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之后是五代十国的乱世,当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各路军马争相称帝,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王朝来结束乱世。
保赵的宋皇后
赵匡胤登基后,用杯酒释兵权的方法,和平夺取了功臣宿将们的兵权,巩固了赵氏皇权,而他的弟弟赵光义,也跟那位道士预言的一样,成为了宋朝的第二位皇帝。
自古以来,皇位都是传位子孙,很少有传给弟弟,因此赵光义继承皇位,也引来很多猜疑,至今仍有很多人对这其中的奥妙争论不休。
而关于这两兄弟,曾经有过一个说法。
唐朝覆灭之后,进入五代十国的乱世,各路军阀先后称帝,天下大乱,平民百姓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
这天,一群难民从洛阳逃难而来,有位中原人用一副扁担挑着两个箩筐,一头坐着一个小孩,混杂在难民之中。
难民之中,尽是女人与小孩的哭喊声,唯独这两个小孩,不哭不闹,安静坐在父亲挑着的箩筐里,不给父亲添乱,看着就不是凡俗之辈。
道士叫住那个男人,一问名字,才知道他叫赵弘殷,挑着两个儿子在逃难,道士就给了他一点银子,让他好生抚养这两个孩子。
这位道士就是五代宋初的道家玄学传奇人物陈抟,据说他在华山修行,得道成仙,可以呼风唤雨、预测未来。
赵弘殷逃到开封府后,找了个地方暂时居住下来,他挑的两个儿子,大的叫赵匡胤,小的叫赵光义。
赵匡胤长大后,成为一名武将,深受当时在位的周世宗柴荣的赏识,周世宗死后,赵匡胤在军中众多宿将的推举下,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长达三百多年的宋王朝。
赵匡胤夺取政权后,首先就要面对朝中功臣宿将们手掌兵权,尾大不掉的局面,而他解决这些功臣的手段也与以往的帝皇不同。
自古以来,对待功臣宿将的态度,要属汉高祖和唐太宗两位皇帝最为典型,汉高祖将大多数功臣屠戮一空,留下了狡兔死,走狗烹的感叹,唐太宗则继续重用这些功臣,留下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美言,与这两位帝皇不同,赵匡胤则采取了杯酒释兵权的方法。
赵匡胤登基后,有次和宰相赵普一起讨论历史大势,两人聊起了大宋之前的七十年,从唐朝晚期黄巢之乱到赵匡胤登基,中间经历了五代十国的乱世,没有一个王朝能让基业长存下去。
那么如今宋朝刚刚建立,如何避免五代十国的局面,成为一个长久的王朝呢,赵普认为,五代十国的乱世主要是领兵将领和地方节度使军权太重导致的,中央对这些将领没有威慑力,武将们动辄推翻中央自立为帝。
说到这里,赵匡胤对眼前的局面倒是有点信心,他说自己对待现在朝中掌权的武将都恩重如山,不会重蹈覆辙。
赵普立刻不客气的反驳,说当年后周皇帝对你也同样恩重如山,如今你不也自立为帝吗,就算现在朝中的武将自己没有野心,那他们的手下也把黄袍批到他们身上,他们不也只能造反呢?
