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山下》的香港精神,还在吗?
在香港,房事大过天。
欧铠淳(欧铠淳旗手)
对买房的热衷,也深入了港人的血脉中。无论楼市是涨还是跌,都无法阻挡香港人买楼的狂热。
“买砖头,更靠谱”,成了融入香港人每日生活哲学中的理财之道,代代相传。
即便是同为万人追捧的明星,在买楼的问题上也是有人欢喜有人愁。有人投资成功,有人失败。
不过相同的是,“买楼狂”的背后,是香港人那颗始终不减的“奋斗心”:为了让自己和家人过得更好,拼了命也值。
脚踏实地,勤奋工作,奋斗人生,而不是怨天尤人,这是TVB港剧里阔别已久、狮子山下令人心动的那种“香港精神”。
80年代:
股票会跌,明星会过气,唯有砖头不变
1978年,徐小凤在香港发行专辑《风雨同路》,其中的歌曲《卖汤圆》更是在大陆都广为人知,该专辑畅销香港,还得了白金唱片奖。1980年代,她开始走红,今日人称“小凤姐”。
走红之后,钱如流水,该如何投资成了头疼事。她首先选择了炒股,结果唱歌她内行,但炒股外行,瞬间巨亏。
“第一次炒股,令我从高峰跌倒谷底,我就怕了。”当时香港还在盛行BB机,她见到身边炒股的朋友每天24小时都握着BB机,顿时觉得那不适合自己,就断了炒股的念头。这时,母亲就叫她“买砖头(买楼)”,于是最当红时,她曾买下20多套房。
这些成了她日后舒适生活的支撑,可以在1995年高调地宣布“暂别歌坛十年”。
有媒体测算,徐小凤名下的16处房产,30年来升值了近6倍,如果全部用来出租,每月收租金可高达36万港币。
其实并非所有艺人都如徐小凤那般好命。当时也曾有港星爆红赚钱后去越南做生意,结果一败涂地,再回演艺界已经人气跌落,搵食艰难。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趁着年轻有人气多多累积,换成砖头以后养老,是80年代港星的口头禅。
香港人戏称这种心理为“爱砖头”,不管何时何地,有了钱就一定要换成砖头(房子),心里才踏实。
所以徐小凤感叹妈妈的话灵验:“我很小时,阿妈就叫我一有钱就买金子买砖头,想不到现在楼市疯涨到这么高!”
所以曾有报纸用调侃的语气写文道:《如果徐小凤没买楼》。是说若当年没有把钱买楼,恐怕今年65岁的她生活不会如此安逸阔绰、随心所欲。
但也有人疯狂买楼不是因为“阿妈的教导”,而是纯属于自我安慰。
著名的香港“黄金男配角”吴耀汉,曾与李连杰搭戏,在1993年的《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里饰演一身黑衣、咬人吸血的青翼蝠王韦一笑。
他就是个典型的“买楼狂”。
在电视访谈中他曾讲,1980年代香港电影最辉煌时,戏多得拍不过来,好多演员们都是同时跑几个片场。郑裕玲就被喊作“郑九组”,同时跑九个剧组。即便像吴耀汉也被叫做“吴三组”。而没有同时跑几个组的,背后都要被称为“人渣”,人缘不好才没人用。
吴耀汉火了以后,当时片酬是80万港币拍一部电影,后来签约德宝公司,涨到100万。
“那时候100万就可以买一栋三层高的别墅,我拍一部就买一栋,结果拍了11部。”买别墅,成了吴耀汉辛苦拍戏后,给自己的安慰和奖励。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吴耀汉早在拍戏成名前就从父亲那继承了大笔的股票和房产等遗产,并不缺房住,不存在“上车”问题,就图个心理安慰。
“走哪里买哪里”派:
阿妈教我的,买砖头才靠谱
艺人黄宗泽,最近成了媒体口中的“新一代买楼小天王”。
▲黄宗泽
因为买香港的楼已经不能满足他的胃口了,他已经放眼东南亚。去马来西亚工作的间隙,还要去看楼!真是不怕累!
黄宗泽已经斥资千万在马来西亚买了整整四层的新楼,然后出租出去收租金,当“包租公”。目前,他在中国内地和香港、马来西亚都买了很多楼,用来收租。
而日前因为拍戏伤脚要拄拐,便成了“拄拐都要去看楼”,真是生生不息、买楼不止。
黄宗泽去马来西亚买楼,就是看中了马来楼价目前相对较低,还有很大升值空间。他说对买房的酷爱是老妈教他的:买成砖头,靠谱点。
然而在“买楼小天王”黄宗泽眼里,他自己顶多算是“买楼界”的后起之秀,真正的艺人买楼界一代宗师是有“影坛楼王”之称的任达华。“我都要向任达华哥哥学习,个个地方都要买!”
