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八路军”番号的四大历史之谜
“八路军”,全称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之一。1937年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由原西北主力红军,即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改编而成“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彭德怀任正、副总指挥。1937年9月1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八路军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朱德改任总司令,彭德怀改任副总司令。9月14日,朱德、彭德怀发布八路军改为第十八集团军的通令。但此后仍习惯称为“八路军”。毛泽东曾十分自豪地说“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
一、“八路军”原是广东粤军部队的番号。
魏益三述(魏益三出的书)
1937年7月7日,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全民族抗战由此开始。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中央军委于1937年8月25日发布命令,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那么,什么是“路军”?八路军番号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其实,“路军”,又称“路”,本是作战中临时编组的战役、战术指挥层次,一般在战后即取消。但是,国民党军在十年内战中把它作为一级作战指挥层次一直保留了下来,级别相当于军或略大于军,拟替代军的指挥功能。由于国民党军派系甚多,不能同时完成军队的整编任务,加上编制方案十分杂乱,使用过程中“路军”替代军又造成了许多不便,使得大多数军的番号仍然得以保留。第八路军,由北伐战争中留守广东的粤军部队编成,李济深、陈济棠先后任总指挥。新军阀混战期间,第八路军的番号一直归属粤军。
1936年6月,为抵制蒋介石中央军势力进入两广,陈济棠联合桂系李宗仁、白崇禧发动反蒋的“两广事变”。7月,“两广事变”解决后,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撤销了第八路军。改编红军时,国民政府军政部部长何应钦把此番号给了共产党。
二、“八路军”中3个师的番号源自东北军。
那么,八路军下辖3个师的番号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而且,3个师的番号并没有连在一起,原因何在?
八路军下辖的第115、120、129师,原属东北军番号。“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东北军被调到豫、鄂、皖三省,这3个师协同其他东北军部队奉蒋介石之令,参加了对鄂豫皖苏区红军的“围剿”、对鄂豫皖地区红军游击队的持续“清剿”及对退出鄂豫皖苏区转入长征的红二十五军的追击和堵截。调到西北后,又参加了对陕甘苏区和红十五军团的“围剿”,以及参加阻止三大红军会师的数次作战。可以说,这3个师一直是红军的死对头。
第115师,此番号原属东北军第六十七军(辖第107、108、115、117师)。“西安事变”后,蒋介石为避免东北军再度与红军、杨虎城的十七路军连成一片对抗南京政府,于1937年3月将115师调到安徽涡阳一带。后来,东北军被缩编,六十七军缩编为第107、108两个师,第115、117师番号被取消。国共谈判改编红军时,何应钦把115师番号给了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
同样,第120师、129师番号原本分别属于东北军第五十七军和第五十三军,这两个军缩编后,120师和129师番号被取消。国共谈判改编红军时,将120师、129师番号给了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
三、“八路军”为什么被改称第十八集团军?
就在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后不久,1937年9月1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又下达命令:将“八路军”改称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总部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朱德任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彭德怀任副总司令。
那么,国民政府为何要将“八路军”改称为第十八集团军呢?这就需要了解一下集团军的沿革及编成。
北伐战争后期,国民党军共编了4个集团军,分别是第一(中央军)、第二(西北军)、第三(晋阎系)、第四(桂系)集团军。此时的集团军,在编制上没有统一的规定,一个集团军就是一个大的派系及支持这个大派系的数个小派别,可辖几十个军或师。抗日战争时期的集团军则与之不同,它是介于战区和军之间的战役兵团指挥机构,是按作战需要设置的,一般辖2至3个军,甚至有辖4个以上军的,也有辖1个军的,还有辖数个师的特殊编成形式(如第十八集团军),是战役作战的基本单位。
也就是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是因应抗日战争的需要,按全国陆海空军战斗序列,把各“路军”统一改称为“集团军”的,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因此被改称为第十八集团军。
四、改称第十八集团军后为何仍称“八路军”?
虽然“八路军”改称第十八集团军了,但有个奇特的现象,中国共产党方面除了在对外交往和发布战时命令文书时自称第十八集团军之外,绝大多数场合仍以“八路军”自称,包括内部行文和领导讲话,莫不如此。全国民众,甚至日军,也很少提第十八集团军这个番号,仍然称华北中共武装为“八路军”。这是什么原因呢?
