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故纸”里的《文史哲》点滴 | 徐迎军

“故纸”里的《文史哲》点滴 | 徐迎军

“故纸”里的《文史哲》点滴 | 徐迎军历史总是向前,今天《文史哲》的发展迎来崭新的时代

山大历史系曾经有“八马同槽”之说,意指八大著名教授。在八大教授中,赵俪生先生、张维华先生都是《文史哲》的重要作者,而两位先生的家乡都在潍坊,一个安丘,一个寿光。根据知网统计,赵俪生先生、张维华先生在《文史哲》发表的论文分别为22篇和14篇。赵俪生先生1957年离开山大后,仍在《文史哲》发表论文10余篇。

赵俪生先生曾致《文史哲》编辑部短信一通(图2):

《文史哲》编辑部:

我家最近距离的银行是“中国人民银行兰州天水路分理处”,稿费请寄此址。

《文史哲》第五期除例送外加购十册,请扣款。

敬礼!

赵俪生

1981.9.3日

按,1981年第5期载有先生的文章《亚细亚生产方式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遗存——参加八一年四月天津亚细亚生产方式学术讨论会后的思考笔记》。此封信札使用兰州大学信笺,字迹工整,并钤印名章,先生对《文史哲》的深情可见一斑。

山大文史哲_山东大学文哲史研究院_山大文史哲杂志现状

图2 赵俪生信札

张维华先生曾在齐鲁大学任教,与胡厚宣、高亨等都是同事。笔者收藏有三期《文史哲》(1980年第1期、第5期,1984年第5期),上面都盖有印章——“西山印信”(先生字西山)。更为珍贵的是,里面夹有张维华先生亲自抄写的80年代在《文史哲》发表的10篇文章篇名,其中与谁合作都清楚标明,足见先生的严谨与谦逊(见图3)。张维华先生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所向往长期过着的生活:是有一间布置雅洁而完备的书房,穿着半旧半新的长袍,坐在太师椅上,守着一杯清茶,吸着纸烟,翻阅着线装书,用工正的楷书,写着脱离现实的考据文章”,先生乃真文人也。

山大文史哲_山东大学文哲史研究院_山大文史哲杂志现状

图3 张维华藏《文史哲》

三、《文史哲》的“家底”

1966年《文史哲》第二次停刊后,原编辑部工作人员分至其他单位,办公室挪作他用,原有图书资料也大量流失。这种情况下,为了妥善抢救和保管《文史哲》编辑部财物,原《文史哲》编辑部工作人员宋桂芝、顾琴芬等于1970年8月10日致信学校,对编辑部原有资财做了回忆,并对现存资产做了清查,形成了一份《关于〈文史哲〉编辑部资财清查情况报告》(见图4),正文共4页,另附《〈文史哲〉图书杂志登记统计表》等90余页。

山大文史哲杂志现状_山东大学文哲史研究院_山大文史哲

图4 关于《文史哲》编辑部资财清查情况报告

这份报告展示了早期《文史哲》编辑部的“家底”,今择要抄录如下:

根据我们的回忆,编辑[部]在封门前原有资财情况大致如下:

(1)原有家具:

写字台一个 会议桌二个 椅子十多把 三抽桌二个 文件橱三个 杂志架二个 书架七个(五大二小) 报架一个 双人床二个 脸盆架一个 小脸盆一个 木箱十个左右 自行车一辆

(2)其他主要物资:

图书:原有五个大书架、二个小书架的书,另外还有小说约五十册左右,共有约1400册左右。

杂志:包括自1951年创刊以来的《文史哲》、复刊以后的《文史哲》和其他交换来的刊物,约共有12000本左右。

报纸:自创刊以来九种报纸每月的合订本。

其他还有《文史哲》编辑部和编委会图章各一枚,作者卡片、作者档案、作者来稿、与有关单位的来往信件、编辑部起草文件底稿等等。……

而最后的清查结果表明,编辑部原有家具除一个文件橱、一张三抽桌、八个箱子、四个书架外,其他家具全部丢失。图书原有约1400册,现有878册,丢损约600册,约占原有总数的40-50%。杂志原有约12000本左右,现有6518本,包括《文史哲》单行本5727本,合订本516本,其他杂志275本,丢损约6000本,占原有总数的50%左右。报纸和其他物资全部丢失。这些剩余的报刊资料,于1970年8月16日至17日全部转交山东大学图书馆保管。以上仅据资料整理,与实际情况可能有所出入,但所受损失之大,令人唏嘘。在那个特殊年代,老《文史哲》人对杂志的尽心尽责,更让人敬佩。

山大文史哲_山东大学文哲史研究院_山大文史哲杂志现状

图5《文史哲》向校图书馆转交图书记录

历史总是向前,今天《文史哲》的发展迎来崭新的时代。本文所列《文史哲》发展中的点滴片段,虽然零散,但仍让我感受到这份“王牌刊物”的厚重历史。因此谨述如上,希望能够为我们了解《文史哲》的历史提供帮助,也藉此祝贺《文史哲》创刊70周年,祝愿《文史哲》越办越好。

往期精选

上一篇: 刊庆特辑 | 《文史哲》的品牌为什么弥足珍贵?| 龙协涛
下一篇: 中国文史资料集粹.pptx 82页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