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条约》签订后,八国联军撤兵,慈禧和光绪帝从西安起程回京。刚坐定不久,慈禧便推出新政,准备学习西法。那么曾经反对维新的慈禧为何一夜之间改弦更张,决定实行新政了?她的新政又将把大清带向何方?
慈禧太后剧照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10月6日,慈禧和光绪帝终于起程回京。这一天,西安的文武百官齐集行宫门外,等待圣驾起程。辰时三刻,前导的马队出城,太监随后,接下来是王公大臣。
戊戌变法是哪一年发起(戊戌变法是哪一年)
按照清代帝王例,这个时候,需要“静鞭”,由最前面的御前侍卫手执长长的皮鞭,向空中甩出响声,据说这是一种驱邪化吉的礼仪。静鞭以后,几辆黄轿子从行宫出发,里面坐的就是慈禧和光绪皇帝。他们终于可以回到久别的京城了。
回京途中,慈禧仿佛又找到了最高统治者该有的自尊,她下令沿途一律黄沙铺路,每隔六十里修建行宫。起程之时,西安百姓士绅设置了香花和彩灯,在南门外跪送,这个送行场面非常热闹,和当初逃亡时的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2月31日,慈禧一行抵达直隶正定,在这里她将改乘火车回京。当时,英国的《泰晤士报》在1902年3月报道了慈禧的奢靡是历史罕见的。报道说:太后第一次坐火车,感觉非常满意,这列火车是新任北洋大臣周馥为她特意准备的。
八国联军进北京
?毫不夸张地说,这列火车是当时世界上最豪华的。十多年以后,它成了推翻清王朝的孙中山先生的专列;再过十六年,张作霖乘坐它经过皇姑屯时被日军炸死,当然这是后话。慈禧坐着这辆火车,告别了十八个月流浪在外的生活,回到了她熟悉的紫禁城。
风尘仆仆的慈禧抵达北京不久,便发布了一系列的变法新政,戊戌政变的血泪还未褪去,亲眼目睹维新派人士被迫害的朝廷大臣会积极响应慈禧的主张吗?慈禧的新政又能成功推行吗?
早在1900年8月19日,还在西安的慈禧便以光绪帝的名义发布了一个“罪己诏”,表示要在行政用人、筹饷练兵方面进行改革,这个罪己诏中最重要的一句话是:“自今以往,君臣一心,卧薪尝胆,勿托空言。”
正是在这个论调上,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十二月初十日,慈禧又以光绪帝的名义下发了一道后来成为清末新政开始标志的上谕,这是一道非常重要的上谕,里面指出以往的洋务运动,只不过是学习西方的“一言一语,一技一能”,这一次是要学“西政之本原”,以“补中国之短处”。
戊戌六君子之谭嗣同
?上谕要求军机处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根据现实情况,在国政、吏治、财政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凡是可以使国家兴旺、财政充实、武备强盛的,都可以各抒己见,并且限定两个月内详细上奏。
慈禧这一次维新改革是出自真心的,之所以会有如此转变,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屈服于列强的压力。
庚子动乱后,十一国公使和李鸿章在谈判中,坚持要惩办祸首。这个时候,日本、德国声言慈禧是元凶,必须惩办,但英国、俄国、美国认为不必惩办,应该维持现状。经过反复讨论,最终达成协议,将慈禧从祸首名单中剔除。但是有个前提,那就是要求慈禧改变原来的统治方法,接受西方教导,使清王朝融入西方的殖民体系。
其二,现实情况迫使慈禧不得不做出改变。
庚子动乱后给了慈禧很大的打击和启发,她感觉到再用原来的老办法很难维持统治,她认为中国积弱的原因是“习气太深、文法太密”。所谓的文法指的就是祖宗家法,而朝廷上下庸吏太多,人才太少。因此,必须要作出变革,才能使大清振作起来。
慈禧太后剧照
?慈禧推行新政出于真心,但大臣们却把不准脉,上谕发布两个月后,内外臣工并没有拿出建议。对于戊戌六君子的前车之鉴,大家记忆犹新,这个节骨眼谁也不敢上疏言及变法。1901年4月21日,慈禧再次发布上谕,指出变法“事体重大,条件繁多”,要大臣们集思广益,尽快择精上奏。
为了让臣下相信朝廷确实有变法的决心,慈禧宣布成立了专门的变法机构——督办政务处,来办理具体事务。
随即,慈禧派出庆亲王奕劻、大学士李鸿章、军机大臣荣禄等为督办大臣,地方大员中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遥为参预。可以说,当时的军机大臣和大学士除了世铎生病外,全部进入了督办政务处。
1901年7月2日,张之洞、刘坤一打破僵局,上了《变通政治人才为先遵旨筹议折》,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意见,即设立文武学堂、改变文科的考试、停罢武科、奖励游学四个方面。
湖广总督张之洞
?23日,张、刘两人再次联合上奏《遵旨筹议变法谨拟整顿中法十二条》,内容从赋税、军队建设、刑罚、生活风尚等多方面提出改革的设想。
第二天,他们两人第三次联合上奏《遵旨筹议变法谨拟采用西法十一条》,提出应该兼采并用的西法分别为广派游历、练外国操、修农政、劝工艺、定矿律路律商律以及交涉刑律、用银元、行印花税、推行邮政、官收洋药、多译东西各国的书籍等。
张之洞、刘坤一这一联合会奏的三折,历史上称之为“江楚会奏三折”。以后朝廷推行的新政,大多在“会奏三折”的范围内。
那么,慈禧实施新政到底是出于政治需要还是假变法,这一系列的政策把清王朝带向了何方?