第一,“八路军”是中共武装得到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承认的最初名称。此前,中共武装被国民党当局冠以“赤匪”等称呼,没有正式名分。为了教育说服红军将士接受国民党政府改编,中国共产党做了大量工作,前期思想政治教育搞得很扎实,“八路军”名称在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前,已被中国共产党方面广泛接受。随后取得的一系列胜利更使八路军官兵珍爱这一光荣称号。
第二,八路军各师刚奔赴抗击日军的战场,就接连取得平型关战役、夜袭阳明堡机场、雁门关伏击战等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这与国民党军的连战连败形成了鲜明对比,大大振奋了海内外华人的信心,坚定了大家抗战到底的决心,“八路军”这个名称随着这些胜利名扬海内外,为百姓所熟知,并口口相传,自然就叫习惯了。这也是人民群众一直喜欢“八路军”名称的根本原因,因为它代表着胜利,代表着希望。日军则因为遭遇到了真正的对手,同样对“八路军”印象深刻。在日军眼里,“八路”几乎就是共产党的代名词。
第三,中国共产党很珍惜“八路军”这个名称,与国民党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抗战前夕,蒋介石提出要“在抗日战争中削弱共产党力量五分之二”。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对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尤其是八路军,采取了种种限制措施,甚至公开宣称“我们的敌人并不是日本,而是八路军”,为取消八路军名称制造舆论。中国共产党为了坚持用“八路军”的名称,同国民党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1939年2月,《中央关于华北等地摩擦问题的指示》指出:“八路军名称为敌人所畏,为国人所爱,绝不应轻易更改。”此后,中共和八路军将领曾公开致电国民党与蒋介石等,反对和驳斥国民党顽固派对八路军的诬蔑。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后,毛泽东在对新华社记者发表的谈话中指出:国民党不仅“消灭皖南的新四军”,“宣布新四军‘叛变’,取消该军番号”,还企图“寻找借口,宣布八路军‘叛变’,取消八路军番号,通缉朱、彭”。在中共七大上,周恩来更是一针见血地揭露了蒋介石的阴谋,指出:“不许再叫‘八路军’,只能叫十八集团军。什么意思呢?八路军是平时的军队编制,就是说平常的时候也是有的,而十八集团军是抗战时期的军队编制,既然是战时编制,那么战后就可以取消了……蒋介石制定这一条就是他准备取消八路军的一个步骤。”
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在坚持用“八路军”名称问题上与国民党进行的斗争,不只是一个番号问题之争,而是关系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发展壮大和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原则问题。
下面我们详细了解一下八路军与新四军的前身后事
一、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简介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是中华民国在军政时期新建立国民革命军中的一支军队,前身为广东军队建国粤军第一师。第四军是国民革命军的始创部队之一,更是北伐的主力,曾在湖南及江西分别大败吴佩孚及孙传芳,奠定北伐的成功;因而赢得“铁军”的称呼。
第四军中共产党员甚多,北伐途中国民党实行“分共”,一部分由中国共产党掌握的部队在南昌发动南昌起义,成为共产党直属部队。
另外一部分之后发展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成为一·二八事变中的著名抗日部队;而部分于北伐时留守广东的部队,则一直维持至抗日战争正式爆发,以至抗战后的内战。
二、基本信息
中文名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