听了这话,赵匡胤如同醍醐灌顶,全身出了一身冷汗,这才醒悟过来。
从晚唐开始,地方藩镇势力割据,都是兵强马壮者为天子,如今宋朝刚刚建立,这些功臣们都是骄兵悍将,赵匡胤觉得自己只想凭借恩义就能笼络住他们,实在太过天真。
赵普给赵匡胤出的主意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也就是收回兵权,给这些武将们足够的钱财,让他们当一个富家翁,赵匡胤马上心领神会。
不久,赵匡胤召集这些拥戴他登上皇位的武将们一起喝酒,在酒席上收回了这些武将的兵权,免除他们节度使的头衔,但赏赐给他们足够的财宝,给他们一些只代表崇高地位和待遇的荣誉性头衔,让他们能够安享富贵。
赵匡胤对待功臣宿将,既不像汉高祖那样去屠杀,也不象唐太宗那样重用,而是采取给优厚待遇而罢官不用的的态度,其主要原因在于他的处境与汉、唐不相同。
宋之前则是五代十国藩镇割据的局面,宋朝建立后还未完成大一统,赵匡胤如杀害功臣宿将,难以使军中其他资望较浅的将领同心同德,军心不稳就难以统一天下,如果重用宿将,又怕完成统一大业之后,会有人取代赵氏政权,因此才采取了杯酒释兵权的方式。
自古皇位都是传给子孙的,很少有兄终弟及的现象,而当年看到赵匡胤、赵光义两兄弟的道士,偏偏惊呼的是两条龙,将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也称为真龙天子。
赵光义也果然不出那位道士所料,在赵匡胤死后登基为帝,成为了宋朝的第二位皇帝,他和哥哥赵匡胤之间的皇位传承,也是历史上的一桩谜案。
赵匡胤对这位比自己小十二岁的弟弟十分信任和宠爱,在他登基后的建隆元年,就让赵光义当了大内督点检,当时北宋都城所在的开封府,街头巷尾都有传言,说:“点检为天子,更为一天子弟。”
建隆二年,赵匡胤封弟弟赵光义为开封府尹,从这之后一直到赵匡胤去世的开宝九年,整整十六个年头,赵光义一直担任开封府尹一职,是北宋都城的行政长官,他利用这一职位在开封培植了自己的势力。
赵匡胤不但给弟弟高官要职,在生活上对弟弟也十分关爱,有一次赵光义生病了,赵匡胤便亲自去赵光义的王府照顾他。
赵匡胤守在弟弟的床头,治病需要用烧热的艾草热敷,赵匡胤害怕烧得太热,烫伤弟弟,就现在自己身上试一试,彷佛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
他得知赵光义的王府地势太高,取水不方便时,就亲自指派工匠制作水车,从开封府的金水河引水进入赵光义的王府。
赵光义常去宫中陪哥哥饮宴,赵光义喝醉后,赵匡胤就亲手把他扶上马背,再三嘱咐随行的卫士好生照看。
他还曾对身边的大臣们夸奖弟弟,说他生下来就与众不同,龙行虎步,威风凛凛,是个成大器之才,自己也不如他。
虽说赵匡胤对弟弟如此信任关爱,但把皇位传给弟弟而不是传给自己的儿子,毕竟是有悖封建伦理制度,因此后世关于赵光义继承皇位的经过,有着很多猜疑。
赵光义继承皇位是很突然就发生了的,宋朝的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曾记载过赵光义的继位过程。
赵匡胤驾崩当晚,事发突然,宋皇后得知消息后,就赶紧让内侍王继隆出宫去找赵匡胤的第四个儿子、贵州防御使赵德芳,让他入宫即位。
但内侍王继隆却知道赵匡胤平日有传位给弟弟赵光义的打算,就没有听从宋皇后的吩咐,出宫后直接赶往赵光义的王府。
来到王府后,王继隆看到宫内的医官贾德玄就坐在王府门口,王继隆将赵匡胤驾崩的消息告诉赵光义后,赵光义不禁大惊失色。
赵光义听到王继隆让他马上进宫继承皇位后,有些犹豫不决,没有下定决心,王继隆等人眼看赵光义不敢进宫,担心皇位落到别人手里,就大喊道,在这样磨磨蹭蹭,皇位就要被别人抢走了。
赵光义这才下定决心,冒着大雪进入宫中,宋皇后看到进来的是赵光义也十分吃惊,她回过神来,就跪着称呼赵光义为万岁,还哭着说自己母子的性命就全交到皇上手里了。
赵光义也留着眼泪说,共保富贵,不必担心,他继承皇位一事也就此成为定局。
司马光的这则记载,后世的人们在其中找出了不少可疑之处,比如王继隆只是宫中的宦官,为何胆大包天,但不服从皇后的命令,自己做主去找赵光义呢,他又是凭什么认定赵匡胤有意传位给赵光义的呢?
