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黄梅戏简介(龙凤奇缘黄梅戏简介)

黄梅戏简介(龙凤奇缘黄梅戏简介)

黄梅戏简介(龙凤奇缘黄梅戏简介)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府怀宁县境内黄梅山的民间小调,故名黄梅调,因怀宁县与安庆府府县同治,故又称怀腔、府调、皖剧。黄梅戏自安庆形成,一直在安庆发展壮大,师承有序,传承不断,名家辈出。1959年黄梅县人桂遇秋第一次带领22名学员到安庆学习黄梅戏开始,至今60余年从无间断。黄

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府怀宁县境内黄梅山的民间小调,故名黄梅调,因怀宁县与安庆府府县同治,故又称怀腔、府调、皖剧。黄梅戏自安庆形成,一直在安庆发展壮大,师承有序,传承不断,名家辈出。1959年黄梅县人桂遇秋第一次带领22名学员到安庆学习黄梅戏开始,至今60余年从无间断。

黄梅戏简介(龙凤奇缘黄梅戏简介)

黄梅戏简介(龙凤奇缘黄梅戏简介)

桂遇秋曾经是反对黄梅县发展安徽黄梅戏的,他说黄梅县发展黄梅戏不过是给安徽人建剧团,更会把黄梅采茶戏这一剧种灭绝掉(黄梅戏资深工作者郑立松先生回艺与桂遇秋在黄梅戏研讨会上桂遇秋所言)。1956年安庆宿松县和平剧团到黄梅县演出,首次将黄梅戏带到湖北,演出反响很大,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当年黄梅县改采茶剧团为黄梅戏剧团改唱黄梅戏。1958年黄梅县恢复黄梅县采茶剧团,放弃演唱黄梅戏。1950年到1959年之间,正是安徽黄梅戏发展的黄金时期,安徽根本没有精力帮助黄梅县发展黄梅戏,这估计是他们放弃黄梅戏的原因之一。1959年初黄梅县又改采茶戏剧团为黄梅戏剧团,废弃采茶戏剧团所有印章,改唱黄梅戏。1959年黄梅县之所以下定决心改唱黄梅戏,正是看到了安徽凭借《女驸马》、《天仙配》等剧目将黄梅戏从安庆地方小戏发展成安徽省乃至全国的大剧种所带来的影响,难以抗拒的冲击力。黄梅县如此朝三暮四改来改去,也证明了他们担心发展了安徽黄梅戏而灭了黄梅采茶戏的矛盾心里。后来也正如桂遇秋所言,1959年黄梅县采茶剧团正式改成黄梅县黄梅戏剧团,改唱黄梅戏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从安徽请了严凤英、王少舫等众多安徽黄梅戏名家到黄梅县进行研讨交流(实际就是给黄梅县学员教学)。1989年成立黄冈黄梅戏剧团请张辉、杨俊等一批安徽黄梅戏名家去撑台,张辉更是现在的院长。2004年湖北(武汉)黄梅戏剧院成立时,全部12名成员都来自安徽,现在院长是安徽黄梅戏名家杨俊。

桂遇秋的著作言黄梅采茶戏是黄梅县唯一剧种,实则黄梅县并无记载有采茶戏的史料,至于为什么把黄梅县的采子、下河调、哦呵腔等冠以采茶戏之名,主要是因为黄梅戏的介绍里有“黄梅戏,原名采茶戏”这样的字样,为了移花接木之便。二桂一个用文笔弄虚,一个用权柄坐实,这一波巧妙的操作,他们取得了决定性的成功,最终以黄梅县“黄梅”二字定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熟不知此“黄梅”非彼“黄梅”,中国“黄梅”之名几十处,唯安庆府怀宁县黄梅山之“黄梅”乃黄梅戏之“黄梅”。

民国成书的《皖优普》记载黄梅调乃安徽独有,他省无此戏也。

为什么不叫安庆戏,因黄梅二字非楚鄂独有,非楚鄂专利,安庆想叫她黄梅戏,那便叫她黄梅戏。

上一篇: 端午节有哪些习俗(端午节的习俗)
下一篇: 王虎臣(王虎臣书法简介)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