所属国家
中华民国
前身
广东军队建国粤军第一师
时期
军政时期
三、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前身
“粤军”最先原为广东省长朱庆澜之亲军。1917年护法运动开始前,朱庆澜将该二十营亲军交予陈炯明,成为孙中山护法运动时在广东的军事基础之一。1918年,孙中山命陈炯明将亲军改为“援闽粤军”,赴闽南、粤东潮汕一带,建立闽南护法基地。后来孙被桂系迫离粤,第一次护法失败。粤军在陈炯明的领导下发展至二万人左右,于1920年8月第一次粤桂战争中回师广州,驱走桂系,孙中山遂得以回粤,展开第二次护法。
1、粤军第一师时期
粤军第一师是在两次援闽回粤之后,粤军由于收编了许多地方残兵,导致军事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下成立的。当时孙中山希望在原粤军的基础上,挑选出军事素质过硬的部分队伍,组建成粤军第一师,加强军事政治训练,培养他们忠勇爱国的思想,为打倒北洋军阀奠定夯实的军事基础。
为提高粤军的质素,粤军集中精英编训“第一师”,作为全军模范。第一师以粤军参谋长邓铿为师长,李济深为参谋长,师内军官大部分为保定军校毕业生,无论文化、军事技术、训练质素俱佳。不少粤军第一师军官日后成为民国的风云人物,日后的抗日战场上,全国十几个战区,就有四个战区司令出自粤军第一师。与当时大部分地方军队一样,粤军军官大部分为广东人,只有少数为其他省籍。1922年初,孙中山与陈炯明之间的矛盾日增,邓铿于3月21日在广州大沙头车站遇刺,孙、陈双方气氛紧张。当年6月16日,陈炯明旧部叶举、洪兆麟发动兵变,孙、陈正式破裂,粤军内部分裂。第一师亦内部分裂,部分军官效忠陈炯明,部分则支持孙中山。最后于1923年初,在师中大部分中级军官的活动下,主力投向孙中山,同时联合其他部队,成功将陈炯明驱离广州。1924年初孙中山重回广州,粤军改名为“建国粤军”。当时第一师师长为梁鸿楷。同年5月始建黄埔军校,不少教官皆是由粤军第一师借调,如李济深、邓演达、陈诚、严重等当时俱为粤军一师军官,相当一部分军费也是由第一师拨给。1925年,粤军第一师与许崇智粤军、黄埔军校学生军东征陈炯明,又派陈济棠旅出西江支援李宗仁、黄绍竑。
2、国军第四军时期
成立
1925年7月,广东国民政府正式在广州成立,随即对驻广东的各支部队进行改编,统一各驻粤军队为国民革命军。粤军第一师改为第四军,下辖四师。当时编制如下:
军长:李济深
副军长:陈可钰
参谋长:邓演存
政治部主任:麦朝枢
第十师
师长:陈铭枢
副师长:蒋光鼐
下辖二十八团(蔡廷锴)、二十九团(孙绳)、三十团(戴戟)
第十一师
师长:陈济棠副师长:徐景唐(后任十三师师长,由邓世增接任)
下辖三十一团(余汉谋)、三十二团(香翰屏)、三十三团(黄镇球)
第十二师
师长:张发奎
副师长:朱晖日
下辖三十四团(1926年6月前团长为叶挺,后三十四团改编为独立团先期参加北伐,三十四团重建,团长为许志锐)、三十五团(缪培南)、三十六团(黄琪翔)
第十三师(北伐前由第五军转过来)
师长:徐景唐
副师长:陈章甫
下辖三十七团(云瀛桥)、三十八团(陆兰培)、三十九团(陈章甫)
独立团(1926年6月由三十四团改编而成,先期参加北伐)
团长:叶挺
北伐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成立后,1926年中国民政府展开北伐。第四军中的第十师、第十二师及独立团由副军长陈可钰指挥开往前线;军长李济深身兼国军总参谋长,则与第十一师(陈济棠任第十一师师长,又被任命为钦(州)廉(州)警备司令。)和第十三师留守广东。在北伐战争中,第四军所向披靡。在汀泗桥、贺胜桥大胜吴佩孚部,攻下武昌,第四军亦因此被誉为“铁军”。第四军亦于年底获得扩编,第十师编为十一军,陈铭枢为军长,蒋光鼐为副军长,下辖第十、第二十四及二十六师。第十二师则编为第四军,由张发奎任军长,黄琪翔为副军长,下辖第十二、二十一、二十五师。随后第四军东进,在江西击破孙传芳主力,攻下九江及南昌。
分裂
