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采纳大将司马错“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定矣”的军事主张,举兵兼并了古蜀国。
都江堰是谁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谁主持修建的李冰还是李冰父子)
秦灭蜀30年后,公元前280年,大将司马错在成都集结兵马十万,战船万艘,从岷江上游出发,顺水路进入长江,南下攻占了楚国商於之地(今重庆涪陵)。然而,军队却因不能及时补给,无法继续进攻楚国腹地。
战争的失败暴露了秦国利用蜀国作为攻楚跳板的缺陷。当时训练士兵,打造兵器,征集物资,是在蜀国的中心成都,可是造船和起运却又在岷江上游的汶山。兵马从成都到岷江运输码头至少要50多公里的陆路,粮草从成都出发也需要数以百万计的劳工经过沿途装卸的艰难才能到达码头,这样一来就很难在作战中及时的补充兵员和物资。因此,把岷江改道,引水经过成都,使其真正成为战争补给线,就显得尤为重要。
公元前272年,30岁的秦国官员李冰上任蜀郡太守。他肩负着一个宏大使命,配合司马错的军事设想,把蜀地建成秦统一六国的战略后方。
李冰考察记录岷江水文,他认为,要让江水平稳的流经成都,建立运输航道,就必须修建一个引水、防洪的工程。因此,人类历史旷古未有的超级工程——都江堰,因军事战备的需要正式启动了……
那么,这个工程要选择修建在岷江河道的哪个位置?为什么他不选上游的汶山,或下游的郫县呢?这里面蕴藏着什么科学道理呢?
原来,岷江发源于海拔4000多米的弓杠岭,在川西高原上,湍急的河水会带着大量砂石,流向低海拔的成都平原。水流放缓后,泥沙、石子逐渐堆积,就会阻塞岷江河道。一旦降雨量增加,就会导致洪水泛滥。
而湔氐道位于岷江出山口,是上游和中游的分界点,也是川西高原向成都平原过渡的地带。海拔700多米,但相对海拔400多米的成都,在这里修建借助居高临下、自然倾斜地形优势,才能扼住岷江咽喉,发挥工程最大功效。
当岷江流经出山口时,在自然形成的S型弯道下端选址修建,可以避免江水直接冲击鱼嘴,延长使用寿命。还可以借助弯道水流的特性,把更多的江水和泥沙排向外江,避免成都平原出现洪涝灾害。
宝瓶口选址更是讲究,引水口前有虎头岩伸向江心。江水撞击岩壁,形成涡流,可以将多余的水流和泥沙,通过飞沙堰第二次泄入外江。江水越急越涌,形成涡流的越大,泄洪排沙也越多。
公元前256年,世界水利史上超级工程都江堰横空出世,后经蜀人三十余年挖渠引水,开垦农业,蜀地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粮仓”。从此“天府之国”的桂冠,成为成都平原的专有称谓。
公元前223年,秦国率百万大军,从成都顺岷江进入长江,势如破竹,一举消灭楚国。仅两年之后,就统一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帝国王朝——秦。
在接下来《拜水都江堰》的系列推文里,小编将陆续介绍都江堰水文化,水历史的小故事,欢迎亲们给小编打CALL,请持续关注
转自:每日都江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