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敦煌的飞天造型非常吸睛,先是有新晋小花哈尼克孜在一档网络综艺节目中,以《一梦敦煌》热舞红遍网络,哈尼克孜参考敦煌飞天的舞蹈造型,被很多人称赞为颜值巅峰;随后,也就是上一周,在第十七届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礼上,颜值同样非常能打的女星佟丽娅,也以一袭敦煌飞天造型出场,在歌舞节目《出航》中艳惊四座。
飞天,这个在我国云冈、麦积山、敦煌等地都大量出没的古代美人,就这样再度附加到现代的表演方式上,让大家为其美丽而赞叹不已,尤其是敦煌飞天,几乎成为飞天艺术震烁古今的代表。本期大锤说史,咱们就来为列位读者听友解密,敦煌飞天美在哪里,为什么飞天之美,可以屹立千年而不倒。
所谓“飞天”,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我国的南北朝时期,属于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经过中原本土话的一种艺术形象。
敦煌在哪(敦煌在哪个省哪个市旅游景点)
在中原文化中,“飞天”二字确实有翱翔天际之意,但是同时这个“天”字也借用了佛教的一些相关概念——在佛教概念中,“天”既可以指代天国、天宫,还可以作为神明的称呼,因此使用“飞天”作为天宫中的供养以及奏乐舞蹈、凌空飞舞撒花的天人的名字,属于一语双关。
大锤在前文提到,飞天是美人而不是美女,因为古代的飞天可不一定是女性。
从飞天的最初形象来考察,它来源于古印度神话中的乾达婆和紧那罗,是古代佛家从婆罗门教那里吸收来的护法神。其中乾达婆是主管诸天作乐的演奏家,而紧那罗作为乾达婆的老婆,非常能歌善舞。请注意,作为飞天在历史上的两个基本原型,乾达婆是男的,紧那罗是女的。
这种特殊的来源,也体现在了飞天于我国历史上的早期造型变化上:在十六国及南北朝初期,飞天的造型其实多数都是男性;到了南北朝后期才开始出现非男非女、以及男身女相等女性造型。飞天在我国的发展,也侧面证明了飞天从男女夫妻原型发展而来。
这里大锤还得顺带说一下,作为飞天的原型乾达婆和紧那罗,他俩在我国的名气,其实并非主要来源于飞天,而是因为他俩身为著名的天龙八部的成员,在各种文学作品中出没,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金庸的武侠小说巨著《天龙八部》。
从飞天的发展历史来看,飞天虽然起源于古印度佛教,但是在中原发展中融入了大量的本土特色,因此成为一种极具魅力的中国“特产”神仙。从早期十六国时代单纯的模仿,到南北朝后期的崭新转型,再到唐朝的定型和鼎盛,飞天用了大约三百年时间,才最终完成了本土话、女性化的华丽转变,同时也更加强调音乐性和舞蹈性。
到了美女状态的飞天,虽然保留着半裸、露背、赤足等外来文化特征,但是其面容已经完全中原本土化,而手中更多了古印度飞天很少见的乐器,舞蹈更是充满了中土的文化艺术风格。
在这个转变中,敦煌因为地处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的前沿地带,因此其飞天的造型特别多,水平也非常高,据说莫高窟的近500洞窟中,有270多座洞窟内绘有飞天,总数多达4500多身。由此敦煌飞天成为美丽的代名词。
当然,之所以能成为美丽的化身,屹立千年,敦煌飞天所依赖的并非是数量多,而是其本身拥有几个美丽的要诀:
第一个,敦煌飞天特别是唐代飞天,吸收了唐代宫廷仕女画的一些内容,那时候的人们,甚至一度把飞天造型演进到唐代时髦女性化身的程度,他们通过对飞天发式、服装、首饰的时髦话装饰,反映了唐代的某些生活习俗。
同时,更重要的,通过对飞天的升腾、伸展、俯仰等动作刻画,着力突出女性的曲线美,拿现在的说法,飞天之美,首先从直观上来说,就是人家的“S造型”凹得特别秀,特别美。
而这还只是形体之美,唐代敦煌飞天的另外一个特色,就是灵动活泼,特别生动。当时的人们通过各种手段对飞天进行装饰,将飞天的动作和神态生动化,甚至还具备相当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这方面的代表作,就是敦煌洞窟中号称飞天美中之美的敦煌莫高窟320窟南壁“黑飞天”。这是四身轻盈飞动的飞天,之所以称为“黑飞天”,是因为其绘画颜料随着岁月侵蚀而发生了氧化蜕变,导致这组飞天的面部和身体裸露部分颜色黢[qū]黑。
但是黑色肌肤丝毫遮挡不住飞天们的美丽,她们前后顾盼,互相追逐,撒花嬉戏,通过形体动作,体态充分伸展,表现灵动,充满动感,这也是公认的莫高窟最生动的飞天。
敦煌的飞天,正是通过静态与动态之美,实现了画作的生命力与表现力,更重要的是,她们的美能够与整体画作的内容互相呼应,最终成为美好、吉祥的象征,众多飞天身体力行的开朗、健康、上升的表现力,构成了飞天经久不衰的美学影响力。
即使到了今天,我们在第十七届华表奖颁奖礼上,依稀还能够从佟丽娅的表演中,看到飞天们当年经典的“反弹琵琶”的蛛丝马迹,那是敦煌莫高窟112窟的杰作,这就是飞天之美的力量所在——即便是一片欢乐祥和的美好群像中,我们依旧能够一眼辨识出,那些精灵的美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