1927年初,宁汉分裂,蒋介石等将国民政府迁往南京,与武汉对立。同时南京政府于4月开始清党,捕杀共产党人。广东、广西亦配合清共。于前方的第四军在张发奎指挥下向武汉效忠。第十一军陈铭枢等则因与唐生智不和,离开军队赴南京,第十一军亦交张发奎指挥。其后武汉与南京分头北伐,四军及十一军在河南再大败张作霖奉军。同年7月底,武汉方面决心分共,北伐途中国共合作破裂,第四军中共产党员甚多。最终共产党于8月1日在南昌发动南昌起义,由共产党控制的第四军一部分参加。最后仍为张发奎指挥的部队只剩第十二师及第十一军二十六师不足两师。十一军第十师最初亦参加南昌暴动,后来脱离共产党开赴福建,由陈铭枢管制并效忠南京。至此原第四军分裂成:中国共产党的红四军、张发奎指挥之四军一部、陈铭枢指挥之十一军,及李济深指挥驻广东的四军一部。
内战
南昌暴动后,张发奎率残部追赶共军至广东,但未有跟随至潮梅,而是取得李济深的准许南下到广州一带。当时李济深与桂系合作,表面上支持南京蒋介石。由于张发奎部与李济深部番号重复,于是改李济深部为“新编第四军”。当年11月,张发奎与黄琪翔,连同薛岳(李济深新编第四军下新编第二师师长)、李福林(第五军军长)等乘李济深离粤发动政变,意图驱逐驻广东之桂系及李济深,迎接汪精卫到广州主事,未料当时四军内仍潜伏之共产党乘机在广州起义。张、黄因而被迫下野,第四军以缪培南、薛岳任正副军长。第四军被桂系、李济深的陈济棠、与及陈铭枢围攻;剧战后大败,被迫撤离广东往江西投靠蒋介石。李济深回粤后,取消原张发奎部的“第四军”番号,将陈济棠部称为“第四军”。1928年中,原张发奎部第四军响应蒋介石提出的裁军通电,被缩编为第四师,缪培南任师长,下辖三个旅。到了1929年中,蒋介石与桂系爆发蒋桂战争,张发奎率第四师与桂系作战,进驻湖南。蒋介石取得胜利后,企图将第四师缴械,张于是又联合桂系反蒋,再次起用“第四军”番号,并南下广东。但是在广东花县一带为陈济棠及陈铭枢部所大败,被迫撤返广西。次年初,被蒋光鼐在北流大败,只剩三团约五千人。年中,爆发中原大战,再以四军之名联合桂系参加反蒋。但开至湖南后为陈铭枢部切断而败退,全军只剩一千余人。之后第四军缩编,部队并入桂系内。至1931年,胡汉民被软禁,两广反蒋。此时又恢复第四军番号,再以张发奎为军长。九一八事变后广东与南京复合,南京方面再正式恢复第四军。1932年,第四军离开广西,进入江西参加对共军作战。张发奎辞去军长,由吴奇伟任,自此第四军属中央军系列。
后续(国军方面)
抗日战争中的第四军先后参加淞沪、武汉、长沙会战。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整编为第四师。后又恢复第四军番号。在解放战争中曾被歼灭,后在广东重建。1950年从海南撤往台湾。
另一方面,分别由陈铭枢及陈济棠领导之原第四军部分则继续扩编。陈铭枢部(原四军十师、十一军),在中原大战中为蒋介石所用,获扩为十九路军,在一二八事变中成为声明大噪的抗日军队。然而亦因此而被调往福建剿共,引发闽变,失败后被收编解散。陈济棠部(原第四军十一师、“新编第四军”,后改为“第八路军”)则在陈济棠主政广东时大幅扩张至三个军,另加海空军及各式独立旅等共十多万人。1936年陈济棠反蒋,余汉谋被南京任为“第四路军”总司令,代替陈主政广东。至抗战开始后广东部队除防守广东外,主力更被抽调至上海、武汉等战场。
这里重点说说八路军的来历:
第八路军,原属于李济深,陈济棠的广东地方军闷武装部队,简称粤军。
李济深192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北伐战争期间,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广东省政府主席、国民革命军第八路总指挥。
北伐时李济深和陈济棠(第四军十一师师长)留守广州。1929年蒋桂战争期间,陈济棠怂恿了李济深前往南京,最终,李济深被蒋介石囚禁。而陈济棠却被蒋介石任命为广东编遣区主任和讨逆军第八路军总指挥(陈济棠所任的第八路军总指挥,下辖三个子师:第五十九师长余汉谋,第六十二师长香翰屏,第六十三师长李杨敬),从而成功的取代了李济深,成为广东的统治者。
1936年,陈济棠、李济深又联合广西军阀李宗仁、白崇禧发动了反蒋的“两广事变”。两广事变被平息以后,粤军的第八路军的番号就被国民政府军委会撤销了。后来,国共达成“共同抗日,一致对外”的共识后,红军改编为国民政府旗下统一的抗日武装,何应钦把这个番号送给了红军,第八路军的番号重新恢复。但已经不是原来的广东粤军,而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八路军下辖115、120、129三个师的番号又从何而来呢?这其实是原东北军的番号。蒋介石、何应钦,为何把曾经被打垮、后逐渐消亡的粤军第八路军和被撤销的东北军原115师、120师、129师三个师的番号送给共产党军队呢?当然是有玄机的。那就是希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也能像粤军的第八路军和东北军原115师、120师、129师那样,在抗日战场上逐渐消亡。
