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好书·第九期
读书是私事,读到击节之处、行至孤寂之时,却难免想寻找同道中人交流。尤其是在快节奏的当下,如何在奔波生计之余营造精神的避风港,如何在芸芸众生中邂逅会心的微笑?
“文史好书”是由一群热爱阅读、热心推广的朋友发起的民间书榜。我们这些发起者,有通俗文史图书创作者,有浸淫出版行业多年的资深编辑,有跑遍全国中小实体书店的观察者,有图书馆和高校的博士、教授,也有致力于全民阅读的推广者。
我们希望向关注文史图书的同好推荐文史类新书佳作。
我们将立足各自的阅读喜好与倾向,就目力所及和行业触达,遴选出具有某方面价值的、秉承非虚构原则写作而成的、以文史内容为主的、作者国籍不限、在中国境内正规出版的中文图书。我们将定期整理文史好书榜单,通过丰富而有针对性的渠道宣推出去,触达更多的同道中人。
新年伊始,书斋之外新闻频发,读书人就社会热点议论纷纭。入世是历史书写者的本色之一。2022年初的文史新著中就有很大比例的、或松或紧联系社会热点的作品。我们推荐这些图书,希望能够延续和光大文史创作者从历史资源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用历史关照现实的优良传统。以下图书是我们认为能够代表我们阅读情况的文史类好书佳作(编制以时间排序为先、中外关系为次):
祖先的风景:商代晚期的时间、空间和社会
[美]吉德炜 著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
推荐人:孙晓飞
吉德炜对早期中国研究贡献良多,比如为了弄清楚商与方、邑、国的关系,他根据甲骨卜辞制定了一个等级分数,以此确定方、邑、国对商的依赖程度,张光直先生在他的著作《商文明》中对此作了引用。我们通常理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所说的“戎”是指战争,但他认为“戎”应该指晚商时期军事活动涉及的各类宗教性仪式,即“戎”主要指与军事有关的占卜、祭祀。当然,没有学术是不存在争议的,吉德炜认为商王是萨满,但有学者指出,商王在某些阶段承担了巫的职能,但巫不等同于萨满,我也认同此一观点。
宋代文人的精神生活
(960-1279)
[美]何复平 著;叶树勋、单虹泽 译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22年
推荐人:张程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的最近佳作,继续关注中国古代史的长青话题之一——文人士大夫。此书是对宋代文士如何看待佛教的系统考论。作者从大量的文集和方志中筛选出相关的寺院碑记,将其归拢到不同的问题之下,从多个方面综合呈现这一群体的佛教观。贯穿于其中的主线是在唐宋之变的大背景下,宋代文人对佛教的看法出现了哪些重要变化、为何出现这样的变化。思想史研究的标签化容易给人造成宋代理学昌盛、佛教边缘化的印象,事实上,佛教在宋代远没有被推到中国文化的边缘,而是融入到士大夫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部分。
小天命:生祠与明代政治
[美]施珊珊著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22年
推荐人:张万文
生祠,因为史上最著名的魏忠贤生祠而被世人知晓,后世的历史学家们都把生祠视为反常、荒谬和悖理的存在,一提到生祠,就认为它是腐败、专制和个人崇拜的象征。然而,这并不是事实的全部。美国明史学会会长施珊珊通过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对人们既有的观念进行“纠偏”:生祠在东亚各国广泛存在,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并且历代不绝,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在明朝封建专制高度强化,平民基本没有政治话语权的环境里。生祠,更多是平民作为一种政治参与、获得政治话语权的工具。如果说“天子受命于天”,平民则以立碑立祠为利益杠杆,和政治生态、神灵信仰、儒家思想之间进行复杂的互动和博弈,作者将这一模式称为“小天命”。这样的话题,对于文史爱好者有无法抗拒的吸引力。
妇女、家庭与法律实践
赵刘洋 著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
推荐人:张程
本书是“实践社会科学系列”的新作,该套丛书还包括 《爪牙》《现代中国的形成(1600—1949)》。本书是一部围绕妇女、婚姻、家庭展开的法律社会史著作,文献资料扎实,案例丰富,从诉讼档案出发,以清代以来妇女在家庭生活中的法律地位为视角,探索中国妇女史、法律社会史的新路径,展现了具体人物和事件背后的深刻历史内涵。书中对清代底层社会生活图景的揭示,令人印象深刻。
现代中国的形成
(1600—1949)
李怀印 著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
推荐人:张程