还有宫中的医官贾德玄,事发当晚为什么会在赵光义的王府门口,他说自己是赵光义找来的,那么真的会有如此巧合吗?
还有最主要的就是,赵匡胤驾崩时,宋皇后年仅二十五,并无生育,赵匡胤的儿子中,第一任正妻所生的赵德昭,当时已经二十六岁,而赵德芳只是庶出,更是只有十七岁,宋皇后为何要直接传位给赵德芳呢?
据史书记载,宋皇后跟赵德昭很少往来,和赵德芳更亲近一点,但仅仅因为如此,宋皇后就执意要传位给他吗?这里面依然疑点重重,
因此关于司马光的记载,人们一直争论不休,此外关于赵光义皇位最有名的两个传言,则是
烛光斧影和金匮之盟了。
根据北宋一位僧人文莹在《续湘山野录》中,记载了赵匡胤驾崩时的情景,那天晚上天下大雪,赵匡胤召见赵光义来宫中相见。
赵光义到了后,赵匡胤让身边的侍从们全部退下,兄弟两人一起喝酒闲谈。
宫内的侍卫和宫女们都守在殿外,只见灯光烛影之下,赵光义突然起身离席,摆手后退,举动很不寻常。
此时,地面上的积雪已有数寸厚,赵匡胤手拿一把小柱斧蹲殿前在戳雪,回头对赵光义大声道:“好做,好做!”随后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
当晚,赵光义留宿禁内,将近五鼓,宫中寂无所闻,而赵匡胤已经驾崩。
这段记载看似荒诞离奇,但有不少人采信,先是被南宋初年的曾惜引入其笔记小说汇编《类说》中,后又被南宋人李焘记录到其所撰北宋编年史《续资治通鉴长编》中。
此后,很多人编著的文集和史书中,都引用过这段记载,致使很多人怀疑赵匡胤是死于赵光义之手,这就是历史上“烛光斧影”的来历。
“烛光斧影”中所说的柱斧,并非真正的斧头,而是一种长二尺,前端有缨穗,柄由水晶、金属、玉石所制作的器具,与民间日常所用的拂尘相似。
赵匡胤素来喜欢手执柱斧把玩,有人根据这段记载猜测赵光义在和哥哥一起喝酒时,用毒药或者其他手段让赵匡胤命不久矣,赵匡胤知道被害后,悲愤不已,只能拿着手中的柱斧戳雪泄恨,一边戳雪,一边还在口中大叫:你干的好事,你干的好事!
除了这种猜测以外,也有维护赵光义的说法,那就是金匮之盟。
在赵光义即位六年后,宰相赵普站了出来为赵光义继承皇位的合法性和正当性摇旗呐喊。
按他的说法,赵匡胤称帝的第二年,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病了,自觉时日无多,当时陪在太后床前的,有赵匡胤和赵普。
杜太后当着两人的面,问赵匡胤:“你知道你是怎样得天下的吗?”赵匡胤回答说是祖宗积德。
杜太后摇了摇头,说:“赵氏之所以得天下,是因为周世宗的儿子太年幼,你有机会得到天下。”
接着杜太后分析说,国家没有年长成熟的君主,就会给人可乘之机,为了赵氏江山的长久,她让赵匡胤死后传位给他弟弟赵光义。
赵匡胤听了以后,点头哭泣着答应下来,太后就命在一旁的赵普用笔墨记下来,藏于金匮内,命谨慎小心的宫人好生保管,这就是“金匮之盟”的来历。
至于赵普为什么要在赵光义登基六年之后,才说出这个惊天秘密,那就不得而知了,也因为当时没有其他见证者,金匮之盟的说法也同样引得后人争论不休。
无论赵光义的皇位是如何得来,赵家的两兄弟先后成为宋朝皇帝是不争的事实,也应验了当年陈抟道士关于两头龙的预言。
《赵匡胤是怎样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14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