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大龙是我很喜欢的一位演员,从小看着他的影视剧长大。富大龙的“演艺事业”很早,在他7、8岁时,已经参演电影。在电影《战争子午线》里扮演“老兵”,当时只有14岁。一个甘肃省天水市的青年,出生于普通的工人家庭,武、戏、琴、书学习数年,学习也出类拔萃,一路火花带闪电考入北京电影学院,要么不接剧本,要么必受好评,金鸡、华表等捧回,可是,从没有见过这老兄的广告。据说,连续几年无戏可拍,还送过外卖。老兄虽穷,但穷得令我敬佩。用孟夫子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秦朝赢驷简介(赢驷太傅)
在历史剧《大秦帝国之纵横》里,富大龙扮演了秦惠文王赢驷一角儿。在剧中,富大龙既深谋远虑又机敏睿智,既有爱憎分明的豪侠风骨又有混不吝的痞气。让我对史籍里着墨不多的这位秦王有了兴趣。
秦惠文王赢驷(BC356—BC311年)嬴姓,赵氏,名驷,生于栎阳(yue四声,秦国旧都,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内,商鞅变法时迁都咸阳)。父亲是秦孝公嬴渠梁。可以说,秦惠王嬴驷的历史功绩上称其父的商鞅变法、国富民强的成果,下启秦昭襄王的开拓疆土、扫荡六合,为秦始皇嬴政统一中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秦惠文王赢驷这位君主上位后的第一件事,竟是处决使秦国国力强盛的最大功臣商鞅。
BC338年,秦孝公嬴渠梁去世,太子驷即位,他即位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处死商鞅。伙同公子虔等旧贵族将商鞅处以车裂之刑。因此,后世人认为赢驷是个小心眼儿。因为,早年太子赢驷犯法,商鞅秉公执法予以处罚,老父亲秦孝公出面,商鞅于是对太子的两位老师施以墨刑。
其实,不然。
第一,商鞅被处死,是立国思想的必然。嬴驷登基时,法家的法治体系已基本在秦国建立,按照商鞅“霸术”理论,在秦国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君主只能有一个,而此时的商鞅,在秦孝公病重期间独揽军政大权,已经是秦国最有权力、在百姓中最有威信的人。臣子的权势超过君主,已然严重违背了秦国以法立国的思想。当新君嬴驷考虑以什么由头拿下商鞅,正好,公子虔等联合旧贵族指责商鞅谋反。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一纸诏令,把商鞅下狱。
第二,缓和新旧势力矛盾,只能杀掉商鞅。当时秦国政治矛盾突出,商鞅变法虽然使秦国强大,但是严重损害了旧贵族利益。而秦惠文王刚刚登基,没有与旧贵族集团抗衡的能力,遂只好拿商鞅下手以缓和双方矛盾。况且商鞅作茧自缚,竟拘捕并潜回封地商於率部曲反抗,在战死后尸体被送到咸阳处以车裂。杀商鞅,既平息旧贵族的怒火,又巩固自己的政权,何乐而不为?族灭商鞅后,秦惠王以“宗室多怨,不废其法”,使新法得以保留。
第三,培养心腹、消灭旧势力的需要。嬴驷以守孝名义蛰伏三年不理朝政。这三年里,首先,国人慢慢淡忘了对商鞅被杀的义愤,使民怨下降到最低点,散掉的民心逐渐聚拢在秦惠文王身上;其次,商鞅死后,旧贵族势力迅速抬头,以甘龙为首的顽固派把持朝政,此时的赢驷还不足以与其较量抗衡,只能暂避锋芒,躲在朝堂里暗暗观察,什么人能用、什么人可用,挑选、培养心腹,打造自己的政治班底。凭借三年的积蓄力量,嬴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处理守旧势力,平息民怨,夺回政权,肃清朝堂,上下一心,为秦国之崛起奠定政治基础。
BC330年,秦惠文王派大良造公孙衍击败魏军,成功收复河西之地,一年后再次攻魏,连战连捷,此时的魏武卒早已不复当年雄风,在秦锐士的铁蹄之下,魏军溃不成军,闻风丧胆。魏惠王被迫割让上郡十五县。此后,秦国不仅把魏国黄河以西的土地全部吞并,而且还在黄河东岸建立稳固的东进基地。终于在BC324年,秦惠文王效仿山东六国,自称为王,改元为更元元年,成为秦国第一位王,开启了大秦崛起之路。