西方历史通论通常在宏观视野、地域和史学方法上给人以启迪。今天的中国究竟从何而来?现代中国何以能避免多族群帝国崩溃和分裂的命运,建立一个高度有效且长期稳定的国家?其疆域构成、族群组合和政权形态具有何种历史合理性与独特性?今后的中国国家能否继续维持“既大且强”的格局?本书聚焦地缘政治、财政构造和政治认同三个关键因素,全面论述十七至二十世纪现代中国的形成过程,在世界历史的视野下探寻现代中国形成的独特路径。
王权的祭典:传统中国的帝王崇拜
廖宜方 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2022年1月
推荐人:王旭斌、张程
为什么在古代中国不同时期的统治者都一致向历代帝王诚心祭祷,他们想为自己的权力和统治祈求什么?廖宜方的《王权的祭典》采用通观的视角,上至西汉末,下迄清代前期,选取了历代具有代表性皇帝在位期间对前代帝王及其陵墓的崇祀活动,揭示出古代王权祭祀背后的思想和逻辑,即现任帝王欲与以往君王建立某种权力联系,并树立出其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反映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结构中的一个面相。本书旁征博引之余通俗易懂,是一本带有古代历史概览意味的普及读物。
从前的中国
[日]竹内康浩 著;宋刚 译
北京:新星出版社,2022年
推荐人:向辉
竹内康浩是研究中国史的日本学者,著述颇丰,有《制造正史》《生活方式的中国史》《中国复仇联盟》和《中国王朝起源探秘》等书籍出版。《从前的中国》是竹内康浩的专书首次以中文出版。这部书通过中国历史故事思考“人类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用我们的话说就是,通过历史的叙事讨论人的“活法”或者“活着”。研究历史的人,总希望对话古今,即通过对古人活过的那些日子为现代人提供一些如何活着的意见,或者至少是某种可以让我们觉得有意义的视角。古代中国人是怎么过日子的,他们又如何思考这个世界?该书以现代日本学者的眼光为我们做了简要的报告。
中世纪的知识分子
[法]雅克·勒高夫 著;高建红 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
推荐人:向辉
已故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Jacques Le Goff,1924-2014)一生著述等身,以“新史学”享誉学林。其中,《中世纪的知识分子》建构了“中世纪知识分子的人类学”。该书以随笔的方式,考察了作为学者、教师和职业思想家的知识分子的生活方式。该书出版后,在亚洲先后有日译本《中世の知识人:アベラールからエラスムスへ》(岩波书店, 1977)和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6)。高建红的这个译本是该书第二个中译本,更正了早期译本的若干问题,比如Haut Middle Ages更正为中世纪早期,translatio studii更正为翻译研究等等。
勒高夫提倡并实践“新史学”,即认为“历史研究应当伴随着理论思考的工作和各种方法的创建工作”。在他看来,“所有好的史学都是新的,因为它意识到历史在变化着,意识到历史科学也随着历史本身的变化而变化。”传统的黑暗的中世纪,在此书之后由黑转彩,我们对于这一时代的认识也在他的论述中得到了更新。新译本保留了法文本的若干图像,但不知出于何种考量并未保留一些重要的图像,比如最末“孤独的学者”图。那是卡尔帕乔的《圣杰罗姆》(Saint Jérôme, par Carpaccio)(抑或是《圣奥古斯丁》)。圣杰罗姆被中世纪知识分子视为伟大的释经学家、图书馆员和百科全书作家,所以同一题材的名画有多幅。原书还有丢勒(Dürer)的版画《圣罗杰姆》图像,中译本在第185页。图像与新史学而言,并非无关紧要,它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伯克《图像证史》就对此有更进一步的解说。
欧洲之门:乌克兰2000年史
[美]沙希利·浦洛基
中信出版社.2019
推荐人:黄如一
很显然,我在这一期推荐这本书是紧跟了国际局势的热点,但我也不否认这个时候阅读本书,非常有助于读者朋友了解一下被称作“欧洲之门”的乌克兰这个国家。哈佛教授站在亚欧大陆的断层线上,俯瞰着中华、罗马、突厥、蒙古、苏联、北约……人类历史上几乎所有的伟大帝国都曾在这个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大门留下过自己的剑痕。一个看似弱小边缘的国家,其实悄然记录了强权的更替。了解了这些强权冲刷洗过欧洲之门的真实过程,更能看到背后是它们自身的潮起潮落,也就更能理解当今正在大陆中心、黑海北岸发生的激烈冲突。
我们是(按姓名拼音为序):陈晞(博士,大学副教授)、黄如一(博士,文史作家)、刘颖(阅读推广人)、石恢(阅读推广人)、孙晓飞(媒体人、文史作家)、王旭斌(出版社社长)、向辉(博士,图书馆研究馆员)、叶新(博士,大学教授)、张程(编辑,文史作家)、张万文(出版人,曾任出版社副社长)、张守春(网名“潇水”,文史作家)。
我们欢迎认可上述原则、赞同阅读的力量、有余力以书会友的亲友,加入我们这个“草台班子”;也欢迎各出版商、各书店和写作同仁,向我们推荐新书佳作;更欢迎有传播渠道的媒体朋友、自媒体达人扩散文史好书。谢谢大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