后续(中共方面)
南昌起事的原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所部由朱德带领辗转与南部各省,最终加入毛泽东指挥的井冈山部队,两军合并后,为了继续保持铁军的名号,改称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抗战开始后,留守在南方八省打游击的红军被国民政府改编。由于该部有一些原国军第四军起事产生的部分,且新部队的军长为当年为第四军被称为“铁军”时期的第十二师独立团团长的的叶挺。叶挺提议将改编后的番号叫“新四军”(相对于老四军称呼,既国民革命第四军),以继承和发扬过去铁军的光荣传统。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的部分编制延续至今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依然存在。中国人民解放军127师被认为是第四军的编制后代,继续以“铁军”为旗帜。其中的步兵第127师第379团被认为是当年第四军中能征惯战的“叶挺独立团”的后代。
最后补充说一下“第几军”和“第几路军”的区别。
“第几军”是国民革命军初创时的称号。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广州创立中国黄埔军校。1925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8月18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辖下各地方军队名目取消,统一更名为国民革命军,简称国军,也称党军。
由黄埔军校学生组成的黄埔军校军为第一军,军长蒋中正。湘军为第二军,滇军为第三军,粤军为第四军,福建军为第五军。
1926年1月,改编湖南的“攻鄂军”为第六军,军长程潜。3月,改编广西军队为第七军,军长李宗仁。6月,湖南的唐生智参加革命,部队改编为第八军。7月誓师北伐,当时的国民革命军为八个军约十万人。蒋介石任总司令(不再担任一军军长,由何应钦任军长),李济深为参谋长,白崇禧任参谋次长代理参谋长,邓演达为政治部主任,郭沫若为政治部副主任。
初期国民革命军在军、师两级设党代表及政治部。一军至八军军长及党代表分别为:(一军)何应钦/缪斌;(二军)谭延闿/李富春;(三军)朱培德/朱克靖;(四军)李济深/廖乾五;(五军)李福林/李朗如;(六军)程潜/林伯渠;(七军)李宗仁/黄绍竑;(八军)唐生智/刘文岛(1926年8月前)。
长征后到达陕北红军主力于1937年8月22日,被国民政府正式改编为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下辖三个师。9月11日国民党军取消“路军”编制,统一编制,八路军改成十八集团军,但习惯上仍称八路军。路军”的番号,出现于国民革命军二次北伐时,后延用到抗战一个路军下辖若干个军或师,其规模相当于后来的的集团军。国民革命军曾先后授予了27个“路军”编制。“路军”出现于国民革命军二次北伐时,一个路军又下辖若干个军或师,其规模相当于后来的的集团军。
具体有:
第1路军
陈调元部,原为直系齐燮元旧部,1932年底围剿红军失利撤销。辖26军军长范熙绩(辖46师师长岳盛宣、55师师长阮肇昌、57师师长李松山)警备第1旅施忠诚、警备第2旅李时清。
第2路军
刘峙部,中央军嫡系,红军长征后撤销。辖第1军军长顾祝同(辖第1师师长胡宗南、第2师师长楼景樾、第3师师长陈继承)80师师长李思愬,独立第1旅旅长陈明仁,独立第2旅旅长唐云山。
第3路军
韩复榘部,西北军,抗战初改编为第3集团军。辖第6军军长韩复渠(辖22师师长谷良民,74师师长乔立志,81师师长展书堂)第12军军长孙桐萱(辖13师师长万耀煌,20师师长孙桐萱,29师师长曹福林)
第4路军
何键部,湘军,抗战时改编为第10集团军。辖28军军长刘建绪(辖15师师长王东原,16师师长彭位仁,19师师长李觉,62师师长陶广,63师师长陈光中,新34师师长陈渠珍)
第4路军