任达华的投资哲学在艺人圈里人尽皆知:从不买股票,就买楼,而且是全部身家买楼,买到没钱,再去赚。
▲任达华
这就是为何已经拍了320部电影(不完全统计),坐拥全球数十处高端房产的他,依旧奔波于各种商业活动和广告发布,从按摩椅到家居到网游无所不包,甚至出现了现场遇刺的新闻。真的“拼命三郎”。
有人调侃说,华哥是兼职的影帝,专职的买楼王。
任达华的买楼史,可以称得上就是香港楼市,甚至是大陆楼市的发展史缩影。
但说起买楼的运气,任达华坦承,他工作了17年后才存够钱“上车”买第一套房。相比之下,当下大陆的年轻人刚工作就买高档公寓,很幸运了。
任达华在1990年买入了首套房,65平米的村屋,先解决自住问题,并在1997年香港楼市最高点时卖出。等到2003年跌到谷底时又入市抄底,2008年金融海啸时又卖出。不怕来回倒腾,不要嫌麻烦,总是高抛低吸。楼市有涨跌,但买楼永不止。
经济有其周期性,多少年一个轮回,任达华没有在一次周期的尾声时就止步。就像巴菲特说的,别人恐惧时,他贪婪。
之所以称任达华是艺人买楼界的一代宗师,是因为经过20几年的买楼经验,他已经总结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买楼经”,已经将如何买楼理论化。
他的理论:只买市中心或者机场附近,不炒短线,坐等长期升值。
他的另一大令人惊叹的做法就是:每到一个新城市拍戏,就买张城市地图,开始研究哪个地段好,然后利用拍戏间歇去看楼,估计戏完了,楼也买完了。
他疯狂买楼的理论支持就是:无论经济好还是差,人们都需要住房。
如今,64岁的任达华(1955年生)在纽约、伦敦、巴黎、上海、北京、成都、新加坡等城市拥有近30套住宅和商铺。而且全部是好地段,北京的崇文门、上海的南京路。
但很少有人记得,他工作17年后才买的第一套房,65平米的村屋。
所以他在香港金像奖的影帝领奖台上说:“做人最重要的是自强不息,才可以梦想成真。”有人说他拍戏拼命,他反问:不拼命怎么赚钱买楼?
然而他却很久没在香港买楼了,"每次入市,我都选最低迷的时候,香港楼市现在发烧,等烧退了再入不迟。”
之所以任达华坚持“不炒楼”,只投资长线,是因为香港艺人中有过炒楼巨亏的惨痛例子,钟镇涛曾因为炒楼破产,负债2.5亿,处境艰难。
年轻一代港星:
辛辛苦苦攒钱,也要买楼挤上车
今年6月,1984年出生、今年35岁的香港英皇公司“小花旦”卫诗雅特别高兴,因为她终于买了人生中的第一套房子。
她自带了收楼工具去验房收楼,还兴奋地把验房过程拍成视频短片,放到网上。
这套房子348平方尺(约合38平方米)。卫诗雅交了两层的首付:156万港币,即全价为780万港币左右。
媒体打出了彩色标题对她表示恭喜:《卫诗雅入行11年,终于成功上车》。
入行11年,现年35岁的女艺人,才有能力买了自己的首套房,38平米,交156万首期,还要还600万多的贷款。
而她已然是非常幸运的人了。她生于新界上水的太平村,属于香港乡下,全靠自己打拼,16岁就出道做兼职模特,还卖过钻石。
▲卫诗雅
而签约TVB、出演过《爱?回家》的27岁女星郑洁莹,原本家中很有钱,却不想依靠家里出钱,想通过自己的打拼来买楼,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计算,估计会在自己31岁时独立买楼。
可见在新生代的女艺人中,30多岁才能贷款上车买房,是家常便饭。
根据香港机构的调查显示,香港本地受访者普遍表示要44.1岁才能首次成功买房。如果按照23岁大学毕业就参加工作来算,香港人平均要工作11年才能买房。
相比之下,2018年中国大陆的平均首次购房年龄是29.5岁。英国伦敦34岁,美国37岁,澳大利亚31岁。
如此看来,像卫诗雅入行11年35岁就能买38平米的房子,已然是香港青年中的幸运儿了。
而1981年出生、曾获得“香港先生”称号的黄建东,已入行娱乐圈8年,但一直名气不火,依旧还在存钱,依旧还在看楼,依旧还在等“跌一点”才能出手上车。
日前有媒体拍到38岁的黄建东带着妈妈看楼,看中了一套400万港币左右的房子,首付要出50万,他自己坦言“是一点点攒的”,本来想买三居室的新楼,结果至少要千万港币起,实在负担不起,“香港先生”就决定先买个小面积的二手老房子,等日后有钱了再“小换大”。
他曾经因为出国读书,花光了家里的钱,对母亲很是愧疚,所以很想买房和母亲一起住。
1987年出生的TVB《东张西望》主持人利颖怡,如今也没买房,但坚信“买砖头是最好的选择”,曾留学加拿大的她,初回香港时很无法理解港人对买房的执念,可如今她也盼望着早点买房。
相比之下,1992年出生的香港游泳女选手欧铠淳,2016年曾担任里约奥运会中国香港代表团女旗手,于今年3月以580万港币买入住宅(实用面积不到40平米),看来香港体育圈名人明显比演艺圈的买房更容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