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惠王十年(前429年)六月,吴攻楚邑慎(今安徽颖上北),被白公胜打败。胜以献捷为由,领兵入郢,“遂作乱”为王。旋被叶公子高(沈诸梁)打败,“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④“其徒”,当指白公胜族人,“微之”,杜注“微,匿也。”郭璞曰:“微,谓逃藏也。《左传》曰:‘其徒微之’。是也。”这表明白公胜自缢而死后,其族人逃藏于外。逃藏何处?国史无明载。
不过,按其时局势分析,白公胜一支族人,逃藏于今湖南慈利境内;另一支逃藏于今邵阳境内,最有可能。
其一,白公胜作乱前,约在楚惠王五年(前485年),已秘派家臣石乞,于零水(今湖南慈利澧水)之旁,建有白公城,三年而成。⑤今白公城遗址,仍存于慈利县城东约1.5公里处,可考。共和国《慈利县志·文物胜迹》:“这城(指白公城)应筑于春秋末。”且有详载。明万历《慈利县志》,清康熙《慈利县志》皆有明载。明弘治《岳州府志·慈利县》:“白公城,在县东五里,四面有门,白胜所筑。”《大清一统志》:“慈利之白公城,周时白公胜所筑。”这恰与白公胜作乱时间相合。
邵陵厉公(邵陵作)
白公胜族人,逃藏于今慈利白公城后,白公王室宗支,便在白公城内建祖庙。据《白氏宗源》《烈女·楚白贞姬》等文献记载:贞姬原为白公胜妃,白公胜死,族党逃入白公城,建白公王坟,至唐、宋前,历有祭祀之俗。白公胜作乱,未被楚王室追杀,是因为白公作乱时,未杀楚惠王。另外,楚昭王昭夫人(惠王母)仍在,平乱后受到昭夫人荫庇。
其二,白公胜作乱失败后,另一支族人因白公城容纳有限,只好逃藏更为偏远之地,即今湖南邵阳市邵水流域。一是白公胜“使处吴境为白公”时,于此拒吴,又击败了入楚慎之吴军,“其徒”逃藏吴境已无可能⑥。二是楚昭王昭夫人为越女,而“白公之乱”刚好是针对昭夫人之子楚惠王夺权斗争,故逃藏于越国几乎不可能。三是其时楚之西北方,有巴国虎视,楚惠王已派将率兵,于两国交界关口,守关卫境,白公胜族人,不可能自投罗网。四是其时楚以大国,立于江汉、江淮间,东逐吴,北抑晋,正北灭陈为县(楚惠王十一年)驻重兵防守。⑥166“其徒”逃藏于北方诸侯之路被阻。五是楚惠王十二年(前477年),巴人攻楚鄾(今湖北襄樊东北),楚大败巴军,《左传·哀公十八年》:“故封子国(公孙宁)于析”(今河南淅川西北),开楚封国之先例。楚、巴春秋一代,多有争战,逃藏楚之西北向,亦不可能。于是,这一支白公族人,只得逃藏今邵水流域。
其三,其时今邵水流域,多为古越人及“五溪蛮”据有。“五溪蛮”多指苗、徭及古越人后裔及土著等。春秋中期以后,楚庄王(前613~前591)大败晋国后,渐向东南开疆拓土,经略南方。今湖南境内,据文物考古发掘证实:商周至春秋中期,广泛分布越族,春秋中期后,楚墓才逐渐取代越文化墓葬。春秋中晚期,楚、越文化墓葬,有共存现象。今益阳、湘乡等地出现了楚、越器物交混随葬现象。⑦春秋晚期,楚人政治势力,大举入今湖南资水中下游。这与资水流域中下游战国早期,极少见到越墓相符⑧。今湖南株洲市地下文物考古,也证实了这一点。⑨
今邵阳市所辖各县与周边县、市出土文物证实,夏商时期,与中原王朝,有商业往来;春秋时期,楚国兵器仅见铜銊,出土文物多生产、生活器具,不见楚墓;战国出土文物多兵器,共8件,兵器占6件。这说明楚国与越族,苗、徭等土著,争战频繁⑩。这表明楚国政治军事势力,已深入今邵阳市,但未能完全掌控这一地区。这就为春秋战国之交,白公胜族人逃藏今邵阳市邵水流域,提供了条件。
宝庆府代邵州而得名,直辖邵阳、武冈两县,历经元、明、清,邵阳县名不改,宝庆府名彰显,直至民国2年(1913),废府,置宝庆县,属湘江道。民国十一年,直属湖南省府,民国17年(1928年),复置邵阳县。自此后,有邵阳县、邵阳公署之谓;其区划多变,政区略改,县治一迁,归属频更。至共和国1986年1月,始撤邵阳地区置邵阳市,邵阳县终属邵阳市。⒃37-39
[19]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9:529.
整理:周凯清、曹露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