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济南4月24日消息(记者陈永庆 刘颖超)24日上午,新中国第一家高校文科学报、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著名刊物《文史哲》杂志创刊70周年纪念会在山东济南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大学主办,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承办。来自国内20余所著名高校、科研院所的知名学者及国内30余家重要人文学术期刊的编辑代表近150人出席大会,共同庆祝《文史哲》创刊70周年,缅怀这一学术名刊为繁荣人文学术做出的巨大贡献,回顾共和国人文学术走过的不平凡历程,展望新时代人文学术的光辉前景。
山东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家义,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徐青森,中宣部理论局副局长何成,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等领导及负责同志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山东省委宣传部部长于杰主持仪式。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徐青森和中宣部理论局副局长何成代表国家相关部委,对《文史哲》几十年来在繁荣人文学术中做出的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对《文史哲》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期望《文史哲》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办刊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打造一流学术期刊,服务“三大体系”建设,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文科建设中继续做出贡献。
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在致辞中指出,《文史哲》是沐浴着新中国的光辉成长起来的重要学术思想阵地,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史哲》要肩负起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使命,成为展现传统文化价值的重要窗口,打造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文明互鉴园地。
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在致辞中表示,《文史哲》的成长壮大,离不开国家相关部委和山东省的大力支持。作为《文史哲》的主办高校,山东大学一向把办好《文史哲》作为学校的一件大事。《文史哲》的诞生与成长,得益于山东大学优良的学术传统和深厚的学术土壤,同时以自己的名刊效应,影响推动着山大人文学术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山东大学将会继续加大对《文史哲》的支持力度,支持《文史哲》在学校“古典学术集群”的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支持《文史哲》成为世界汉学名刊,为《文史哲》在新的时代再创辉煌提供强力支撑。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陈来教授,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前理事长、北京大学龙协涛教授作为学术界和期刊界的代表发言,表达了学术界和期刊界对《文史哲》的祝贺、支持和殷切期望。
《文史哲》杂志主编王学典教授做了汇报发言。王学典教授代表编辑部对各位来宾表示感谢,并概述了《文史哲》70年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文史哲》的办刊体会和发展举措,提出了《文史哲》今后的办刊目标。
开幕式同时发布了2019-2020年度“中国人文学术十大热点”。这是《文史哲》编辑部为及时总结人文学术领域的新进展、新现象、新趋势,推动人文学术研究的繁荣与进步,提升公众对人文学术的认知度和关注度,自2015年起与《中华读书报》联合举办的学术热点评选活动。
会议将同时举办“共和国人文学术历程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在为期一天半的议程中,与会专家学者将围绕共和国人文学术历程的时段划分及其特征、共和国人文学术的范式转换、共和国人文学术成就与话语体系建构、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人文学术等话题展开分组讨论。
《文史哲》杂志创刊于1951年5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家高校文科学报,也是目前刊龄最长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是一份在海内外人文学术界享有巨大声望的老牌学术期刊。《文史哲》杂志致力于中国古典学术研究, “昌明传统学术,锻铸人文新知,植根汉语世界,融入全球文明”是《文史哲》的办刊宗旨。自创刊以来,《文史哲》始终恪守“学者办刊”的原则,秉持关注学术动向、引领学术潮流的办刊旨趣,有意识地策划和参与了“五朵金花”讨论等多场重大学术论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办刊风格,对中国当代人文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新中国学术界最具影响力的刊物之一。
目前,《文史哲》已经发行至3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期发行量五百余份,是中国大陆发行量最大的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之一。自2014年起《文史哲》又设立国际版,致力于向西方学者介绍中国学界的研究成果和动态。目前,《文史哲》国际版已出版10期,并先后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摘要引文数据库Scopus及欧洲科学基金会创办的ERIH PLUS等海外索引数据库收录,逐渐成为西方学界了解中国大陆学界成果和学术思想动态的重要窗口。
创刊70年来,《文史哲》始终如一地坚持“学术为本,质量立刊”,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厚重办刊之路,不仅得到了国内外学界的广泛赞誉,也获得了来自政府和社会的多方肯定,几乎囊括了所有期刊出版类的重要奖项和荣誉。1999年,获得首届“国家期刊奖”。 2003年,成为“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首批11家入选的学术期刊之一。2009年,荣获“新中国60年最有影响力期刊”称号。2011年,荣膺“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殊荣。
2017年4月2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考察山东大学时特意来到《文史哲》杂志编辑部,并勉励编辑部“要汲取传承优秀的人文精神,为当今所用,为后世续航”。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