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哲专业遇冷是个误会就业并不难
“想当年大学交谊舞会跳舞的时候,如果有个男孩说自己是中文系的,那会有很多女孩子邀请他跳舞的。所以当时好多男生都自称是中文系的,哪怕他是学理工科的。”
但风水轮流转,随着时代变迁,大学的热门专业发生了极大变化。经济、商科的学生赚了大钱,社会开始热捧这些更有“钱景”的专业。文史哲也随之风光不再,乃至渐渐成了冷门。
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2015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显示:在2000-2014年中国各地区省级高考状元中,工商管理专业最受青睐,有284人报考,经济学专业则以242人居第二;两个专业的选读状元合计高达520多人,占总数的46.10%,并呈现逐年上升趋势遥遥领先其它专业。此外,电子信息工程、生命科学、法律、计算机、自动化等专业也非常受状元青睐。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蒋国华教授表示:2000年以来,全国高考状元就读专业,基本上是目前社会公认最具竞争力、最赚钱的热门专业。
与上述专业相对应的,则是学业比较艰苦、未来职业薪酬较低的历史学、哲学、文学、教育学、医学等专业,较少有状元问津。特别是哲学和历史专业,在“2015中国高考状元最青睐大学专业排行榜”30强中,以并列29名的成绩双双垫底。
每年高考状元们所挑选的专业,可以说是现今中国最热门、最具竞争力的专业,代表了考生挑大学选专业的风向标,也体现了现今社会的价值取向。在如今这个时代,“用财富量化成功”的观念屡见不鲜,人们对于“钱途”的关心,或许从高考时就开始了。在这样一个时代,怎样的学生,才会去选择“文史哲”这些冷门的基础学科呢?
只有“真爱”才会选择文史哲?
这几年每届都有一两个学生转到别的院系去,但也会有三四个学生从别的院系转到中文系,其中不乏大名鼎鼎的“光华管理学院”,甚至还有理工科的人。张柠教授认为,现在要寻找对文史哲感兴趣的学生,需要到“有人文科学底蕴的学校里”去寻找了。“还是有一些愿意追求梦想的学生来学习文史哲的。”张柠说。
苑晓萍用“阴差阳错”和“无比幸运”两个词来形容自己进入北大中文系的过程:“高考的时候用学校的推荐名额,只能选一个专业。我印象中中文系的分数好像很高,就没敢报,报了社会学。”然而,从高中时候就喜欢阅读文学作品的她总觉得“心有不甘”,还是在“候选专业”中把中文系的名字加了上去。
2014年,北京大学在很多地方招生的分数,确实是中文比社会的平均分要高。但在苑晓萍所在的陕西省,偏偏是社会学比中文的平均分高——669对668,只高了1分:“结果是社会学没录上,反而是我最想去的中文系招了我!多亏这1分啊!”
这一年,苑晓萍同届的北大中文系招生共89人。无论是不是调剂进来的,他们之中的大部分人都对文学有着浓厚的爱。“我们系里边有种挺明显的理想主义氛围,很容易感染人。哪怕你刚来时对中文没什么兴趣,过段时间也会很快爱上这里。”苑晓萍也承认,这几年每届都有一两个学生转到别的院系去,但也会有三四个学生从别的院系转到中文系,其中不乏大名鼎鼎的“光华管理学院”,甚至还有理工科的人转来学中文,“这都是真爱啊。”
从光华管理学院转到中文系的几名同学都不太愿意提及自己这个“转会”的过程,总觉得自己这样有点“不给光华面子”。但是他们之中不少人也表示相比于经济学类的书,他们还是更喜欢文学方面的著作,更有人直接表示自己“在围观北大中文百年院庆的时候,被它的底蕴深深地震撼了”从而转投中文系。
