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吉瑞芝(吉瑞芝简介)

吉瑞芝(吉瑞芝简介)

吉瑞芝(吉瑞芝简介)“我的父亲有一米九六,他高高大大,可我三岁开始就再也找不到我高高大大的父亲了。”吉瑞芝(吉瑞芝简介)在一次公开采访中,吉鸿昌的女儿吉瑞芝含着泪这样说道。当这样一句话从一个年已耄耋的老人口中说出时,没人可以不为之动容。吉瑞芝回忆父亲影像截图吉鸿昌牺牲这年,即1934年,吉瑞芝还不满3岁。在多

“我的父亲有一米九六,他高高大大,可我三岁开始就再也找不到我高高大大的父亲了。”

吉瑞芝(吉瑞芝简介)

吉瑞芝(吉瑞芝简介)

在一次公开采访中,吉鸿昌的女儿吉瑞芝含着泪这样说道。当这样一句话从一个年已耄耋的老人口中说出时,没人可以不为之动容。

吉瑞芝回忆父亲影像截图

吉鸿昌牺牲这年,即1934年,吉瑞芝还不满3岁。

在多数人的认知里,不到3岁的孩子不会有记忆,可吉瑞芝却在这个年岁拥有了些许记忆。而这些被记忆下来的瞬间,都与她的父亲有关。

往后余生里,这些记忆片段,曾无数次被吉瑞芝重复记起,每次向人说起这些时,她脸上的神色都满是怀念:

“父亲在世时常给我买苏打饼干,带我荡秋千;高高大大的父亲喜欢把我扛在肩上玩摸墙的游戏,有时还会趴在地上,做我的‘战马’,蹭着地板一圈圈地转。”

没人知道吉瑞芝这些记忆究竟是她脑子里的留存画面,还是后期她母亲胡红霞反复提及的结果。总之,这些温馨的记忆,成了幼年丧父的她,一辈子最珍视的片段。

吉瑞芝关于父亲的另一个记忆片段,是父亲牺牲前,带她逛天津劝业场。她后来根据父亲牺牲的时间推断,当时应该是1934年7月,即父亲遇害前4个月。那是父亲在她记忆里,留下的最后一个实实在在的影像:

吉瑞芝的那张照片后来一直被父亲装在衣服口袋里,他经常拿出来细细地看。

吉瑞芝对父亲的最后一次记忆里,没有他的影像,也没有他的声音。那次记忆,是在父亲被捕后。很多年后,吉瑞芝推断,父亲在给她们母女挂电话时,已经知道:自己即将因坚持抗日、坚持共产主义而被杀害。

那次挂电话时,吉瑞芝一直守在妈妈身边,她知道电话那头是她最想念的爸爸。父亲告诉母亲,他想和“悌悌(吉瑞芝小名)”说话后,母亲将话筒递给了她。拿起电话,吉瑞芝便冲着话筒奶声奶气地喊:“爸爸,你怎么还不回来啊,你快回来呀!”

吉瑞芝说完后,电话里头传来的是一阵沉默,她有些着急,她不确定电话里是不是爸爸,于是,她继续冲着电话大声嚷道:“你是爸爸吗?你回来呀,我很想你!”

吉瑞芝的声音越大,电话那头越是沉默。后来,她才知道,那时父亲已经在电话那头哽咽得说不出话了。

挂完这次电话后不久,吉鸿昌就死在了国民党的屠刀之下。当年,他年仅39岁。家人为他收尸时,在他的衣服口袋里,找到了那张被他珍藏的吉瑞芝“三岁留影”。

吉瑞芝的父亲就这样永远离开了他,可她却分明感觉到:父亲一直在她身边。

父亲死前曾给母亲留下遗书,遗书里写着:

“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人终有一死,我死您也不必过分悲伤,因还有儿女得您照应。家中余产不可分给别人,留作教养子女等用……”

幼年时,当母亲把父亲的遗言读给她听时,她很受震动,可她并不明白何为“为时代而牺牲”。明白父亲之死的意义,明白他的牺牲的伟大,乃是在她成年后。

成年以前,为了不被迫害。母亲在父亲牺牲后将住所抵押了8万元,为父亲收尸。之后,他们一家搬离了天津租界。

吉瑞芝的人生就这样发生了惊天逆转,可叹,那时的她竟全然不知发生了什么。她只疑惑:“别人搬家,都是越搬越大,咱家搬家,怎么越搬越小”、“都说父亲死了,死是什么,他怎么还不回来?”

