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2年6月,江忠源、刘长佑率2000“楚勇”在全州蓑衣渡设伏,清军朝着湘江中的太平军船只发射炮弹,以密集火力射杀太平军。双方大战数小时,罗大纲与林凤祥奋力从东岸冲杀,率数千残兵逃离险境,保存了有生力量,为后来攻入南京留下了骨干力量。
洪秀全(冯山云的介绍)
全州蓑衣渡之战,是太平军兴起以来遭遇的最大惨败,数千忠诚度高且骁勇善战的两广“老兄弟”阵亡沙场,南王冯云山殒命湘江。洪秀全悲痛万分,直言:“天下未定,何速夺我良辅”。意思是,天下还没有平定,为何上天要夺走我的辅政大臣呢?
可知,南王冯云山阵亡沙场,是太平天国的巨大损失。那么,如果蓑衣渡之战阵亡的是杨秀清,而冯云山活下来,结果又会怎样呢?答案是,走向胜利。
之所以拿杨秀清、冯云山来做命题,是因为他们都是太平天国“首义五王”,地位非常显赫,影响力巨大。杨秀清,东王九千岁,享有“上帝传言”之权力,是拜上帝教信仰的精神纽带。1856年9月,天京事变爆发,杨秀清被处死,太平天国信仰崩溃,人心涣散,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
冯云山,南王七千岁,拜上帝教实际创建者,没有冯云山努力,就不会有金田起义,更不会有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等人参加拜上帝教,都是冯云山发展而来。太平天国的制度、法律、文书、历法以及军事训练,也都是冯云山一手操办。
若蓑衣渡之战阵亡的是杨秀清,将组织能力更强的冯云山“留下来”,洪秀全将有机会获取胜利,成为朱元璋第二。在此,笔者就来说说自己的理由。
杨秀清之所以重要,归根到底是他享有“天父传言”之权力,而不是本身才能超越冯云山。作为太平军信仰的精神纽带,杨秀清阵亡沙场固然影响重大,却并非不能接受;只要杨秀清不是死于内斗,臣民就依然认可上帝,认可洪秀全创建的拜上帝教,因为冯云山可以完美地“解释”杨秀清的死因。
都知道,萧朝贵享有“天兄传言”之资格,是耶稣的化身。萧朝贵阵亡在长沙天心阁,太平军士气并未受到多少影响,他们认为“天兄”升天汇报工作,而不是被清军打死。同样道理,杨秀清若是阵亡沙场,洪秀全、冯云山只需要将“天兄”一词改为“天父”即可,其余照搬便是。
所以,假如杨秀清真的不幸阵亡沙场,在蓑衣渡被清军炮火打死,对太平天国的信仰也构不成威胁。太平天国在全能型人才冯云山的主持下,依然能保持高效率地运转,并最终走向胜利。
杨秀清阵亡,冯云山主持全面工作,太平天国内部矛盾会缓和很多,不至于酿成后来的天京事变,内部自相残杀,便宜了清朝和湘军。冯云山能力强,善于处理内部矛盾,且具有自我牺牲精神;为了大局稳定,冯云山可以放弃部分权力,满足内部各大实力派的要求,最大限度地保持内部稳定。
天京事变爆发,杨秀清过于嚣张跋扈,权力欲望太强,是重要原因。杨秀清一言不合就表演“天父下凡”,任意凌辱包括洪秀全在内的金田起义元勋,导致内部矛盾尖锐。洪秀全、韦昌辉、石达开、秦日纲等为了自保,只能联合起来,抢先行动,处死东王杨秀清,这就是天京事变的由来。
冯云山具有自我牺牲精神,他的目标是推翻清朝统治,而非争权夺利。太平天国由他主持工作,内部自然稳定,各诸侯齐心协力战斗,推翻清朝不是难事。要知道,太平军前期能保持对八旗、绿营、湘军的战略优势,关键就是团结。
战略眼光上,冯云山也是最强,这点洪秀全、杨秀清都不如他。忠王李秀成在自述书中说:“谋立创国者出南王之谋,前做事者皆南王也。”都知道,洪秀全创建拜上帝教时,并没想过要推翻清朝统治,而是带有一种理想化色彩;拜上帝教转型为推翻清朝的工具,并能蓬勃发展,主要靠冯云山。
对时局的把握,冯云山拿捏到位,他不会犯下杨秀清的“错误”,就是定都南京后分兵北伐、西征,葬送夺取天下之良机。军事上,冯云山强调集中使用兵力作战,避免同时在多个战场投入兵力,导致战局出现僵化。此外,冯云山是洪秀全的铁杆支持者,双方在军事路线上保持一致。
攻克南京后,洪秀全主张率主力北伐中原,直接攻取燕京。杨秀清则主张定都南京,然后分兵北伐、西征,分散使用兵力。两人激烈争吵,互不相让,杨秀清直接表演“天父下凡”,训斥洪秀全,定都南京一事不容再议。
没能直接北伐中原,攻取燕京,这是太平天国的一大战略错误。要知道,此时曾国藩的湘军还没有训练出来,八旗、绿营早就腐朽没落,不堪一击,压根就不是太平军对手。此时,若冯云山主持工作,他肯定支持洪秀全北伐,太平军攻取燕京不是难事。
太平军内部团结,两广“老兄弟”骁勇善战,没有湘军加盟的清朝压根就挡不住北伐军的兵锋,咸丰只有逃回关外一条路可走。就此而言,蓑衣渡阵亡的是杨秀清而非冯云山,太平军内部继续保持团结,洪秀全有望推翻清朝,成为朱元璋第二。可以说,冯云山阵亡蓑衣渡,带走了太平天国获胜的希望。
参考书目:《太平天国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