和苑晓萍同一年进入北大的蕙蕙,在主动选择哲学系作为自己的专业之时,尽管她的父母和周边的亲戚朋友还不是很清楚哲学到底是什么,但她在哲学系里并不孤单:“我们系里大部分同学都是自主选择的哲学系,少数几个调剂过来的,也都很快喜欢上了哲学。”蕙蕙说,她跟一些同学聊天时发现,他们都是在看了北大哲学系的介绍和哲学系老师写的文章之后,就对哲学系十分向往了。
选择文史哲,说服家长最难
在高考选专业的环节上,学生家长对学生的专业选择往往是“决定性”的,学生家长们总倾向于选择一个热门的、好就业的专业。
“总体来讲,文史哲对于高考考生的吸引力确实在降低,相应地分数线也在降低。但是像北大、复旦,包括我们北师大等等一些在人文基础学科方面有传统、有积淀的学校来说,这些学科的分数线在各自校内专业里面也还是挺高的。”张柠教授介绍说。而高分招揽来的学生,往往也都是对文史哲感兴趣的人。相对而言,在一些并非以人文基础学科见长的一些高校,这些专业的招生情况就不是十分理想。
中央民族大学2011级哲学院的学生赵萱回忆说,他们班一共30多个学生,其中只有不到10个人是自主选择的哲学院,其他人都是调剂进来的。后来,又有两名学生转了专业,分别 去读了法学和经济学。“我其实当时也想转走,去读自己更感兴趣的新闻。不过院里老师也一直给我做工作,后来我也考虑我们哲学院是个小院系,人少,人际关系和氛围也都很好,最后我还是选择留下来了。”赵萱说,民大的哲学系老师不光要教授专业课的内容,还要为每一年来哲学院的新生以及新生家长做“思想工作”“心理疏导”等等。虽然老师的额外工作增加了,但效果还是不错,大部分被调剂来的学生,也都开始渐渐了解并喜爱上了哲学。
与做学生的工作相比,做家长的工作要更难一些。“据我了解,在高考选专业的环节上,学生家长对学生的专业选择往往是‘决定性’的。”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大庆说,“学生家长们也总倾向于选择一个热门的、好就业的专业。”为了给家长做工作,如今不少学院不但要在开学时给新生家长举办个“见面会”,更要应对一些可能的“突发事件”。
“我们院有一个女孩,脾气挺刚烈的。她挺喜欢我们哲学院的专业课程,但是她的家长总觉得我们就业前景差。她自己填志愿坚持填了哲学院,然后她家长就联系学院这边,千方百计想要把孩子转去学经济——她家长就是做经济领域工作的,觉得孩子毕业后回家乡他们能帮着给找个好工作。”而当中央民族大学哲学院的老师们去和这位学生沟通时,发觉她的学术素养很好,对本专业知识的学习意愿也极其强烈,这让老师们决定,再去好好给家长做工作。
“当时那个孩子跟家长矛盾已经激化,甚至说出一些过激的言论。我们赶紧跟她家长沟通了好几次,分析这个孩子的潜质,讲述她将来做学术能有怎样的前景,而学经济现在又是个怎么样的形势……真是掰开揉碎给他们讲啊。最后终于说服了她的家长。”一位参与过沟通的哲学院教师说。
当然,上述情况算是个比较极端的个案。大部分受访的北大、人大、北师大和民大的文史哲学生,都觉得自己的家长至少是不干预自己的这些决定的。
“他们要是反对我也就来不了这里念书了嘛。”民大哲学院2012级本科生王林说,“我们院的同学确实比较有个性,性格各异;家庭条件也是有好有差。唯一的共同点也就是家长管得少吧。”
文史哲真的“不好就业”吗?
他们读书时基础就打得非常深厚,所以将来无论是教书、做学术、去出版社、做新闻、考公务员……都会很不错。甚至很多从商的人也是学历史出身。
2010级人大历史学院的小雨笑言,高考选专业“感觉跟相亲差不多”:“家长更注重就业啊行业收入啊等一些现实问题,而我们则更看中的是自我感觉吧。”不过,让家长忧虑的文史哲等基础学科,就业形势真的很糟糕么?
