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关羽北伐襄樊,先是击败了驻守樊城的曹仁,接着利用天降暴雨,汉水泛滥的机会水淹七军,将曹操派来的援军也一举全歼。此战关羽战果辉煌,光俘虏就抓了三万人,也是东汉末年抓获俘虏最多的几个战役之一。
关羽水淹七军(关羽水淹七军擒获的将领是谁)
不过关羽抓了三万魏军以后,将他们都送到江陵关押起来。结果大量的俘虏导致荆州的军粮耗费过大,无法保证前线所需,这让负责关羽后勤的糜芳大为紧张,担心关羽回来以后会将他治罪,最终在吕蒙偷袭江陵时不战而降。远征在外的关羽后方失陷,自然也难逃兵败身亡的命运。
所以把三万降兵送到江陵,间接成了关羽兵败的一个导火索。然而对于当时的关羽来说,除了把俘虏送往江陵,也确实没有什么更好的处理办法。
在中国历史上,不乏将俘虏的敌军士兵编入自己军中,收为己用的事例。
比如说当初曹操在衮州击败从青州来犯的黄巾军以后,招降了士兵三十几万,平民一百多万。曹操从降兵中挑选精壮者组成了青州兵,成为他手下的一支得力部队。
不过将俘虏的士兵编入军中通常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己方拥有较大的优势,这样才能让被俘虏的士兵觉得有前途,愿意为新的统帅卖命。
像前面所说曹操的例子,当时黄巾起义已经基本失败,青州的黄巾军原本就想另寻出路。曹操身为兗州牧,也是割据一方的诸侯,跟着他也算是走上了正途,自然那些降兵都愿意接受改编。
当然,如果俘虏的曹军士兵不多,那么关羽还能够把他们打散,混编在荆州军中,这样也能看管。问题是关羽北伐襄樊时,他实际只控制了荆州的江陵、零陵、武陵三郡,不到荆州的一半,能供养的军队数量有限,加上后方留守部队那也最多也不过五六万人,也就是水淹七军俘虏曹军士兵数量的两倍而已。因此即使关羽把曹军打散编入荆州军中,降兵的数量还是太大,很难管住。
更重要的是降兵往往只是为利益作战。事实上曹操也吃过类似的苦头。因为招降的青州黄巾军太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青州兵在曹操手下是比较独立的一支军队,遇到事情麻烦也是最多。像曹操宛城兵败时,青州兵不但不赶去增援,反而趁乱劫掠。要不是于禁冷静处理,及时平息内乱,造成的损失可能更大。
因此降兵即使接受了收编,也并不可靠。而关羽接下来战斗不断,不仅徐晃带着大军马上赶来,曹操也亲自带兵在后面增援。荆州方向吕蒙也在蠢蠢欲动。所以关羽不管把降兵放在前线还是后方,都是巨大的不稳定因素,万一闹出什么事来,就不可收拾。
因此关羽根本没法把降兵收为己用。
古代还有一种处理降兵的办法比较残酷,就是当降兵比较多,难以控制时,干脆尽数杀死,以绝后患。
这方面典型的例子有长平之战后,白起坑杀了四十万赵军。还有项羽曾经杀死了跟着章邯一起投降的秦军士兵。近一些的,官渡之战以后曹操也屠杀了河北降兵七八万人。
可是对于关羽来说,这个办法也不可取。
前面所说的几个例子,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胜利一方俘虏了对方的主力,一旦将他们杀死以后,失败方几乎就丧失了大部分战斗力,难以翻身。
而襄樊之战关羽战果虽然很辉煌,但是曹魏的主力尚未受到致命打击。如果大规模屠杀俘虏,势必迫使剩下的曹军死战到底,整体来说会增加己方之后战斗的难度,得不偿失。
更何况刘备集团素来以仁义著称,此前不管如何困难,都没有劫掠地方,屠杀百姓。如果关羽大规模屠杀俘虏,那么对于刘备集团的风评肯定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无论关羽还是刘备,都不希望这种事情发生。
此外还有一种比较冷门的俘虏处理方式,就是直接释放。
这种处理方式典型的例子,就是诸葛亮南征南蛮时,曾经多次将俘虏的南蛮将领和士兵释放回去。不过这种俘虏处理方式通常是己方具备绝对优势,对于击败对方有十成把握,只是为了收服人心,才故意展现善意。
而关羽北伐襄樊时,曹魏在总体实力上依然具有优势。关羽能击败于禁,利用的是天时,有几分侥幸,下次不是那么容易复制的,显然还没到可以随便展现善意的程度。
而且当时人力资源也是非常宝贵的,魏蜀吴三国交战时,占领一个地方以后如果觉得难以固守,通常会把人口不管老幼全部迁移走。关羽这次抓的可都是青壮年,自然也不可能轻易放走。因此这个办法也不可取。
所以综合来看,对于水淹七军以后的关羽来说,怎么处理俘虏也并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将俘虏送到江陵,然后慢慢消化已经是不错的方案了。当然,从马后炮的角度来看,如果关羽带着大军和俘虏一起回去,那么就更好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