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去盐城盐都区南龙港,拜谒了明翰林院大学士朱升墓。
朱升简介(朱升源)
南龙港距古镇沙沟约十公里,朱升墓位于南龙港东首文曲沟青松翠柏丛中,高5.5米,底径10.5米,占地面积约100多平方米。
朱升(1299-1370年),字允升,安徽休宁(今休宁县陈霞乡回溪村)人.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文学家,明代开国谋臣,官至翰林学士。
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给朱元璋夺取政权提出了战略方针,被称为九字定江山。
当时朱元璋占领南京,他面对的首要问题是怎样站住脚,怎样活下去。这时候的朱元璋面对的敌人非常多,有陈有谅、张士诚,还有元朝政府这些力量。每一个对朱元璋来说都是庞然大物。在朱元璋心里,别说是问鼎天下,能不能活下去,能活多长时间都是问题。就在这时候,老先生朱升解决了他的心理障碍,让他对未来充满信心。朱升提出的战略总结起来九个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如果在这之前,朱元璋还对自己能不能问鼎天下,心里没有底。
朱升老先生画像
听了朱老先生的九字战略以后,朱元璋彻底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朱元璋从此用心经营江南行省政权,他向元朝抛出橄榄枝,先解决了陈友谅、张士诚,再集中精力收拾元朝。朱元璋先低调做人,用心经营,大力发展自己的实力,坐看敌人互相消耗,等待时机成熟,再利刃出鞘,收拾残局。
朱先生的九个字,后来被称为九字定江山。可以看出来这个战略意义非常重大。所以说朱元璋从南京到平定天下这个过程里,朱升扮演的是战略家的角色。难怪朱元璋夸朱升“国事谋略无双士,翰林文章第一家”。这赞词简直就是登峰造极,无与伦比。
我们敬爱伟大领袖毛主席对明史很有研究,对朱升也很推崇,尤其是他的九字国策,毛主席曾多次提起。
一九六九年,中苏在珍宝岛发生了冲突,剑拔弩张,形势非常危急。八月二十七日,周总理来找毛主席,汇报了当前的中苏形势,他深感到事态越来越不好控制,但毛主席却镇定自若。毛主席对周总理说:不就是打核大战吗?原子弹很厉害,但鄙人不怕。
毛主席停了一会儿,又问周总理说,恩来,你读过明史没有?我看朱升是个很有贡献的人,他为明太祖成就帝业立下了头功。他有九字国策定江山,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我也有九个字,能不能对付核大战呀?这九个字是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毛主席说完这些话,又幽默地补充了一句,对周总理说,你看看有没有剽窃之嫌呢?周总理听后哈哈大笑,同时也在心里吃了一颗定心丸。
我拍的朱升墓现状
按照毛主席“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最高指示,全国很快进入了备战状态。中央决定成立人民防空领导小组,各省、市、自治区也纷纷成立各级人防领导小组,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了挖防空洞和防空壕的活动。
我记得当时的全国备战形势非常紧张,似乎战争一触即发。古镇沙沟的大街小巷的墙上用石灰水、红土水刷上了“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备战备荒为人民”“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大幅标语。城市内挖防空洞,集镇上挖战壕,连我家附近的小学后身也挖了一条一人深的壕沟。
后来苏联方面迫于国际上的各种压力,也得知我国全面备战,做了充足的战前准备,因此苏联也就打了退堂鼓。
洪武二年(1369年),七十一岁的朱升以年迈和"祭扫祖茔"为由告老还乡,辞官隐居。朱元璋感念他的功绩,意欲重封,但朱升执意不肯,一心要退隐。
值得探讨的是朱升退隐时并未回老家休宁,也没有去原隐居地安徽歙县石门,而且携带着夫人涉江沂淮地方,抵东转至西溪胥宇,最后在南龙港建了房屋定居了下来,直至次年病逝。
朱升是个有智有谋的政治家,他长期在朱元璋身旁朝夕相处,对朱元璋的秉性有了透彻的了解。他选择归隐或许是个最明智的选择,最终他得了个善终。
如今南龙港朱姓多为朱升后人。作为一个明代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大文豪的后裔,他们应当感到骄傲和自豪。因为你们的先祖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新中国开国领袖毛主席都给予高度评价的伟大人物。
我拍的朱升墓碑
令人惋惜的是有关方并没有宣传好朱升,更没有打好名人朱升这张旅游牌。作者拜谒朱升墓时,看到现场一片凌乱,杂草丛生,树枝把几乎朱升墓碑都遮挡了。大墓和碑基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坏,疑似没有专人管理打扫。令作者惊叹的是墓地里竟然还长有农作物,有农民在现场收割菜籽。诚然,更谈不上建有附属设施和朱升纪念馆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