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秧歌
洛川老秧歌贵在一个老字上,老秧歌,精在一个传承保留丰富发扬传统秧歌表演上。”
老秧歌
戊戌年正月十二,洛川交口河镇为观众奉献上了一台欢乐喜庆精彩纷呈,令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观众多年不见的洛川老秧歌。
村民们正在表演洛川老秧歌
正是午后,与比我大一岁的店头煤炭检测站退休的、土生土长的赵满仓一块顺着洛河边上后川新村锻炼的我,有幸观赏到了这一令人喜庆别开生面的演出场面。
倒是门外工作过得人,儒雅,知识丰富的老赵告诉我:“洛川老秧歌分好几种。分地面空中两种。地下表演的有洛川老秧歌,城关镇的鬼拉腿、先头、黄章蹩鼓。空中表演,有人们仰目观看的北谷的社火、高跷。表演的内容和人物的扮相又分为戏剧人物和历史故事两种。一般社火芯子站得多是戏剧人物。这类表演常在搭好的架子上将身轻年龄小的小娃化妆好架上社火梢子,等人手抱桩子脚站稳后,用宽幅带子绑好,才穿扮装。”上世纪七十年代那会社火上多站的《智取威虎山》、《白毛女》八个样板戏人物。这些年社火芯子上多站的《白娘子》满门忠烈的《杨家将》人物。而高跷扮相多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的孙悟空、猪八戒、白骨精。
春日的暖阳照耀着来安县大英镇中心学校。3月16日下午放学后,大英镇中心学校秧歌灯排练教室里,十几位孩子在一位老人的指导下,排演秧歌灯舞。
这位74岁的老人就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秧歌灯代表性传承人章思林。
他站在孩子们中间,一个步子一个手势地示范,一个动作一个节奏地纠正,孩子们的动作越来越流畅了。“锣鼓敲起来!”章老发出口令,校园上空飘荡起欢乐的锣鼓声。
章老的脚步像小伙子一样轻盈,跟着他的动作,伴随铿锵的鼓点,跳起秧歌灯的孩子们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
2021年初,大英镇中心学校校长许来友找到章思林,请他在课后服务中教孩子们学跳秧歌灯舞蹈,两人一拍即合。
“这是传承秧歌灯的好机会!”章思林告诉记者。
2021年3月的第一个星期三,大英镇中心学校“四点半课堂”秧歌灯舞蹈班开课了。“章老师领着我们跳秧歌灯舞,我很喜欢。”12岁的杨若希同学说。
"老秧歌"是流行于黄陵民间的一种舞蹈艺术,按其表演形式、服装、道具、化妆和舞蹈的风格特点与当地传说,老秧歌,它是根据汉代"宫廷歌舞"和流传在民间的秧歌演变而来的,经过民间艺人们的不断创新,形成了现在这种风格的广场民间艺术。
"老秧歌"表演时分男角、女角。男角称"耍杂",头戴船形草帽,老秧歌,腰围白裙,手持"莲花灯",引逗女者。女角称"包头",身穿大襟彩服,腰系开缝彩裙,头戴彩色纸花,以黑布作发辨,表演以集体舞为主,人数或多或少,多者可达几百人,少者可达几十人。"老秧歌"具有内刚外柔的舞姿,矫健平稳的步法和快速的移动、旋转、激昴的情绪,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们以美好的艺术享受;老秧歌"主要的图队形有"白马分鬃"、"二龙戏珠"、"摆八卦"、"蝎子倒卷尾"等,表演动作有"双蝴蝶"、"凤凰单展翅"、"碎步"、"沙沙步"及"转动扭身"等。其伴奏乐器有大锣、大钗、小锣、小钗、大鼓、小鼓,节秦欢快明朗,气氛强烈,振奋人心,扣人心弦。"老秧歌"分为两派,一派伴奏乐器以小锣、小钗、小鼓为主,讲究清雅、悠美,另一派以大钗、大锣、大鼓为主,节奏强烈、明快。但两派扭动表演都要求碎步轻移,平稳交替,翩翩起舞,潇洒大方,按当地群众的说法"放的开,收的住,浑身扭动轻移步;落实低,起手高,行走就象水上漂","如仙女下凡,老秧歌,似行云流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