学良等,1994)。
而根据曾缄老师的版本,仓央嘉措的诗仅有66首。
网上流传让人心动不已的诗句,有相当一部分不是仓央嘉措的诗,是后人讹附的结果。如:
“你见或不见我,情都在那里,不增不减”、
“那一世,我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在途中与你相遇”、
“我问佛……佛曰……”、
“我放下过天地,却从未放下过你”、
“为了今生遇见你,我在前世早已留有余地”、
“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
等等,都不是仓央嘉措所做。还有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这首诗只有第一第二才是仓央嘉措所做,其他的均为附会之物。
藏文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有一种说法,翻译仓央嘉措诗歌的汉人,并未真正理解仓央嘉措的语境和心理,以致以讹传讹到今天。
如诗歌中广为传诵的一首诗:
“在那东山顶上,升起皎洁的月亮,年轻姑娘的面容,浮现在我的心上。
另一版本为:
“在那东山顶上,升起皎洁月亮。母亲般的情人脸庞,浮现在我心上。”
以这样的译法,读者当然会以为这是在诉说对情人的思念。
然而这是错误的,这是由于译者对西藏文化和西藏历史不了解所导致的。
这首诗理解的关键点,是“年轻姑娘”或“母亲般的情人”一词。
在原文里,此词为“玛吉阿玛”,而“玛吉” 直译过来是“不是亲生的”的意思,“阿玛”是“母亲”的意思。
由此,“玛吉阿玛”并不是“年轻姑娘”,而是“母亲般的情人”。
也就是说,“玛吉阿玛”的意思是“亲生母亲之外的母亲”。
在全球语言中,“母亲”一词往往不仅仅指的是生身母亲,而常常被赋予很多含义,比如大地母亲、祖国母亲等等。
仓央嘉措所说的“亲生母亲之外的母亲”,除了他本人以外,任何人都不能轻易断言他想说的是谁。
结合当时的历史,分析诗人的处境,我们可以把“亲生母亲之外的母亲”理解为在仓央嘉措生命里与亲生母亲可以相提并论的重要人物如师尊或佛陀。
那么,按照这样的理解,这首诗其实是用暗示的手法表达了仓央嘉措当时的思想感情。
在缺乏人身自由、政权沦落他族手上的历史状况下,怀念往日昌盛的故土或思念已故恩师。
也有藏族学者认为,“亲生母亲之外的母亲”指的是仓央嘉措的根本上师,这也符合西藏的宗教传统
藏传佛教教义教理的理解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降边嘉措的印象中,1952年他在拉萨大昭寺前的街市上还能买到木刻板的仓央嘉措诗。木刻板上写的藏语原文是‘仓央嘉措古鲁’,是‘道歌’的意思。
那么,仓央嘉措这些诗如果理解为是布道的诗,可以吗?
唐代佛教禅宗南宗创始人,佛教史上称为禅宗六祖的惠能高僧写过的两首偈:
第一首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第二首偈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诗词解读——第一首偈,见于敦煌写本《坛经》。惠能的这一首,是主观唯心主义对客观唯心主义的彻底否定,直接把握住“见性成佛”的关键,由此惠能创建的南宗被称为“顿悟派”。】
【诗词解读——第二首偈,见于《大正藏·坛经》,着重讲修行方法。惠能申明向人的自我求真,自我求佛,这是惠能教导其弟子立地成佛的唯一途径。在他看来,求佛的人只图自悟,不假外示,心注一境,化难为易,自能达到目的。】
可见,佛教中,对于无法写实、标定的境界与感悟,会用诗词方式来暗喻。
那么,假如仓央嘉措用浪漫、自由、崇敬、缠绵来形容某种感悟,又以世人喜好的方式传播,那么,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我们再来欣赏曾缄版仓央嘉措的道诗:
一
心头影事幻重重,化作佳人绝代容,
恰似东山山上月,轻轻走出最高峰。
十八
入定修观法眼开,乞求三宝降灵台,
观中诸圣何曾见,不请情人却自来。
十九
静时修止动修观,历历情人挂眼前,
肯把此心移学道,即生成佛有何难。
三十一
明知宝物得来难,在手何曾作宝看,
直到一朝遗失后,每思奇痛彻心肝。
三十二
深怜密爱誓终身,忽抱瑟琶向别人,
自理愁肠磨病骨,为卿憔悴欲成尘。
三十三
盗过佳人便失踪,求神问卜冀重逢,
思量昔日天真处,只有依稀一梦中。
五十七
跨鹤高飞意壮哉,云霄一羽雪皑皑,
此行莫恨天涯远,咫尺理塘归去来。
读不懂他,却不妨碍喜欢他的诗。看不懂他,却不妨碍他做雪域的王。
时光穿梭回到三百年前
红墙内,宫殿中,一个年轻沙弥端坐在桌前,桌上的是他日常诵读的经书。
身旁的箱子里,摆放着他心爱的木刻板。
木刻板上刻有他几年来的诗作。
他从经书中抬起头,眼里是清澈和宁静。
名誉与地位和他无关,无论是达赖、弟子,还是农夫之子,都是一日三餐、早晚诵经。
全然不想几年后即将的羽化归期,也不管尘世的惊诧眼光。
更不管屋外猎猎旌旗底下,轮流站岗的是第巴大喇嘛的忠诚寺兵。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