慈禧的清末新政持续了五六年时间,它和戊戌变法昙花一现是有本质区别的。客观地说,新政取得了一定成果。有人说它是“假变法”,这种说法是不够公平的。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慈禧的新政还是可圈可点的。
慈禧太后剧照
?第一,改革官制,整顿吏治及改革刑律。
其中,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列六部之首;新设商部、学部、巡警部、练兵处等,这些都是较为积极的措施。值得注意的是,朝廷下令停止了卖官鬻爵的“捐纳”。捐纳由来已久,自康熙是就有,晚清尤为严重,这种公开卖官的行为导致了官场腐败进一步加深。应该说,停止捐纳是一个进步的措施。
第二,练兵筹饷。
这是新政最重要的一项内容。我们知道,甲午战争前后,朝廷已经开始训练新式陆军,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军,张之洞在江南编练自强军。这一次,朝廷力度更大,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在中央设立了练兵处,派庆亲王奕劻为总办,袁世凯为会办,决定编练三十六镇新式陆军(一个镇大致等于一个师)。
练兵处越到后来越变味,最终成了袁世凯的私人衙门,他通过编练北洋新军成了当时最具实力的地方大吏。朝廷原本想建立起一支保卫皇朝的新式军队,可是后来这支军队成了反对清政府的革命力量,搬起石头砸自己脚这样的龌龊事,或许也是慈禧始料未及的。
第三,兴办商务,振兴实业。
这项改革,改变了封建传统重农抑商的国策,使得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封建体制内发酵,对于促进生产力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两江总督刘坤一
?第四,废科举、兴学堂。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八月,朝廷正式宣布废除科举制度,沿袭一千多年的科举取士制度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同时,朝廷又颁布兴办学校,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依次开办。此后,近代新式教育事业由此真正成了主流。同时,清政府还提倡奖励出洋留学,凡是学成归国者,经过考试,分别授予翰林、进士、举人出身。所以在政府的鼓励下,各省官学、自费留学生大大增加。
据统计,1905、1906这两年间,仅仅留日的学生就多达八千人。留学生在中国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运动史上,曾经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辛亥革命以前,广大的留学生成了清政府的掘墓人。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没有清末新政,大致也就没有后来的辛亥革命。
从以上各个方面可以看出,尽管推行新政是出于慈禧想使清王朝长治久安的目的,但是新政确实在内容、力度上都有很大的突破。慈禧这个政治女强人,从第三次垂帘听政后,曾经将中国带入了深渊火海,但是她能够在清末推行新政变法,不论她的主观动机如何,客观上还是符合了社会发展的潮流与趋势,有利于社会进步。
但同时也需要注意,新政的内容从本质上来说,是把新的资本主义因素移植到封建专制体制中去,这就造成了新鲜血液在旧事物中不断发酵、膨胀,当达到一定强度后,无疑就会破坏封建体制。
科举殿试皇榜
?正因为如此,产生了近代知识分子和民主革命思想的高涨,最终这些力量成了埋葬封建专制制度的掘墓人。慈禧没有料到,她一手推行的新政在失控中走向了对立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慈禧的新政实际上是为大清灭亡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