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文史之花,在山大为何长开不败?

文史之花,在山大为何长开不败?

文史之花,在山大为何长开不败?建校122年来,文史传承仿佛一条红线,串联起一代代学人,滋养着人文学术之花的绽放盛开。“昌明传统学术,锻铸人文新知,植根汉语世界,融入全球文明”

文史哲编辑部读后感_文史哲编辑部的故事_文史哲编辑部

文史,维系着文明的文化血脉和精神寄托。作为国内老牌高等院校,山东大学素以文史见长。建校122年来,文史传承仿佛一条红线,串联起一代代学人,滋养着人文学术之花的绽放盛开。

“文科学报之王”

“昌明传统学术,锻铸人文新知,植根汉语世界,融入全球文明”,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文史哲》编辑部,24个字的办刊宗旨分外醒目。知古鉴今、融通中外,彰显着这本学术期刊的视野与追求。

创刊于1951年的《文史哲》,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刊最早的高校文科学报,也是国内目前刊龄最长的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70余年来,《文史哲》数度引领了中国大陆的主流学术方向和研究潮流,成为当代中国学术界最具影响力的学术刊物之一,被誉为“文科学报之王”。

盛誉之下,是这本学术刊物所承载的一场场学术论战。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文史哲》杂志主编王学典教授表示,除著名的“《红楼梦》讨论”外,在20世纪50年代,还有“中国古史分期论战”“中国农民战争史论战”“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论战”等三场重大论战刊发在《文史哲》上。随后数十年里,“重评孔子”“文化热”等专题讨论,都与时代脉搏相应和。

今年5月,2022年度“中国人文学术十大热点”公布。这是《文史哲》杂志与《中华读书报》第八次联袂评选的年度学术热点。“植根自身经验与历史文化传统,‘中国式现代化’成为统摄全局的重大命题”“远古历史无法仅凭考古‘自证其身’,中华文明探源仍需多方发力”等学术话题脱颖而出。

“2022年度的人文学术热点,得到学术界的积极反馈。新媒体端的阅读浏览量创了新高。”《文史哲》杂志编辑孙齐说,现在与兄弟院校、同行刊物交流时,大家都很关注学术品牌的打造,“作为一本学术刊物,我们希望不只成为刊发文章的阵地,更希望开创引领时代风气之先,让人文学术成果破圈,为更多人所了解”。

王学典认为,回顾刊物发展历程时,“专家不能脱离时代、研究不能回避现实、学者应回答时代之问”的感受尤为深刻。学术期刊,要敢于塑造学术史面貌。

“非常之人”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今天,漫步在山东大学校园,会发现诸多前辈学者的塑像。中心校区公共教学楼北侧的小花园里,两位老校长华岗与成仿吾的雕像静然伫立。

华岗是著名的革命活动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史学家、教育家。1929年他领受党组织任务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第一部有组织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在这一中译本里,华岗将结尾的“万国劳动者团结起来”改译为“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铸就震古烁今、经典永传的名句。1950年至1955年,华岗担任新中国成立之后山东大学第一任校长兼党委书记。其间,他重视马列主义教育、亲授政治大课;整合学科资源,培育形成“文史见长、加强理科、发展生物、开拓海洋”的山大特色。正是在他的首倡和组织下,《文史哲》杂志正式创刊。

哲人其萎,正气长存。“一个学科的发展壮大,有赖于几代学人的接力奋发。”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教授杨建刚表示,华岗、吕荧、孙昌熙、狄其骢、谭好哲等知名学者开拓前行,奠定了学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学术传统。

溯及过往,重视文史的发展脉络愈发明晰。山东大学前身是1901年创办的山东大学堂,被誉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起源性大学。1901年山东大学堂的办学奏折和办学章程,将中国史、外国史并列为一门“中外史学”,展现出先进、阔达的知识视野。在教法和课时安排上,也明确将“中国经学”“中外史学”“中外治法学”平等并列为文科的三大主干。