天津吉鸿昌故居

幼年时,吉瑞芝发现母亲经常疯疯癫癫,可她照顾他们兄妹俩时,又丝毫不出差错。后来,她才知道:母亲是因为不堪特务频繁骚扰,故意“装疯”。

特务来家里搜查时,吉瑞芝和哥哥吉兰泰都会被母亲藏进柜子里。柜子里真黑真小,她和哥哥躲进柜子后连大气也不敢出,母亲说了“被找到就麻烦了”。

吉瑞芝当时并不知道,母亲胡红霞将他们藏起来后,便披头散发地吸引特务离开了,他们兄妹在柜子里躲着时,她光着脚在街上一边疯跑,一边喊:“冲冲冲,杀死日本鬼子,冲冲冲!我丈夫是英雄!冲冲冲……”

父亲死后,母亲在用这种方式保护他们的安全。日久后,国民党特务终于确信:胡红霞丧夫后,受刺激太大已经失心疯了,她的孩子也被她弄丢了。

吉瑞芝和哥哥吉兰泰就此获得了安全,但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都不敢告诉别人自己姓“吉”,且是“吉鸿昌”的“吉”。

吉瑞芝的童年、少年一直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母亲努力撑起了这个家,她没有辜负父亲临终的嘱托。

除了教书外,胡红霞还做小工挣钱。可她这样努力地工作,家里的经济也依旧捉襟见肘。吉瑞芝最怕冬天,因为到冬天时,母亲的腱鞘炎就会发作。吉瑞芝经常想:“如果自己能挣钱就好了,冬天就能生火了,妈妈手上的腱鞘炎就不会发作了”。

每次看到母亲在冬日里忍着手上的剧痛坚持做手工挣钱,吉瑞芝心里就一阵绞痛。她曾尝试着叫母亲不要做了,可母亲却摸着她头说:“织一张大床单,能挣5块钱,5块钱啊!”

每每这时候,吉瑞芝就会想:“要是父亲还在就好了,父亲在,母亲肯定不用为了我们这样受罪。”

苦难从来是最好的学校,在苦难里浸润大的吉瑞芝和哥哥一直发奋读书,她和哥哥的学习都很优异。

慢慢长大的吉瑞芝越长越像父亲,她和父亲一样是大圆脸,高鼻梁,薄嘴唇,因为长得太像父亲,母亲有时会看着她出神。母亲总忍不住和她讲起父亲,也因此,她一直觉得:父亲一直陪伴在他们身边。

通过母亲的讲述,吉瑞芝和哥哥对父亲生前的所有都有了了解,父亲在他们心中的形象也越发高大起来。吉瑞芝甚至能背诵父亲被害时,写下的诗句:

也因为崇拜父亲,吉瑞芝曾临摹过父亲的书法,她甚至会想象父亲在写诗词时的神态和心境。可惜,因为没有父亲亲自教授,她总觉得自己的书法离父亲有很大差距。

吉鸿昌书法

有一段,吉瑞芝经常拿着自己临摹父亲的书法问母亲:“怎样,有几分像了吧!”母亲看了后,却直摇头:“形是有几分像了,你父亲书法里的神韵,全没有。”

吉瑞芝听了却并不气馁,只更加努力地练习了。让她高兴的是,母亲虽不认同她的书法,却对她的写作能力很欣赏。她曾在听她念了自己创作的小文后夸赞说:“你的诗文有你父亲的感觉,你要多用功。”

有了母亲的鼓励后,吉瑞芝的创作热情也越来越高了。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得到这个大好消息后,母亲胡红霞几乎高兴得跳了起来。从母亲的神情里,吉瑞芝看到了希望,她知道:他们的好日子要来了。这一年,吉瑞芝18岁,吉兰泰20岁。

