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人在学习世界语吗?1887年7月26日,波兰籍犹太人眼科医生柴门霍夫,在岳父的资助下,以“希望者博士”的名义,自费出版了《世界语第一书》,正式公布了世界语方案,并对这本书放弃全部著作权。1905年法国布洛涅“第一届国际世界语大会”的召开。从这以后,世界语便逐步在全世界传播开来。
世界语共有28个字母,书写形式采用拉丁字母,词根大部分也来自拉丁语系,基本语法规则只有16条。学习并掌握世界语,一般只用3个月。世界语在20世纪初就传入了中国,有人曾把它音译为“爱斯不难读”语,后意译为“世界语”,一直沿用至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又掀起一波学习世界语的热潮,现在中国能够流利地掌握世界语的有多少?百余号人吧。只学习一门语言,就能在全世界通行无阻。这样的美事,为什么就没成功呢?
1859年12月15日,柴门霍夫出生于波兰一个犹太家庭,故乡是比亚里斯托克。这地方不大,位于波兰东部,临近白俄罗斯,本身就是一个多民族混居区。柴门霍夫的母语是俄语和犹太人的依地语,他还会波兰语、德语、法语、拉丁语、希腊语、英语、希伯来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立陶宛语,一共12种语言。
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什么语言)
语言不就是为了沟通用的嘛,大学毕业已开业行医的柴门霍夫想,那我发明一种全世界人都能使用的语言,这些矛盾不就消除了吗?于是柴门霍夫从最熟悉的拉丁语系截取了基本词汇和词根。
世界语共有28个字母,最大的优点是,简单而且有规律。语法规则只有16条;动词只有现在时、过去时和将来时三种。发音严格遵守“音符对应”的原则,每个字母都严格对应唯一的发音,会读就会写,会写就会读。柴门霍夫宣称,就算是没受过教育的欧洲人,一个星期也能掌握世界语。1917年4月14日,柴门霍夫病逝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波兰战区。
世界语还活着,只是不够强大
世界语出现后不久。英国《泰晤士报》就说,这个语言听上去像是“一个人带着斯拉夫口音的人,在说很不标准的意大利语”。一个为团结而生的语言,一出道就被英国人当做是歧视、隔绝别人的工具。再加上柴门霍夫的犹太人身份,所以世界语一直不怎么受待见。
一战结束后,共产主义运动开始。年轻的列宁在欧洲接触到世界语,他马上意识到这种语言的价值,既然共产主义的最高理念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那世界语自然是最好的团结工具啊!苏联的政治家和作家,包括斯大林、高尔基、托尔斯泰,都开始学习世界语。中国也一样,左翼作家像鲁迅、巴金都学习且致力于推广世界语。
不过世界语跟布尔什维克挂钩,并不符合世界语创始人柴门霍夫的初衷。在纳粹掌权后,德国宣传部部长戈培尔就直言不讳地给世界语下了结论:“世界语就是犹太人和共产党的语言。”柴门霍夫的三个子女,全部死在了纳粹手里,一心促进世界团结的理想主义者,连自己的子女都没能保佑。
二战后,美国是空前强大和繁荣。美国并不热衷于配合联合国的世界语推广计划。全世界都以学英语为时尚。通过英语,美国人能轻易输出自己的普世价值,那为什么还搭资源去推广世界语呢?
改革开放后,中国想融入世界,一度把世界语作为第二外语,并规定可作为大学毕业生、研究生报考或干部考核的第二外语科目。但在现实的逼迫下,世界语还是退出了中国人的视野,英语从容地走进课堂,成了各学龄阶段的语数外必修课,也成为许多行业评职称的必考科目。不过世界语没有消亡,推广世界语的组织依然遍布全世界,说世界语的人口还有几百万,只是世界语的前途不容乐观。
世界语无法通行世界,哪里出了问题?
语言只有听说读写的功能吗?显然不够全面。语言承载着人类的文化基因,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世界语虽然易学,但缺少强大的国家庇护,自然只能原地打转,出不了专业圈。
联合国迄今为止确立过6种世界通用语,分别是英语、汉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与西班牙语。世界上的语言不计其数,选这6种语言为全球通用语,当然是别有深意。蛋哥再举个例子你就懂了。
新加坡刚独立时,中华总商会的代表建议,把华语(马来西亚等不叫汉语)选为新加坡的国语。当时新加坡绝大部分人都是华人,说的是华语。李光耀是拒绝的,态度是坚决地“你得先把我打倒!”
在书中李光耀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很幸运的是,过去统治新加坡的是英国,它留下了英语。假如统治我们的是法国,那么我们就必须抛弃法语转头再学英语。”怎么理解潜台词呢?
作为弹丸小国,新加坡被众多信仰伊斯兰国家包围,动不动就有国灭的可能。所以李光耀在立国之时就向欧美看齐,以便寻求安全保护,并借助欧美国家的商贸体系,融入世界经济。
新加坡放弃华语,很遗憾,好像背后捅了一刀?其实大可不必,世界本就是这么现实的。泰国、越南、朝鲜、日本……哪个以前不是汉语(汉字)的场子,谁让自己不争气,老大没个老大的样子。
语言,和文化是捆绑的。别看我们和俄罗斯背靠背,近些年在重大事件上往往互挺。但在基层,俄罗斯人对中国其实知之甚少,可能还不如德国熟;别看我们和日本一衣带水,网民间互相看不对眼,但日本人读书写字却离不开汉字(日语里使用了很多汉字),彼此间文化隔阂并不是很大。
汉语真的生涩难懂吗?主要还是没习惯。汉字不会写、汉语发音不标准都没关系,提笔忘字可借助输入法、翻译软件等工具,依然能完成听说读写的要求。语言的传播需要的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国家没了,语言、文化的基础也跟着消亡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说的人多了、用的人多了,语言就成世界语种了。
在国际交往中,每种语言的使用者都想让自己的语言成为世界通用语言。你别看英语现在号称是世界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可要是美国、英国等拉丁语系国家实力衰弱了,美语、英语自然就衰弱,不吃香了。空间站用中文,论文用汉字,产品用中国制造,慢慢都会习惯的。这叫什么,“无法改变世界,只有改变自己!”
商业也是一种世界“语言”,衣食住行无所不包。让别人一下子接受你的语言、你的文化很困难,但换成商品可能就没这么大的抵触情绪,毕竟交换本着自愿的原则。把中国制造当成生活中的一部分,再去接受汉语或者中国文化,就容易得多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