余汉谋部,粤军陈济棠旧部,抗战时改编为第12集团军。辖第151师师长莫希德、第152师师长叶肇、第153师师长张瑞贵、第154师师长巫剑雄、第155师师长李汉魂、第156师师长邓龙光、第157师师长黄质文、第158师师长曾友仁、第159师师长谭邃、第160师师长陈汉光。
第5路军(有两次撤换)
1、王金钰部,直军孙传芳、奉军魏益三旧部,围剿红军失利后撤销。辖第9军军长王金钰(辖43师师长郭华演,47师师长上官云相,54师师长郝梦麟,28师师长公秉藩,77师师长罗霖)
2、李宗仁部,新桂系,1939年撤销。辖第161师师长徐启明、第162师师长区寿年、第163师师长程树芬、第164师师长莫树杰、第165师师长王赞斌、第166师师长贺维珍。
第6路军
朱绍良部,由各路杂牌军组成,围剿红军失利撤销。辖第4师师长缪培南,第8师师长毛炳文,第24师师长许克祥,第49师师长张贞,第56师师长刘和鼎。
第7路军(有两次撤换)
1、刘湘部(该路军为四川地方军阀部队)战初改编为第23集团军。辖21军军长刘湘。
2、毛维寿部(原十九路军分化)
第8路军(有三次撤换)
1、唐生智部(原第四路军分化)湘军,因反蒋而撤销。
2、陈济棠部(该路军为广东地方军阀部队,原李济深旧部)粤军,参与两广事变改编为第1集团军,两广事变后改编为第4路军。辖57师师长岳盛宣,58师师长马清苑,59师师长余汉谋,60师师长蔡廷锴,61师师长蒋光鼐,62师师长香翰屏,63师师长李扬敬。
3、朱德部(原中国工农红军改编),副总指挥彭德怀。抗战初改编为第18集团军,但一直在使用八路军称号。辖115师师长林彪,120师师长贺龙,129师师长刘伯承。
第9路军
鲁涤平部,湘军谭延闿旧部,围剿红军失利被撤销。下辖第22军军长鲁涤平(辖18师师长张辉瓒,第50师师长谭道源)
第10路军
龙云部,滇军,后撤销。辖38军军长龙云(辖98师师长卢汉,99师师长朱旭,100师师长张凤春,101师师长张冲)
第11路军
刘镇华部,镇嵩军,后改编为第13军团,抗战时改编为第14集团军。辖15军军长刘镇华(辖64师师长刘镇华,65师师长刘茂恩)
第12路军
田颂尧部,川军,围剿红军失利后撤销。下辖29军军长田颂尧(辖第1师师长董宋珩、第2师师长曾宪栋、第3师师长罗乃琼、第4师师长王铭章、第5师师长黄正贵)。
第13路军
石友三部,西北军,反蒋失败后撤销。辖第1师师长孙光前,第2师师长米文和,第3师师长沈克,第4师师长朱启明,教导师师长程希贤。
第14路军(两次撤换)
1、邓锡侯部(该路军为四川地方军阀部队)邓锡侯部,川军,抗战初改编为第22集团军。辖28军军长邓锡侯(辖第1师师长杨秀春、第2师师长黄隐、第3师师长陈鼎勋、第4师师长陈离、第5师师长马毓智、独立旅旅长谢无圻)
2、顾祝同部(该路军为蒋介石嫡系)
第15路军
马鸿逵部,西部回军,抗战初改编为第17集团军。辖第11军军长马鸿逵(辖35师师长马鸿逵,新7师师长马鸿斌)
第16路军
徐源泉部,原张宗昌旧部,后改编为第2军团,抗战初改编为26集团军。辖41师师长张振汉,48师师长徐源泉。
第17路军
杨虎城部,陕军,西安事变后番号撤销。辖第7军军长冯钦哉(辖17师师长孙蔚如,42师师长冯钦哉)
第18路军
毛光翔部,黔军,1932年撤销。辖第25军军长毛光翔(辖第1师师长侯之担,第2师师长何知重,第3师师长柏耀章)
第19路军
蒋光鼐部,粤军,1933年福建事变后撤销。辖第19军军长蔡廷锴(辖60师师长沈光汉,61师师长毛维寿,78师师长区寿年)
第20路军
张钫部,豫军万选才、樊钟秀残部,后改编为第12军团,抗战初改编为第19集团军。辖75师师长宋天才,76师师长张钫,新25师师长戴民权,新26师师长张耀汉。
第21路军
夏斗寅部,鄂军,后撤销。辖13师师长万耀煌。
第22路军
吉鸿昌部,西北军,后并入26路军。辖30军军长张印湘(辖第30师师长彭振山,第31师师长张印湘,第33师师长葛云龙)
第23路军
(空缺)原计划授予张自忠部,但被张自忠拒绝。
第24路军(空缺)
原计划授予宋哲元部,但被宋哲元拒绝。
第25路军
梁冠英部,西北军,后撤销。辖31军军长梁冠英(辖32师师长梁冠英)第3骑兵师师长张占奎。
第26路军
孙连仲部,西北军,抗战时改编为第2集团军。辖17军军长高树勋(辖25师师长李松昆、27师师长高树勋)第1骑兵师师长张华堂。
第27路军
冯钦哉部,原17路军分化,后改14军团,抗战时改编为14集团军。辖第7军军长冯钦哉(辖42师师长冯钦哉,169师师长武士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