1950年,天津市召开万人控诉大会。吉瑞芝在会上做出了“为我的父亲吉鸿昌报仇”的控诉发言。1951年,犯下累累罪行,亲手策划谋杀吉鸿昌将军的凶手吕一民正法。

吉鸿昌(右二)与同僚

凶手被处决后,吉瑞芝和母亲、哥哥回到故里,为父亲吉鸿昌扫墓。“一切都好起来了”,吉瑞芝在父亲墓前对父亲道。

的确,一切都好起来了。作为烈士家属的吉瑞芝一家得到了党和政府的特别关照。中学毕业后,组织上决定让吉瑞芝前往苏联留学。

“去苏联留学”是个绝好的机会,可在这样的机会面前,吉瑞芝却犹豫了。原来,她舍不得离开身体已累垮的母亲。

“去还是不去”成了18岁的她遇到的最大难题,去,她将有更好的前途,可那也意味着“母亲将没人照顾”;不去,意味着辜负国家的培养。

做选择的那几天,只要躺下,吉瑞芝脑子里就会浮现出母亲含辛茹苦养育他们的画面。她从来不敢想象,若没有母亲,他们的日子将会怎样。

吉瑞芝最终选择了不去苏联,她选择留在国内的大学读书,那样她将可以继续照顾生病的母亲。她觉得:自己的选择,一定会得到父亲的支持。

1964年,吉鸿昌将军牺牲30周年之际,河南省委、省政府举行了隆重的迁葬仪式,将吉鸿昌烈士的墓由较为偏僻的扶沟县,迁到了郑州烈士陵园。

吉鸿昌墓

吉瑞芝和母亲参加了烈士陵园的安葬仪式,仪式上,长相酷似父亲的她,一直和母亲依偎着,她感觉到:父亲就在他们身边。正是在父亲的安葬仪式上,她暗暗发誓:一定要给母亲一个好的晚年。

胡红霞的晚年很美满,在女儿、儿子的照顾下,她过得很好,原本被认为“活不久”的她,直到1970年才辞世。离世前,她的《吉鸿昌就义前后》已被出版,但她倾注心力写的《吉鸿昌传》,并没有完成。

为了完成母亲的遗愿,吉瑞芝一边在天津第一机械工业局工作,一边和丈夫一起接替母亲写作《吉鸿昌传》。

1991年12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她写作的39万字的《华夏忠魂——吉鸿昌传记》,拿到书后,吉瑞芝戴着眼镜边翻书页边感叹:“我多年的心愿终于实现,甚感欣慰”。

吉瑞芝的作品出版后得到了各界认同,她也因此得到了一个“作家”的头衔。

也是因着写作父亲传记的契机,吉瑞芝真正完全地了解了父亲的一生。她深刻地感受到:父亲吉鸿昌是属于国家、属于中华民族的。父亲的大义,在深深打动她的同时,也让她萌生了要为父亲“再做点什么”的冲动。

完成《吉鸿昌传》后,吉瑞芝又接下了父亲的另一个担子:发展他在家乡创办的“鸿昌学校”。这所学校,是父亲就义前在遗嘱中提及到的,它被创办的初衷“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父亲就义前曾在遗嘱里特别交代:“所办学校,非先父兄私产也。”

这句话,吉瑞芝记在了心里,她明白:父亲这话的意思,是告诉家人和后人,这所学校属于国家。

为了让鸿昌学校越办越好,吉瑞芝跑前跑后地忙活。为了给学校建一个食堂,让孩子们吃饭有遮风避雨的地方,她就无数趟地“跑省里”、“跑北京”。她说:“我不能像父亲那样,为学校捐很多钱,但我可以捐上我的一颗心。”

在她的那颗“心”的作用下,最终,学校食堂落成了,操场也被铺上了红砖。看着崭新的鸿昌学校,吉瑞芝欣慰地笑了。

吉瑞芝与孩子们在一起

忙完这些之后,吉瑞芝又开始为父亲的纪念馆忙活。相比做了教师、并一直低调的哥哥,她是活跃的,她将继承父亲遗志和宣扬父亲的英雄事迹,当做了自己的使命。

在她的奔走下,昔日她和父母、哥哥住过的天津红楼被挂上了“吉鸿昌故居”的牌子。

晚年的吉瑞芝一直住在离“吉鸿昌故居”不远的居民区里,她和丈夫郑慈云所生的四个子女,名字里都有一个“吉”字。吉瑞芝和丈夫告诉孩子们:“吉鸿昌的后人,要永远想着国家和人民。”

在吉瑞芝和丈夫的用心培养下,他们的孩子悉数成才了。其中,女儿郑吉安和外祖父吉鸿昌一样,成为了一名优秀的中国军人。

吉瑞芝的外孙女、吉鸿昌的曾外孙女史静如是吉家的第四代,因为从小在红色家庭长大,她打小便积极乐观且一心想奉献自己。大学毕业后,成绩优异的她,曾循着太姥爷当年征战的足迹前往西部,并在此参与了支教活动。

为了鼓励更多的年轻人投入支教,她还于2013年6月出版了《在西部支教的日子里》一书。

史静如与孩子们

吉瑞芝乐于见到后人抛下个人利益,为社会、为国家做的任何微小贡献,在她看来:这些微小,都是星星之火,代表着“吉鸿昌精神”的长存……

上一篇: 2023年高考历史大纲(2023年高考历史大纲解读)
下一篇: 海上油田(海上油田工作工资多少)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