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双林
由于江湖可以泛指天南地北五湖四海,它又可以引申出与朝廷和正统相区别的含义,宋元以后,游离于正统社会、往来奔走于江河湖海间的各色人等开始摹仿士人们的自诩,逐渐借用了江湖一词。由于这些游走于四方的人士大多具有强烈的叛逆意识和非正统色彩,这样一来,用江湖形容的人群和时尚就烙上了比较多的“离经叛道”的印记,或者说,一切有别于当时封建官方的、正统的、主流的和常规的群体或习俗都可以冠之以江湖。
那么,流传下来的江湖文化呢?我们为什么要重视江湖文化的研究?我以为有这样几个方面值得注意:首先,江湖文化在民间有着非常强大的影响力,它是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一面镜子。一说到传统文化人们马上想到古代统治阶级所倡导的儒家学说或者释教道教等宗教文化,却常常忽视了来自民间下层非正统文化的作用,这样一来,考察我们传统文化就往往陷入片面。其次,近现代以来,作为古代遗产的正统文化虽经历了种种周折,却始终处在社会的关注焦点上。但非正统的江湖文化却少人问津,或以庸俗浅陋者贬之,或以颇具革*命性褒之,缺乏客观的评价和深刻的反思。因此,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社会人群身上的江湖气和江湖意识还常常凸显出来,这其中的得失利弊是不是值得我们深思呢?
孙文泱看到的江湖是在中国古典小说里(《品江湖——中国古典小说里的黑白世界》,东方出版社,2006年10月版),这颇有些在人们的意料之外。我们曾经有过江湖文化既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得到但研究起来却虚无缥缈的慨叹;我们也曾将《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古典小说笼统地归类于古代正统文化的范畴里。但仔细想想,水浒、三国、西游这些书即使不谈内容,就是看看成书经过:先是江湖艺人们口头的流传,最后经过身处民间文人们的加工定型,如果说这些作品是江湖文化的代表恐怕一点不过分。正如孙先生所说:“《水浒》的世界,说到底,是江湖的世界。对于了解中国人来说,《水浒》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因为它既凸显了社会中下层的状况和心理,也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因此,这样的考察视野又真是在情理之中的。看得出来,作者将这些古典小说读得烂熟于胸。他就这样信手拈来又不露声色地为我们揭示江湖文化和江湖精神的内涵,既有对于古典小说全景式的概括,又有对许多细节有趣的点评。旁征博引,像《封神演义》、《说唐》、《官场现形记》、《说岳全传》、《明英烈》还有元杂剧等全都用来参照。正像作者谈到的“江湖是政*治上模糊的空间。一般来说,江湖人首先考虑的是靠在传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运输业以外的渠道来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但这里的规则与编户齐民不太一样。”作者就是这样把影响了中国数百年的古典小说作为个案,通过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和人物,通过揭示小说作者竭力颂扬和倡导的道德情感,引领读者去接近江湖,去思考江湖。这样的角度和考察方式,比起泛泛之论要具体,比起纯学术的议论要生动。作者运用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不同方法,逐层对江湖文化形成的社会原因进行剖析,引导我们对江湖文化的内涵进行反思。像《水浒传》中占山为王打家劫舍的王英和燕顺等、在浔阳江上打劫的船家张横、十字坡卖人肉馒头的孙二娘和张青等,应该是黑道,即盗匪集团或秘密帮派的代表吧。而以主流社会为代表的所谓白道,包括官场,也包括士农工商芸芸众生。这两者虽然在历史上各有各的生存方式和空间,但孙先生通过列举大量事例来证明两者其实有许多行为方式、行为准则、做事的方式、思考问题的角度都非常相近相似,甚至两者的成员在某种情况下都可以相互转化。
通过考察江湖文化的内涵,再看正统文化与江湖文化的影响力就顺理成章了。正如作者指出的那样:“《三国》气、《水浒》气,今天仍在。”“大家常说中国缺少启蒙阶段,这是老生常谈了。一般都把这句话理解为或误解为仅仅指上层的儒家传统的影响太久太大,宣传西洋新学的时间太短等等。我认为,其真正意义应该指的是下层的民间传统的顽固性没有解决。”如果将孙文泱先生的《品江湖》一书通读一遍你就会发现,许多幽默睿智的阐述和思辨,让人从中受到深深的启迪。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