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欢喜传媒(01003.HK)发布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中期业绩,该集团期间内收入1457.3万港币,同比减少90.4%,股东应占亏损9357.9万港币,同比收窄3.73%。
其公告称,收益减少主要是由于国内影院营业率受到疫情影响,集团推迟投资的重磅电影院线上映;净亏损减少主要由于“欢喜首映”在线视频平台的内容成本相关摊销开支及推广费用减少以及电影发行活动减少。根据其公布的数据,电影电视剧版权摊销成本2021年为1.21亿港币,2022年上半年为4787万港币;平台推广费用2021年4247万港币,2022年上半年无。
苏亮医生的个人简介(苏亮亮)
营收重度依赖院线的欢喜传媒,流媒体尚未成为其可依赖的收入源,反倒因为减少推广费用而收窄亏损。其比照目标Disney+最近一个季度亏损了11亿美元,但订阅用户同比增长31%至1.52亿,所以迪士尼坚信Disney+将在2024财年底前实现盈利。那么,欢喜传媒何如?
欢喜传媒突然“拐弯”的流媒体路线
可以说,2020年及以前,欢喜传媒的流媒体之路重点是手机端和PC端,大屏仅作为试水,除了百视通,其2018到2020年的合作伙伴选都是互联网企业,欢喜首映合作的终端也基本都是PC和手机端。2020年8月,欢喜传媒获得B站注资,那时候公布的双方合作终端还是PC和手机端。
不过,2020年其实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突发的疫情极大影响了电影的院线发行。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徐峥的《囧妈》最终改为线上发行。也许恰恰是这样的改变让院线将发行视线投向了流媒体以及家里这张大屏,比如华纳兄弟便曾宣布2021年所有新片将在影院和HBOMax同步上映,而体现在欢喜传媒身上,则是其流媒体步伐在年底时明显加快,并且,大屏进展引人瞩目。
2020年底到2021年初,是欢喜传媒的OTT大屏进击时刻,一口气官宣了华为、小米、芒果TV、酷开(创维)、聚好看(海信)、雷鸟(TCL)、极米科技等一系列大屏合作,那时笔者曾经分析过欢喜传媒的流媒体以及大屏之战。《剖析|流媒体大屏之战:欢喜传媒能否复制Disney+的成功?》而那之后,2021年里欢喜传媒与华为视频合作升级,之后又达成了与乐视电视以及咪咕的合作,其中大屏都是必备项。
其实,也不仅仅是欢喜传媒,大屏院线正成为各方瞩目的新平台,比如,中国移动的咪咕与欢喜传媒合作5GFUN映厅,提供线上独家发行、线上线下互补发行、多平台联合发行三种模式;爱优腾等流媒体平台的“院线”布局直接外延到OTT大屏;IPTV运营商推出自己的“数字院线”;甚至华视网聚独家发行的《正义联盟》干脆在爱优腾芒等流媒体平台、IPTV/OTT/DVB等渠道在内的18家媒体以单点付费的形式统一上线。
中国的院线可能是受疫情影响最大的领域之一,3年时间,用户习惯变了,发行方的视野也变了,“大屏院线”正式成为电影发行甚至首发的一个重要选项,尤其是对于许多小成本制作而言,“大屏院线”甚至是优选项。
“欢喜首映”的大屏落地
根据欢喜传媒2021年报,“欢喜首映”平台付费用户累积超过1100万,APP下载次数超过3800万。在大屏上,截至目前,可以说欢喜传媒的大屏合作伙伴基本涵盖了主流的OTT平台。关于其与OTT平台的合作模式,可以参考与华为视频以及乐视超级电视的合作内容表述。
2021年2月8日,欢喜传媒发布公告称与华为视频的战略合作升级,在华为电视及华为手机设立“欢喜首映”专区,双方共享相关用户付费收益。2021年3月,欢喜传媒公布进驻“乐视超级电视”终端。主要合作內容包括:1.在“乐视超级电视”终端內,以专区等形式上线和推荐“欢喜首映”重磅內容及精选影片;2.“欢喜首映”会员权益加入“乐视超级电视”的“超级家庭会员”体系产品中;3.双方将共享从合作产生的所有收入。
简单总结:1)“欢喜首映”专区;2)共享收益;3)会员权益体系