走过122年沧桑岁月,山东大学初心不改,一直致力于回答好“发时代先声,做天下文章”的课题。山东大学党委书记郭新立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是党和国家在未来一个时期思想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人文学术发展迎来新的战略机遇期的重要标志。”

发挥“古文、古史、古哲、古籍”优势

紧抓重要机遇、担承时代使命,山东大学大力推动人文学科汇聚融合创新。学校强化建设“中国语言文学与中国古典学术”一流学科领域,重点打造“中华典籍整理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中华三千年文学传统研究”“考古学、古文字与中华文明演进研究”“儒家文明与中西文明交流互鉴研究”“中国美学话语体系建构与中西美学比较研究”“现代语言学与中国语言资源调查保护研究”等学科方向,重点建设5个创新团队,设立一批重大研究专项课题。

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杜泽逊认为,当前既要做好历史典籍版本的保护、整理、注释,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其进行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又要深入挖掘其中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和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为深入推进“第二个结合”提供坚实基础,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与光彩。

山东大学还持续发挥“古文、古史、古哲、古籍”优势,大力实施全球汉籍合璧工程,全力参与中华文明探源、考古中国、《永乐大典》综合整理、《中国通史》编纂等国家重大文化工程,扎实做好海岱地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焦家遗址发掘保护项目,努力担当中华文明起源研究领头雁,为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提供学术支撑。

“属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山东章丘焦家遗址,是中国最早一批原生型‘古国’城址的代表。”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方辉表示,2016年正式启动焦家遗址发掘,学院聚焦“焦家古城”“王权产生”“礼制起源”三个问题。目前焦家遗址已展示了距今五千年的古代中国最先进筑城技术、成形的社会治理和组织能力以及中华文明独特的制度创造和深刻的思想体系,立体性呈现了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的历史图景,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重要黄河样本。

对外学术交流和文明对话

暑假期间,校园内外依然不乏忙碌的身影。作为期刊编辑,孙齐的手头还有两篇正在审看的学术论文,他同时兼顾《文史哲》英文版选题工作。“2024年是《文史哲》英文版的10周年。从今年起,英文版每年的出版期数从2期变为4期,向海外推介更多国内人文学科的高价值成果。”孙齐说。

“看着先贤们的塑像,作为后学总是心怀忐忑:在治学为人上,我们离大师还有多远?”2012年高考后,因慕文史见长的办学特色,杨胜祥至山东大学负笈求学,恰逢学校探索改革人文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他得以从药学院转入培养中国古典学术专门人才的“尼山学堂”。

“我现在的研究方向是文献学、明清史与边疆学,深感文化传承责任之重,一定要跑好我们这代人的接力棒,给前人后学一个满意的交代。”今年秋季开学后,杨胜祥就要进入博士研究生四年级。求学10年间,他以独立作者在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1部,先后获教育部高校古委会第十六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硕士生一等奖、国家奖学金、山东大学校长奖等荣誉。

把根深深地扎进泥土里,才能触摸到更蔚蓝的天空。山东大学还积极开展、创新推进人文领域的对外学术交流和文明对话,深化与国际儒学联合会的合作,建好国际儒学联合会山东大学研究基地。将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打造成国际性学术研究与交流平台。着力做强“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持续打造“山东论坛”“儒学全球论坛”等学术活动品牌,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密切与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交流,为科学回答人类前途命运提供新智慧、新方案。

日前,在学校主题党课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大学校长李术才提出:“山东大学要坚决扛起新时代文化使命,发挥‘文史见长’优势,助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恪尽职守、担当作为,更好服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重大命题,是全体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职责使命,更是山东大学人文学术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时代机遇和重大考验。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萧海川

上一篇: 25考研丨文科生更适合就读哪些专业?
下一篇: 中西医如何碰撞互补?专家话中国新医学发展之道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