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大佛寺,国四。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原名迦叶如来寺,因寺内有巨大的卧佛像故名大佛寺,又名睡佛寺。
张掖大佛寺卧佛的简介(张掖大佛寺开放时间及票价)
张掖之名源自西汉元鼎六年,霍去病打败匈奴,匈奴王俯首称臣后。武帝置河西四郡之张掖郡,意为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西魏废帝三年,因境内有“河西第一泉·甘泉”而被称为甘州。罗家伦先生曾赋诗赞誉:“绿荫丛处麦毵毵,竟见芦花水一湾。不望祁连山上雪,错将张掖认江南。”
大佛寺坐东朝西,现仅存中轴线上的大佛殿、藏经阁、土塔等建筑。
这里自古被誉为:金张掖。鱼和先生在张掖去了大佛寺,瞻了木塔,看了钟鼓楼,访了马蹄寺石窟。虽说走马观花,耳熏目染中感叹:张掖的佛教文化,真的扛鼎起“金张掖”之名!
大佛寺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原名迦叶如来寺,明永乐九年(1411年)敕名宝觉寺,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敕改宏仁寺,因寺内有巨大的卧佛像故名大佛寺,又名睡佛寺,1996年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院坐东朝西,由山门、牌楼、大佛殿、万圣殿、藏经殿、配殿、土塔等组成完整的建筑群。现为张掖市甘州区博物馆所在地。现仅存中轴线上的大佛殿、藏经阁、土塔等建筑。(摘自百度,鱼有增改。)
大佛殿,好一座恢弘的殿堂!在大佛殿正中开间南北柱有蓝色楹联一副:创于西夏,建于前明,上下数百年更喜有人修缮果;视之若醒,呼之则寐,卧游三千世界方知此梦是真空。
大佛殿平面呈长方形,面阔九间(48.3米),进深七间(24.5米),高20.2米,占地面积1370平方米。重檐歇山顶,两层楼,抬梁式构架,砖木结构,殿顶青筒瓦覆盖,上檐施三昂九踩斗拱,下檐斗拱为斗口跳。殿内彩绘泥塑像31身。正中卧佛身长34.5米,肩宽7.5米,高7.8米,脚长4米,木胎泥塑,金装彩绘,是全国现存最大的室内卧佛。卧佛身后塑高5.8米的十大弟子举哀群像,前两侧塑优婆夷、优婆塞(均身高7米),南北近壁塑十八罗汉。塑像皆保存了西夏彩塑的基本面貌。殿内现存有明代壁画约330平方米,内容为佛教故事。殿门外两侧砖雕“祗园演法”及“西方圣境图”。1966年,于卧佛腹内发现石碑、铜佛、铜镜、铜壶、佛经及铭牌一面。(摘自百度)
大佛殿南向廊庑下有碑刻数通,碑头若干。
大佛殿正中开间南北有木雕门,左右对称,图案为丹凤朝阳。
大佛殿外南壁的砖雕《西方圣境》
南侧的砖雕名为“西方圣境”,对联“宝殿巍峨,无量人天咸敬仰;金身显涣,河沙凡圣共阪依。”横批“登极乐天”,祈愿佛徒死后,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画面亭台中央雕刻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和左右胁侍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及侍佛弟子,亭台两侧有往生信徒聆听佛法,台前仙鹤翩翩起舞。砖雕上方宝树林立,左雕佛塔,右刻楼阁,香烟飘渺,飞天环绕。砖雕下方画面最具特色,不但展现了西方圣境中的七宝莲池,而且用莲花中端坐的婴儿来突出《观无量寿经》中佛教徒对佛教信仰,及修善断恶的程度而产生的“九品莲花、三品九级”的往生观念。整幅砖雕用生动的画面和传神的意趣,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庄严、清净、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西方净土世界。(摘自张多金的《张掖大佛寺大佛殿建筑砖雕木雕》)
大佛殿外北壁的砖雕《祇园演法》,据说是我国现存惟一的西夏时期优秀砖雕作品。
抵园演法砖雕两侧对联“佛日增辉,万善同归登彼岸;法轮常转,十方瞻仰证菩提”,中间横批“入三摩地”。“三摩地”华译为定,即住心于一境而不散乱的意思。画面中间释迎牟尼佛端坐须弥座之上,座前为左右胁侍文殊、普贤菩萨及帝释天、大梵天两位护法,座后站立侍佛弟子,佛像上方雕有贴金护法神迎楼罗(大鹏金翅鸟),左右为脚踏祥云的无量诸天大众。须弥座下方达官显贵、善男信女躬身下跪、虔诚礼佛,画面富有极强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整幅砖雕既有怪石嶙峋、树木葱郁的田园风光:又有祥云缭绕、庄严肃穆的佛国圣境。形象刻画了佛祖释迎牟尼初传法轮时,在摩揭陀国抵园精舍设坛弘法的佛本生故事。(摘自张多金的《张掖大佛寺大佛殿建筑砖雕木雕》)