秦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功劳最大的当属秦始皇嬴政,“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车同轨、书同文,始皇帝之功绩无人可比,无人可撼动。秦始皇除秦始皇外,大秦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君主,不是任用商鞅变法、开启强国之路的秦孝公,不是派军于长平之战全歼40万赵军、使东方六国无力抗秦的秦昭襄王,而是最为后世低估、奠定秦国王业的秦惠文王嬴驷。
秦惠文王嬴驷在黄河以东建立根据地,有了称王的资本,遂当仁不让成为秦国第一王。此事轰动整个战国诸侯。一个养马的奴隶,竟然也配称王?!于是,魏国联合赵、韩、楚、燕五国攻秦,秦惠文王派庶长樗里疾(因出,嬴驷异母弟)大破赵魏韩三国联军,斩首8万,一战惊天下。能够乘胜追击的秦国,因西方义渠作乱,不得不调整军事策略,此时朝堂上罕见地出现了政见不一的情况,以张仪为代表的一派认为,应先解决山东之患,但以司马错为代表的武将却认为,不论是东方的五国联军,亦或是西方的义渠大军都不足为惧,南征巴蜀、壮大自身才是当前正道。两种观念代表了老秦人的初心:东出函谷关是秦历代君主最强烈的执念,自非子养马有功被封至秦地后,老秦人百年开拓疆土,暴霜露、斩荆棘,实力不断壮大,唯一的念想便是有朝一日能够东出天下,称霸中原,让中原诸侯承认秦国。
秦惠文王:“先祖筚路蓝缕,得此一隅,未敢幸安,常有未雨绸缪之警,愿做明君,拓土以强国,强国则民自安。”
所以,张仪的计策很是让秦惠文王激动,张仪认为东出函谷关拿下韩国,可据守韩地,封锁洛邑,已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效果,但张仪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其中的风险:韩国地处咽喉,秦国若想攻取,势必遭到其余诸侯国的全力反扑,纵然秦国国力强大,但在当时抵挡不住六国围攻。而南征巴蜀则不同,在当时中原诸侯国眼中,巴蜀就是未开化之地,毫无用处。所以,南征巴蜀只会让中原各国认为秦国国君昏庸,毫无进取之心。此外,占领巴蜀,能够有效遏制楚国向西扩张,进可顺江而下攻打楚国都城郢,退可凭借天险固守天府之国。因此,在综合利弊后,秦惠文王果断下令,命司马错伐蜀。司马错领兵大败蜀兵于葭萌关,蜀国亡。秦国收获让天下人眼馋的天府之国,后任命李冰父子在蜀地治水,让巴蜀成为沃野千里的秦国粮仓,为日后东出天下奠定了稳固的粮草基础。这也是巴蜀地区第一次被纳入中原王朝。
秦灭巴蜀之后,完成了对楚国的侧翼包围,并拥有绝对实力,再向东压迫东方列国的同时,袭击草原义渠,获得大片战马牧场。至此,秦国兼并天下之势已不可逆转。就单论这一点,嬴驷的功绩便已然比肩任何一位秦国君主了。次后,秦国如同脱缰野马,一发不可收拾,在丹阳打败楚军,楚国自此一蹶不振;采用张仪连横之术,多次扑灭犀首(魏国官职,秦将公孙衍,已投魏)的并相六国、联合攻秦,在军事、政治上均取得前所未有之胜利,为秦王扫六合创造有利条件。更是在秦惠文王十一年(BC327年)时,秦国平定义渠叛乱,在义渠设县,自此拥有了大量优质牧场。然天不假年,本雄才伟略的秦惠文王突然暴毙,留下无可奈何的遗憾。
BC311年,秦惠文王去世。临终前,身体突发怪病,连续数寝难安,极度虚弱,稍一动怒会急火攻心,口吐鲜血。秦惠文王早年流配民间,曾遭遇刺杀,还杀最大功臣商鞅,精神上受过背叛,继位后为国事操劳,过度劳累,导致积劳成疾。嫡长子嬴荡,就是在洛邑举鼎而亡的秦武王继位。
斯人已逝,隐没在了滚滚的历史长河里,只留下感慨和怀念。
最后,用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杨慎所作《二十一弹词》说秦汉开场词结束。
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