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怀古--唐.张九龄
张九龄简介(唐朝宰相张九龄简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中国人对月亮有着特殊的情感,吟咏明月一直以来就是诗歌界的热门创作主题。古人喜欢把月色与思念联系起来,由此诞生了超多的经典诗句。比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比如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再比如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还有王昌龄的“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陆龟蒙的“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等等。当然我们也一定听过这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该句出自唐诗《望月怀远》,作者张九龄,广东韶关的,非是北京德云社那位,今天我们来讲讲他。
很少有人像张九龄这样,生前和身后的知名度有着巨大的反差。在唐朝,人们认为他是一代贤相,当世之翘楚,他排前朝诗赋之浮糜,开李杜之风气,充满高古情怀。在今天,人们提起张九龄,可能仅限于知道他当过宰相,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等有限几句诗的作者,实际上认真了解张九龄这个人,你会发现这个人超牛,不信你听我来讲讲。
首先呢,张九龄是岭南走出的第一位进士,或者我们可以进一步说是岭南走出的第一位状元,当然,他也是岭南走出的第一位大唐宰相。
公元702年,张九龄参加了当年的科举考试,并一举夺魁,获得了第一名。这一结果却引起了一片哗然,因为在唐朝,尤其唐初,岭南属于蛮荒之地,一直看我唐朝诗人系列的读者也都知道,岭南两广一带那是热门的偏远流放贬官地,韩愈、柳宗元、刘禹锡都曾经有幸在这里打卡留念过,所以没有人会相信一个来自岭南的人会获得状元。据说此事还惊动了皇帝,皇帝下诏重考,结果张九龄依然第一,这下没人再敢说什么了,那一年张九龄才24岁。
多说一句,政审这事唐朝就有。以李白为例,李白在文学上一定是要强过张九龄的,那他为什么不去参加科举呢?答案是李白没资格。唐朝明确规定:“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不得参加科举。
李白的父亲在当时是个很有名的商人,也有人说李白家曾经犯过错误,是被发往西域的。无论是哪种原因,李白要是参加科举的话,都无法通过户籍审查。这也就能解释了李白身上的两个疑点:一是他为什么坚持不走寻常路,不参加科举而用别的方法来试图进入仕途。二是李白为什么在自己的诗词中很少提及自己的家境和父母,讳莫如深。
张九龄就不同了,从他曾祖父起张家就一直为官,尽管只是底层的小官吏,但是起码家世清白,经得起审查。所以各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莫要留下什么污点,也许你并不在意这些,但是这没准这是在给后代挖坑。
张九龄第二个牛的地方是,他是神童,并且是高情商的神童。神童有时候不见得是个好词,他既是一个绝大的肯定与鼓励,也可能是个虚幻的光环,往往不利于一个人的性格与成长,王勃就是个例子。张九龄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他曾经说过:“早得美名,必有所折,宜自韬晦,斯尽善矣,器藏于身”。所以他没有走王勃的老路,是有原因的。
张九龄自幼天资聪慧,才智过人,他五六岁便能吟诗作对。七岁那年跟父母去宝林寺游玩,巧遇韶州太守,太守十分喜欢这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就想考考他,于是出了一对:“一位童子,攀龙攀凤攀丹桂”。张九龄看着大殿里的佛像,随口说道:“三尊大佛,坐狮坐象坐莲花”。太守和随从皆惊叹说,这孩子将来不得了啊。
9岁的时候张九龄便知属文,13岁时他上书广州刺史王方庆,王方庆看过他的文章后说:此子必能致远。即这孩子将来前途怕是不可限量。
公元703年,张説贬官路过韶关,恰好读过了张九龄的文章,大为惊叹,预言说,此子将后出词人之冠。张説也是张九龄人生的大贵人,正是在他的提携下,张九龄才得以平步青云,成为一代名相。
张九龄牛的第三个体现是,他为人风度飘逸,正直无私,其一生言行都叫人挑不出毛病,公、德、孝、忠皆无亏。唐玄宗对此最有发言权,他一度把张九龄当做了一个标杆。张九龄去世后,每当朝廷推荐官员,他总是问:这人的风度跟张九龄比怎样?
张九龄做事多从公心,即使面对他的贵人与尊长也是如此。玄宗泰山封禅时张説负责随行安排,张九龄提醒张説应该选拔品行高正的人随行,但是张説不听,专挑自己的亲信,即便张九龄据理力争也无济于事,后来果然招致了怨言。
唐玄宗曾经十分宠幸武惠妃,一度想废了太子李瑛,立武惠妃的儿子李瑁为太子,遭到了张九龄为首的大臣们的极力反对。武惠妃听说后派人去拉拢张九龄,并许以长久的宰相位,结果张九龄半点面子都没给,高声喝斥,把人给骂走了。
多说一句,后来唐玄宗把儿子李瑁的一个妃子,即他的儿媳妇杨玉环给抢了,这就是好多人口中歌颂的美好爱情。
范阳节度使张守珪因为抵御契丹有功,唐玄宗打算升他为宰相,问张九龄意见,张九龄表示反对,他说宰相是来帮助君王治理天下的,一切要以能力和德行为先,不能拿它来当奖励的工具。玄宗无奈只好作罢。
正是因为张九龄的公正无私,唐玄宗对他非常信任,当张九龄想念母亲,想回家尽孝时,玄宗直接给拒了,他把张九龄留在了京城,而把张九龄的两个兄弟张九章和张九皋就近安排在岭南,任职岭南经略使,广州刺史等职位,让他们来尽孝。张九龄母亲去世,他守孝期未满,朝廷就发诏夺衰,催促他尽快回京任职。
花无百日好,人无百日红,玄宗后期懒政,天天跟杨玉环混在一起为后世积攒爱情题材,崇信李林甫,而李林甫又善于打击异己。公元737年,张九龄被罢黜出京,从此就远离庙堂,至死再也没回来过。
张九龄为相的那几年是大唐辉煌的顶点,从他离京,李林甫主相位开始,大唐就开始走了下坡路。多年以后,安史之乱爆发,远在四川避乱的唐玄宗又想起了张九龄,后悔不已。因为当初安禄山还是副将的时候,张九龄就断定这人有反相,将来必然祸乱天下,可是,盛世之下没人会当真,都没把张九龄的话当回事。安禄山犯事,张九龄极力主张杀掉,唐玄宗认为张九龄小题大做,把安禄山给放了,如今自己挖的坑自己跳。
公元740年,张九龄病逝,朝廷赠封他荆州大都督,谥号文献,这基本是作为臣子的最高谥号之一了。安史之乱后,唐玄宗派人去曲江祭奠张九龄,并追赠其为司徒。
张九龄是盛唐早期的文坛领袖,提携过很多后辈文人,比如提拔王维,招孟浩然、裴迪进幕府,也曾帮助过王昌龄和钱起。咱就以张九龄被罢黜出京后王维写给他的一首诗来结束本文吧。
喜欢请关注!!!
寄荆州张丞相--王维
所思竟何在,怅望深荆门。
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
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
目尽南飞雁,何由寄一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