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县政协文史委
五关是指哪五关(五官是指哪五官)
《明史·地理志》载,石泉县境内设有五个“关”:“北有松岭关,西有石板关,东有奠边关,东北有大方关,西北有上雄关。”清代《石泉县志》和《龙安府志》载:“前明据险设关者五:北为松岭关,西为石板关,东为奠边关,东北大方关,西北上雄关,互为犄角。史言之详矣。”县志和府志不仅照抄了《明史》的记载,还进一步发挥,认为这五个“关”是据险而设,而且“互为犄角”,是相互照应来护卫县城的。虽然上述记载在说法上有瑕疵,但明代石泉县境内的确有这几个雄关存在。
松岭关:即曲山关,在北川老县城北面,当地人把“关”所在的山梁称为旧关岭。唐代《元和郡县志》载:“(茂州)东至绵州取松岭关路三百七十里。”这说明松岭关之名一千多年以前即已有之。说松岭关“上至石泉五十里”,其位置就在今旧关岭。旧《安县志》也有记载,说安县县城(今安昌)距松岭关六十里,也视松岭关与曲山关为同一地点。但在明代以前,松岭关仅仅是一地名而已,并无修建城堡的记载;明代修建城堡后取名叫曲山关,而不叫松岭关。《明史》上说石泉县“北有松岭关”,一是错用了这个雄关以前的名字,二是把方位搞错了,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东有曲山关”。
曲山关修建于明天顺四年(1460)。这年,“羌番攻劫石泉县治,烽火及于安绵”。为确保石泉安宁,茂州卫指挥曹敏奏请朝廷修筑城垣关隘,继而由镇守参将周贵、都指挥李文,会同副使刘清一起赶到石泉商议规划,并着手实施。其结果,一是将石泉县城已有的宋代土城墙改砌为石头墙,二是在交通要道上新建了烂柴湾堡、鱼滩子堡、曲山关和擂鼓坪堡几个城堡,派遣茂州卫军100名、成都后卫军300名常年驻守。
曲山关本是北川境内保存最完好的城堡,北川解放后城楼尚在,大约1960年前后被拆毁,2008年大地震前仅存部分墙体,5·12大地震中彻底垮塌。
奠边关:今同名,在今开坪乡永安村。清代《石泉县志》载:奠边关,“旧名奠酒关,后改今名。上至永平堡四里”。这里所说的“上至永平堡四里”,指的是奠边关与永平堡下城的距离。永平堡共有上、中、下三座城堡,奠边关在永平堡中城上方约二里的山口,与永平堡上城相邻。明代,沿河道路尚未修通,这里是白草河上游地区通往石泉的必经之地。奠边关是在石泉县城以北,《明史》说“东为奠边关”,也是把位置弄错了。奠边关修建于明嘉靖十一年(1532)。这年,都御史宋沦(四川巡抚)率官军溯白草河平定白草羌。事毕,在今开坪乡境内的大鱼口修筑了平番堡,在今麂子坪修建了赤土堡,留兵守之。奠边关,可能也是当时宋沧所建。
墩上乡石板关村的石板关遗址
大方关:有两处,一在今平武县境内,明代筑有城堡,今仍同名;一在北川白坭乡鲜艳村。今鲜艳村有个山梁称为大翻岭,当地人把“方”说成“翻”,大翻就是大方。清代《石泉县志》在记述白草番活动时称:(明嘉靖二十五年)“劫石泉、羊角、大方等处”。“羊角”,在今南华,“大方”显然指相邻的大翻岭。大翻岭东面山口俗称城子梁,上有一城堡遗址,应当就是明代的大方关了。大方关大约修建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嘉靖二十五年(1546),松潘总兵何卿与四川巡抚张时彻等受嘉靖皇帝之命大举征伐白草羌。事毕,对白草河、青片河、都坝河、苏宝河流域的防御系统进行了调整和加强,新建了万安堡、大方关、伏羌堡等城堡,用于堵塞白草河流域羌人东进龙州的道路。
上雄关:俗称上关子,在今禹里场镇西北面、县农场上方。何人何时所建已不可考。这是明代防止白草河流域的羌人滋扰县城的最后一道关隘。清代还被用作护卫县城,民国《北川县志》说,那里“炮台犹存”。
曲山关以南、大方关以东,包括今曲山镇、擂鼓镇部分地区,以及陈家坝、桂溪、贯岭、都坝等乡镇,历来属龙州管辖,明代是龙州李姓土司的领地;1565年,明王朝平定龙州土司的叛乱后,将其划归新设的龙安府(原龙州)平武县管辖;1725年,因擂鼓坪、邓家渡、陈家坝一带“过于吊野”,平武县不便管理,遂划归石泉县,置为“让乡”;1956年,又将平武县所辖的桂溪、贯岭、都坝划归北川县。
石板关以西,明代属茂州陇木土司管辖,今属茂县。石板关以北的青片河中游,明代属坝底唐土司领地,再往北的青片河上游,则是无法管束的“生番”区域。直至1951年青片、白什、马槽的部分地区由茂县划归北川,青片河中上游地区才全部由北川管辖。
奠边关以北,明代属驻地设在今开坪乡安林村的艾林土司管辖;1703年撤销艾林土司以后,其领地划归石泉县,由羌寨自行管理22年,于1725年划归石泉县直接管理。开坪、坝底以西北的小坝、桃龙、片口三乡,以及马槽、白什、青片、禹里的部分村寨,被明代官军征服后,仍由当地头人自行管理,直至辛亥革命前夕(1911),才改设为乡,由石泉县衙直接管理。
也就是说,明代石泉县直接管理的仅仅是曲山关、石板关、奠边关、大方关以内的狭小区域,明代初年被登记进县衙户口册子的“编民”仅110户,大约两三千人。从明代后期龙州改土归流,到1935年白什、马槽、青片的部分羌寨废止土司制度,“五关”以外的地区逐渐成为石泉(北川)县的直接管辖区,历时数百年。这个过程,与北川羌族由我行我素的“生番”转变为服从管理的“熟番”的历程大体一致。
来源:方志绵阳(据北川县政协文史委)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