大佛殿内明清时期的壁画
壁画内容为佛教题材。有佛、菩萨、弟子、天女、天神、天将及《西游记》和《山海经》故事等。
有专家说,大佛殿卧佛后东墙壁上的绘画为大佛殿内最早的壁画(见上图和下图)。佛像为新请的。
迈入大佛殿正面佛坛上是一尊巨大的释迦牟尼涅槃像。卧佛两侧是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十八罗汉彩绘泥塑。
资料上说张掖大佛寺的大佛殿殿内现存有彩塑31尊。
在大佛寺佛教艺术陈列厅、即张掖文庙大成殿前拍摄大佛殿。
在张掖文庙大成殿前拍摄大佛殿。
大佛殿檐角
大佛殿檐角
大佛殿东原为大佛寺万圣殿遗址,后将张掖文庙的大成殿迁移至此,并将殿内辟为大佛寺佛教艺术陈列厅。
大佛殿东为张掖文庙的大成殿,即大佛寺佛教艺术陈列厅。
大佛寺还是其所在地张掖甘州区博物馆,所以这里布展了流沙古迹、佛陀之光、丹青溢彩、法宝敷传四个单元,集中展示了大佛寺遗藏、出土和征集的佛教文物。精品云集,囿于篇幅,鱼不能一一上传。
大佛殿的“无上正觉”匾制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为関郡信士敬献。
上图为展厅醒目位置放置着大佛殿的“无上正觉”匾真身。此匾制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为関郡信士敬献。传闻为乾隆帝真迹。清帝王书法都不错,但据此说为帝制有失偏颇。这匾题字有力道有容貌,可谓:苍劲挺拔,端庄秀丽。匾额四周饰以:梅兰竹菊、琴棋书画,金翅鸟和宝珠等图案,镂刻功夫了得。
大佛寺残碑现场
大佛寺明代立碑拓片
大佛寺内被毁佛像残件
明清时期佛像为捐赠和征集文物
明清时期佛像为捐赠和征集文物
大佛寺卧佛内装藏物品--记事牌。
张掖大佛寺曾出土、流传过较多的碑碣和牌记。明成化十三年重修卧佛记事铜牌是1966年,张掖大佛寺卧佛腹内发现的。这块铜牌高49cm,宽44cm,长方形薄铜板上沿饰覆莲花瓣状,下沿为仰、覆莲台形,纹饰都是捶揲而成的;它正面錾刻有239个汉文楷体字,内容为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张掖因地震而重修卧佛的记事,落款处有僧职名单。它记载的明成化十三年,张掖发生大地震,卧佛佛首倾颓,大佛寺随后重修的史实。(摘自百度)
大佛寺卧佛内装藏物品--记事牌。
马蹄寺石窟之金塔寺石窟原景再现。鱼和先生仰慕之至,驱车前去,结果金塔寺不对外开放。
金塔寺位于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金塔寺的石窟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院坐落在马蹄寺东南面。该石窟距地表60余米。东窟是一座宽9.70米,残深7.65米,高6.05米的纵长形石窟。窟顶为覆斗式,中间有一中心方柱,众多的高肉雕佛、菩萨、飞天把中心方柱装饰得华丽辉煌。众雕像内容广泛,形式多变,大小错落有致。中心柱四面均为三层开龛造像,每层主题各有突出。满布于中心柱四面龛外各空间壁面上的小佛和菩萨,更是玲珑多姿,令人爱怜。与东窟毗邻的西窟,形制与东窟基本相同,但规模略小于东窟,宽7.90米,残深3.90米,高4.30米。窟内中心柱也分三层开龛造像。分布于三层的不论是佛、菩萨还是飞天,也都各具情态。东、西两窟除中心柱塑像外,窟顶和四壁均绘有壁画、东窟现存两层,西窟现存三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雕塑史家史岩先生早在1954年考察该石窟后就称赞道:"这是具有伟大气魄的高肉雕大型之类,是富有创造性的。它是接受了影塑的传统形式,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摘自百度,鱼有删改)
大佛寺卧佛构造示意图
原来在释迦牟尼涅槃像的体内有三层空间,装藏着各时期的信徒们供奉的宝物,其中头部是经书,可惜被捣毁焚烧。
在大佛寺东南看大佛寺佛教艺术陈列厅,即张掖文庙的大成殿。
大佛殿后为藏经阁,平面呈长方形,面阔五间(21.3米),进深10.5米。坐东向西,单檐歇山顶,抬梁式构架,内有明正统十年(1445)英宗皇帝朱祁镇敕书颁赐《大明三藏圣教北藏》一部,计3584卷,为国家一级文物。另有明正统初泥金书经600卷。(摘自百度)
大佛寺佛教经籍陈列厅布展分:写经、刊印、藏经的三个单元,因为大佛寺藏经阁中藏有唐成亨元年的经卷、清代手抄佛经、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初刻初印本《北藏》佛经和已被确认为国宝的经书《大般若经》。所以这部分展品也是相当精彩!
