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钧窑瓷
钧窑地处今河南省禹州,宋钧窑瓷,宋钧窑瓷,在宋、金对峙时期这里属于金代统治范围。北方中原地区的民间钧窑系产品中,宋钧窑瓷,时常会在蓝色底釉上涂抹红(紫)色斑块。红斑系氧化亚铜胶体粒子的呈色,这些釉斑的形状不定,没有规律,具有随性率意的特征,融合在底釉中,如同窑变自然形成的效果一般。
宋钧窑瓷(宋钧窑瓷器底足特征)
金元时期钧釉匜
金元时期钧釉匜高5.7、口径15.3、全长22.5厘米。方流较长,流下一执环,敛口,扁鼓腹,平底。施天青色釉,釉层较亮,有小棕眼,密布浅隐的鱼鳞开片,内底可见“蚯蚓走泥纹”。口沿釉薄,外壁有几处流釉,呈明显的乳浊状。底部有五个支钉痕。
金元时期钧釉红斑碗
金元时期钧釉红斑碗高4.7、口径13.3、足径3.9厘米。小直口,斜直壁,浅腹,小圈足。釉色月白,施釉近足。釉层较亮,上有稀疏浅隐开片和气泡,口部一周釉呈浅黄灰色,外壁近足处积釉较厚,足部有浅酱色护胎釉。碗心有呈“Z”形紫色图案。
宋钧窑瓷器底足特征
“晕如雨后霁霞红,出火还加微炙工。世上朱砂非所拟,西方宝石致难同。”乾隆帝的这首《赏钧红》虽不出名,却是给予了钧窑瓷器极高的赞赏。
在宋代“五大名窑”中,钧窑以釉色瑰丽著称,深受世人的喜爱。关于钧窑的俗语不胜枚举:“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片”“钧瓷无对,窑变无双”……
钧窑为何能博得如此众多的眼球?让众人不惜千金去索求?
宋钧窑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图自故宫博物院)
源于花瓷
钧窑,始于唐兴于宋,其来源与花釉瓷的烧制成功密切相关。
花釉瓷是在黑釉、黄釉、天蓝釉上饰以天蓝或月白色斑点烧制而成,这类瓷器一般造型丰满,配以大块彩斑,气势庄重大方,具有典型的唐代风韵。
当时,产于河南禹州境内的几种花瓷,规模宏大、品种齐全。无论是制作工艺还是生产技术都达到了较高水平,并逐渐形成了独特风格,被后人称之为“唐钧”。
宋钧窑瓷器真品特点
钧釉瓷器创烧于北宋,是河南中西部地区在北宋时期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的环境下,在周围地区大体同时出现汝窑、官窑等青瓷生产的顶尖窑场的技术氛围下产生的,是禹州人民长期劳动实践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20世纪六十年代初,故宫博物馆多次派人到禹州调查,认为窑址所发现的标本具有典型的宋代特征。197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队对禹州钧台窑遗址进行了全面发掘。2001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禹州神垕镇刘家门等窑址进行了考古挖掘,初步探明了钧窑的始烧时间,大致探明了钧窑生产的两次高峰和两次底谷的发展历史。dengwentao2008
在宋代制瓷业全面兴盛和工艺技术突飞猛进的基础上,禹州的窑工大胆创新,创烧出驰名中外的窑变铜红釉,使钧窑异军突起,成为当时最精美的瓷器品种之一。钧釉瓷以色彩斑斓、变化丰富的窑变著称,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之说。以其成熟的工艺、古朴的造型、变幻的釉色,宋钧窑瓷,成为宋代清雅艺术的代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