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5月16日,激战了三天的孟良崮渐渐安静下来,敌整编74师被我华野部队歼灭,此役共俘虏敌军19676人。按照以往的惯例,俘虏愿意留下的留下,不愿意留下的发给路费回家,但74师的俘虏却是例外。上级发来电报强调:74师的俘虏一个都不许放走!消息很快也在俘虏中传开了,大家心里都着慌:会不会是解放军攻打孟良崮伤亡太大,要杀我们泄愤?
【被俘的74师官兵】
整编74师前身是抗战中的74军,抗战胜利后,蒋氏为了在和谈中玩名堂,将一大批军改为整编师,74军也因此改为整编74师,张灵甫为第四任师长。全师共3个旅9个团(后加入一个训导团,但训导团未参加孟良崮战役),约32000余人。
七十四师(七十四师32万人)
据74师的《编装统计》一书记载,74师共有105毫米榴弹炮12门、105毫米迫击炮108门、81毫米迫击炮108门、75毫米山炮36门、60毫米迫击炮486门、37毫米战防炮108门、火燃喷射器和巴祖卡火箭筒579具、轻重机枪共1404挺。部队驻地是南京孝陵卫,有拱卫京师之职,因此也被称为“御林军”。
【当年《鲁中大众》上发表的歼灭74师的木刻画】
整编74师的战斗力的确很强,为吃掉这股敌人,华野部队共牺牲2859人,负伤9000余人,比之前的鲁南战役、宿北战役和莱芜战役伤亡都大。最后的战果是击毙师长张灵甫,歼敌3.2万余人,其中俘虏19676人。
如何处理这些俘虏,成为当时的一大难题。我军向来优待俘虏,按照以往的惯例,愿意留下的就留下,愿意回家的就发给路费回家,但74师的俘虏却是例外。上级的电报特别强调:一个都不能放。由于74师顽强抵抗,进攻的部队伤亡很大,战后枪杀俘虏报仇的事屡有发生。到5月29日,陈毅召开团以上干部开会强调:破坏俘虏政策的情况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各级干部不能装作视而不见。
【被1纵战士击毙的张灵甫】
也正因为如此,近两万名俘虏才会心中惴惴不安,以为我军会来个集体杀俘以泄愤。但其实真实的原因并非如此,我军不肯放74师的俘虏有两个方面的主要原因。
一个方面的原因是,整个74师深受蒋氏的宠爱和优待,蒋氏曾多次亲自教诲,他们对蒋氏的信仰颇为坚定,凝聚力和组织力比一般的蒋军部队要强得多。也正因为如此,整编74师除了“御林军”这个称号,还有个称号叫“模范军”。如果用当时解放军的话说,就是“铁杆的反动派”。今天你放了他,明天他就会回到蒋军部队,重新与人民为敌。
【受伤的74师俘虏白玉田在接受我军卫生员的治疗】
另一个原因就是74师的官兵战斗素质很高,战斗意志强(相对而言),识字率高(约65%),如果能补充进解放军部队,是绝佳的兵源。在俘虏的19000余人中,有7000多人是在孟良崮和雕窝之间的山谷中被俘的。他们是74师预备队,见一线部队兵败,他们隐蔽在山谷中,准备待我军撤退后去和增援部队会合。7000人不出声、不开枪、不乱跑,就这么静静地等待,兵败之后还如此镇定可见心理素质就不一般,我军险些以为是友军而错过。
士兵们的单兵素质也令人称道,比如卧倒后会立即挖出一个简单的卧射坑,隐蔽后再射击,可将伤亡降低。这招不但其他的蒋军部队不会,连我军也不会。还有隐蔽炮位、移动射击等战术运用,也让我军受益匪浅。
【我军政工干部看望被俘的74师官兵】
上级将被俘的74师旅团级军官编入军官教育团学习,但这批人学完之后并没有回到部队。普通士兵经过整训后编入我军。其中1纵补充2500人,4纵补充2100人,6纵补充1500人,9纵补充3200人,特纵补充420人,其他均补充到8纵。
上级为了改造这些俘虏的思想,可谓是费尽了心思。华野政治部组织人员对俘虏进行甄别、谈话和调研,编写出10余万字的《蒋军74师的调查研究》,下发全军参考使用。但即便如此,改造他们仍然是相当不容易。1纵和4纵在鲁南突围时,补充的原74师俘虏跑掉了一半,这些人回去后重新加入了蒋军,后在淮海战役中被歼灭。此外下级军官也会策动俘虏暴动,这在以前的蒋军俘虏中是没有过的。
【《鲁中大众》画报上的木刻画《从莱芜大捷到孟良崮胜利》】
但更多的人则经过思想改造后成为合格的革命战士,知道军人该为何而战。例如6纵和9纵(27军)的原74师俘虏,后来在抗美援朝战的长津湖战役中,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打出了国威和军威。74师原参谋长魏振钺在教育团学习结束后说:“政治上的事我不懂,但我看到民夫们用担架积极支援解放军的景象时,我就知道这个仗肯定打不赢了。”这就是人心的向背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