“你要是从专业对口的角度来看,我们文史哲就业确实比较。”王大庆教授说,“就拿我们历史学院来说,狭义的就业途径确实非常狭窄,将来也就是教书、做学术。而且就算你读了博士出来,也不一定能找到理想的学校或者科研机构收留你。”王大庆说,人大历史学院自2000年以后,每年差不多也就招30到40个本科生。而近两年人数更少,每年也就30个左右,“到最后,要说每一级学生能出来一两个最终能去做学术的,那就是了不得的事情啦。”
“但是宏观角度来看,历史系学生就业面可以很宽泛。”王大庆教授表示,历史学院算是在人大里比较“沉得住气”的一个专业,学生人均读书量在全校排名也是靠前的,“他们读书时基础就打得非常深厚,所以将来无论是教书、做学术、去出版社、做新闻、考公务员……都会很不错。甚至很多从商的人也是学历史出身,因为他们看问题的高度和别人不一样。”
因为喜爱新闻而一直在找媒体类实习岗位的赵萱也感觉到,无论在哪个媒体,身为哲学专业学生的她都令对方非常满意。“学哲学的孩子写东西确实有深度”是不少媒体给赵萱的评价。而这也让她意识到,在本科学习阶段,有文史哲这样的基础学科打底,自己的“内功”要比不少只限于应用学科的同学更深厚一些。
从人大德语系转到中文系的可琳,现在依然十分满意自己这个决定:“总有人说文史哲这样的专业实用性不大,我觉得这得看你如何定义大学了。本科阶段能学会一些好的品性和习惯:多读书,让自己的人生有积淀,也有更多时间去弄明白以后的路怎么走,这样研究生阶段才会有更适合自己的选择。对我来说,中文系是可以让人生更充实的一个专业,从书里面得到别人的智慧和经验,多思考,多和古往今来的大师交流,并且学习汉语言,有传承文化的意义。”
文史哲的价值
学习这些课程后,如果你感兴趣,可以通过辅修等途径再深入学习;如果兴趣不大,也足够帮助学生增加人文基础科学方面的积淀。
文史哲的就业形势并没有想象中的糟糕,而学习这些基础学科的收获远非其他一些应用学科可比。然而,很多传统的就业观念在人们心中已是根深蒂固,加之学习文史哲要想有所成,自身必须要沉下心来踏实用功,这又与当下浮躁的社会氛围格格不入。文史哲遇冷,并不意外。
中南大学教授蔡言厚就曾对考生追捧热门专业表示过担忧:“高考生专业领域分布不均,大都忽视个人兴趣爱好,一味追名牌、捧热门,直奔高额奖学金、扎堆经管等专业。这种现象有其社会根源,热门专业往往意味着好前程、高收入。学生大规模非理性追逐热门专业,社会责任感淡薄,可以说是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一种失败,也不利于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配置。”他建议,国家应大力改革高考招录制度,国家可借鉴“免费师范生政策”出台“基础专业奖学金”制度,鼓励大学联合企业和富豪校友等设立优厚的“基础专业奖学金”,吸引包括高考状元在内的优秀考生进入关乎国计民生的冷门、基础性专业。
不过,文史哲专业内的老师对此倒是看得比较淡,王大庆教授就觉得“不必强求招太多学生”:“现在社会对文史哲就是这样一种认知,强行扩招可能对学生将来的发展也不好。再说真想学的话又不一定非要高考填志愿时决定。在大学可以转专业,可以辅修,最不济还可以旁听。学习文史哲的途径其实还有很多。”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院的杨景仪老师也认为,一个专业的学科设置,最好是根据社会需求来确定招生人数:“目前我觉得文史哲这些基础性专业从招生数量来说也都是合理的,特别是现在国家对于学术研究方面需求的人也并不是特别多。再比如说这几年社会上有国学热,而学习研究中国哲学的人正好符合国学方面的研究需求,所以我们的哲学院在研究生阶段增加了招生名额,但本科没有做调整。”
“我觉得,与其增加文史哲的学生数量,不如进一步改善和加强这些基础性学科的教学质量。能培养出一个未来学术界的‘大家’,才更有意义。”杨景仪补充说。
多名文史哲专业的受访老师都提到了目前国内高校在逐渐推行的“通识教育”。“在‘通识教育’中增加文史哲课程的比重,无论对什么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在学习这些课程之后,如果你感兴趣,还可以通过辅修等途径再深入学习。如果兴趣不大,通识教育中的文史哲课程,也足够帮助学生增加人文基础科学方面的积淀,这种方式也能体现出文史哲的价值。”王大庆教授指出,基础性学科其实应该是一所高校的根基,基础性学科不成,应用型学科也起不来。
我们用心服务好广大考生!
我们专注高考志愿填报与升学规划!
我们提供高考志愿填报专家1对1咨询服务!
江西高考志愿学生群:85455810
江西高考志愿家长群:177239595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