五个多世纪以来,张掖大佛寺藏经的浩瀚,一直为高僧檀越、雅人高士所津津乐道。大佛寺现存佛经7000余卷,从历史年代及保存状况来看最早有唐咸亨元年佛经,最晚的是清代手抄佛经,分大藏经、金经、坊刻本佛经、官版佛曲、墨书手抄等几大类,另有西夏至清代的一些藏文佛经。《北藏》佛经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初刻初印本,金书《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已被确认为国宝级文物。张掖金经(金银书《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共600卷,唐玄奘译。此经作为大乘佛教基础理论,被尊为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般若波罗蜜”的含义就是“通过智慧到达彼岸”,唐代曾奉被为“镇国之典”。(摘自百度)
写经场景:明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四月,太监王贵会集书法绘画名士,以《北藏》首部为蓝本,造金书《大般若经》金银书造佛经,从纸张的处理到最后的装潢,需经数十道工序。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初,王贵不幸去世,六百卷金书《大般若经》的制造工作由左少贤李贵继承,于当年圆满完成。刊印佛经:明万历年间,弘仁寺已开始在大佛殿北侧的金塔殿刊刻经版,印刷流通。顺治十年弘仁寺组织僧侣至凉州罗什寺补造佛经时,请来河南的刻经工匠以甘州的梨木为原料经行刊印。金柜焚夹:明朝时期一位僧尼为避免佛经在战乱中毁坏,就将《北藏》经放入十个大柜,金书《大般若经》放入二个小柜,再砌墙挡住经柜,尽管外界战火四起,一片狼藉,墙后的经书却远离红尘,直至后人发现才“重入尘世”。(摘自展馆说明)
大藏经阁后为大佛寺中轴线最后一座建筑--土塔,土塔原名“弥陀千佛塔”,明代所建。为砖土混筑的密宗覆钵式金刚宝座塔,外表通体抹白灰,为甘州五行塔之一。最早相传“迦慑摩滕”骨灰就葬在塔下。1927年地震时顶部被毁,1986年根据原状维修恢复。全塔由塔座、塔身、塔刹3部分组成,总高33.37米,全塔建于边长23米的方形台基之上。塔基之上有3层须弥座,中间须弥座周围有天王浮雕,座上立着8个小塔。主塔塔身覆钵形,上有一层须弥座,座四周各开5个小龛,其中3间为拱形,两边为方形。每龛内各置一佛像,龛前各悬铜镜一面,座以上为十三重相轮,称十三天,塔上面是直径4米的木质圆盘,圆盘上中央置铜质宝瓶形塔刹,高约3米,重800公斤,圆盘边缘吊有36块铜质垂檐,每块垂檐下悬风铃一个。五座小塔作双层,即在第一、二层台座四角上各建一塔,为同类塔中所罕见。(摘自百度,鱼有删改。)
土塔内壁画,新绘。
大佛寺藏经阁西北有位姚氏尼姑塑像,姚氏尼姑法号本觉,受命保护稀世佛经,孤灯冷影,护持不怠,为防止佛经被毁,把12个金柜泥封于山墙壁内,才使数千卷国宝幸免于难。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宿白先生认为大佛寺所藏《北藏》目录是孤本,金书《大般若经》更应该是孤本,张掖大佛寺应是佛教图书馆。六百多年来,明英宗颁赐的北藏经卷、12个经橱,包括包经的黄包袱皮、皇帝颁赐永乐藏的圣旨,都完好如初,这在国内佛教界恐怕都是绝无仅有的。(摘自百度,鱼有删改。)
大佛寺西配殿为金塔殿。
殿内三尊明代铜三世佛佛像。
金塔殿建筑造型独特
到甘肃要去张掖,去张掖可以不看丹霞地貌,但一定要去大佛寺!
张掖大佛寺有全国仅见的西夏建筑的大佛殿,有亚洲最大的室内泥塑卧佛,有世所罕见的明代手书金经,还有数以千计的馆藏精品文物。据记载:笃信佛教的西夏太后常到大佛寺居住,元世祖忽必烈和元顺帝妥欢贴睦尔均出生于大佛寺。
感谢朋友们和鱼一起在张掖大佛寺感受金张掖的魅力,下期张掖山西会馆、木塔、鼓楼再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