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发了一篇关于钮钴禄氏额亦都家族的文章,有读者希望御史能讲一讲赫舍里索尼家族的情况。钮钴禄与赫舍里虽然都属于“八大姓”,但这两个姓氏有很大的区别,钮钴禄氏是典型的军功家族,而赫舍里却是以文治著称。
按照《八旗满族氏族通谱》的记载,赫舍里氏“散处于都英额、和多穆哈连、斋谷、哈达、叶赫、辉发各地方”,其中以世居都英额者为最著。有清一代,赫舍里氏涌现出了一些重要的家族与人物,这些人物基本上都是都英额地方的赫舍里,其中后金、清初时期有硕色、希福、额尔德尼,康熙时期有索尼、索额图。
硕色、希福两兄弟这一脉最盛,硕色之子索尼、孙索额图为代表人物。和其他贵族不同,硕色、希福家族主要参与的是后金和清初的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赫舍里氏皇后(赫舍里氏现在姓什么)
1、创立满文,为后金文化发展奠定基础
赫舍里氏希福家族中的额尔德尼是满文创立的重要功臣,万历二十七年,努尔哈赤召集额尔德尼与噶盖商讨创立满文的事宜。需要指出的是,额尔德尼对满文的创立之功要高于噶盖。
初创的满文没有圈点,后人称之为“无圈点满文”或“老满文”。老满文推行了三十三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后,达海等人对满文进行改造,增加十二字头,称为“新满文”。
满文的创立,是满洲文化建设发展的里程碑。之后,后金设八旗学校,令八旗子弟学习满文,努尔哈赤称额尔德尼等人曰:“国家兴盛之时,额尔德尼、达海相机应运而生。二人精通文义,乃一国仅有之贤人也。”皇太极也称赞额尔德尼为“一代杰出”。除了额尔德尼外,希福的满文、蒙文水平也很高。
2、编纂史书、翻译经典
天聪十年,改文馆为内三院,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其中内国史院主管本朝史书的修撰工作。赫舍里希福作为内国史院大学士,统率满、汉、蒙古文官,主持修史。其中《清太祖皇帝实录》是代表性史书,它是后金、清政权修撰的第一部史学典籍,通过实录的修撰,宣扬政权的合法性、正统性。
除了修史之外,额尔德尼、希福、硕色等人还用满文记注政事,将汉文典籍翻译成满文,充分发挥了满文在政治、文化方面的作用。天命年间,额尔德尼、达海等人利用满文记载政事,形成满文老册,乾隆时期重修而成《满文老档》,是一部清初著名的史料。
希福历仕三朝,以文学而受器重,通过修史、译书,对清初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希福之后,该家族的很多成员参与了清初几部重要典籍的编纂。侄孙索额图,于康熙八年八月,被授予国史院大学士,并任命为纂修《世祖章皇帝实录》总裁官。
由此可见,希福家族几代人,陆续参加了《满文老档》《太祖武皇帝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世祖章皇帝实录》的纂修。同时,希福对汉文史书、经典的翻译、解读,也卓有成就。
3、利用语言优势,促进满、汉、蒙文化的沟通融合
硕色、希福、额尔德尼、索尼等人,皆能娴熟掌握蒙文。凭借语言上的优势,他们游走于后金于漠南蒙古之间。赫舍里氏希福家族成员,多次出使蒙古,最终协助后金完成了对蒙古的征服。
在文化上,同样也对满、蒙、汉文化的调和作出了贡献。康熙时期,索额图作为清朝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的主要代表人,签订条约。索额图于其中的调解之功,是不可抹杀的。
此后赫舍里家族子孙中,也出了不少文学优长者,很多人任职于文化色彩浓厚的职能部门。该家族中,对国家政治文化建设有功受到表彰、谥号以“文”开头的有3人:希福谥“文简”,额尔德尼谥“文成”,索尼谥“文忠”。
根据《八旗满族氏族通谱》的记载,希福一族中,担任三品以上大员的有18人,其中一品大员8人,分别是:希福、索尼、噶布喇、索额图、心裕、常泰、帅颜保、赫弈,职位包括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尚书等。
赫舍里家族在“八大姓”中不算太显赫,而且由于不是军功出身,所以在延续性方面要差很多,赫舍里希福家族在索额图被定罪以后,逐渐走向没落,此后该家族鲜有名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