与咪咕的合作则涵盖大小屏乃至联合投资影片:2021年9月28日,以“5G观影未来同屏”为主题的中国移动5GFUN映厅发布暨首发影片上线仪式在北京举行,欢喜传媒与咪咕文化宣布将在多方面展开合作包括多部联合投资的影片。欢喜传媒发布公告称,“欢喜首映”会在中国移动的咪咕大屏侧“点播数字院线”及小屏端“咪咕视频APP”设立“欢喜首映厅”专区。“依托中国移动‘魔百和’的1.6亿用户规模及5G科技赋能,以打造规模巨大的数字院线,进一步打通‘欢喜首映’的流量。”
据发布会信息,5GFUN映厅是对现有电影行业模式的有益补充——根据电影业合作伙伴的不同需求,将提供线上独家发行、线上线下互补发行、多平台联合发行三种模式。首先在观影体验上,基于中国移动双千兆(5G+千兆宽带)网络优势,确保用户随时随地都能享受稳定、清晰、5G+4K+8K+VR/AR的沉浸式观影体验。其次在选购方式上,在中国移动用户可在5GFUN映厅通过单片购买、积分兑换、品牌权益兑换、会员优惠购等多种方式选购电影。
而移动咪咕也是欢喜传媒最新达成的一个合作伙伴,之后没再公布新的合作,根据欢喜传媒此次公告,2022年上半年在线视频平台推广费用为零。
对于欢喜传媒的合作落地情况,流媒体网做了一些具体体验进行验证,验证内容为2022年8月28日“欢喜首映”APP首屏推荐的7部影片,验证方式——片名搜索,仅计算有完整影片的。具体验证结果见下表:
具体总结起来就是:
1)欢喜传媒与各平台的合作模式应该是统一的,除了出品方或者购买独播权的企业将相关内容划入自己的会员体系,大部分都是单片付费模式,且价格统一,单价6元、9.9元、12元不等,平台会员可以半价购买;
2)因为OTT政策原因,独立的“欢喜首映”专区基本没有实现,不过APP可以下载安装;
3)部分多终端合作,流媒体网验证时并非全部支持,比如芒果TV的大屏APP上未查到相关内容,手机端则正常;
4)B站作为欢喜传媒第二大股东,手机、PC、TV端全端支持;而就验证的7部影片而言,小米最全。
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大裂缝
首先,理想确实很丰满。在2021年财报中,欢喜传媒表示:与咪咕文化签署合作协议,通力打造全球最大规模数字院线。“欢喜首映”小程序上线快手、抖音、微信及百度等平台。“欢喜首映”配合此前与哔哩哔哩、芒果TV、猫眼娱乐及中国移动等顶级互联网平台合作,以及结盟小米视频、海信电视、创维电视、TCL电视、乐视超级电视及极米投影仪等大屏端渠道,广泛覆盖国内在线观影用户,力争把“欢喜首映”打造成为首屈一指的在线视频平台。(此段内容为节摘)
然而,现实总是很骨感。
根据欢喜传媒2021年报,“欢喜首映”平台付费用户累积超过1100万,那边厢会员数破亿的爱奇艺腾讯视频也仍然在艰难突围的路上。而据其年报,2021年欢喜传媒持续经营业务收益1.58亿港元,同比减少75%,年度亏损2.36亿港元。此前的2017至2020年期间,除在2019年实现盈利,其余的年份均是净亏损,累计净亏损6.7亿元。
2019年,欢喜传媒的营业收入从2018年的1.75亿元大幅提升至8.14亿元,主要原因是当年公司参与出品的两部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和《疯狂的外星人》票房成绩非常不错。
这意味着,欢喜传媒收入激增目前主要还是依赖院线票房,在线平台只是补充,大屏更是,那么,其天平便天然倾斜线下院线。何况还有更现实的问题,比如华纳兄弟、迪士尼等都在院线和流媒体同步首发过程中遭遇巨大压力。实际上,欢喜传媒的股东徐峥,将《囧妈》院线转网络时同样遭遇了这样的压力。左右手的互搏,对自身以及对外合作都是很大消耗。
对欢喜传媒来讲,还有比左右手互搏更严峻的问题:内容量。欢喜传媒确实组了个大导演联盟,甚至绑定了他们未来数年的作品。但是,首先电影周期长,绑定一个导演的三年乃至六年,每人也仅能出几部作品,整体体量很小。而且,近年的事实越来越证明,头部导演不等于头部爆款电影,何况大导演+高票房/大流量演员首先要求的是大投资、大制作,其投资回报率并不太适合疫情下的现实。再加上,很多偶然因素都会影响电影上映。所以,一手大牌不代表能赢。就欢喜传媒而言,我们2021年初整理了其绑定的导演及作品表格,整整一年甚至再加上2022年过去的半年,表格的变化可谓相当细微。仅陈可辛的《李娜传》更名《夺冠》上映,此外2021年新增签约了黄渤,不过其计划2022年7月上映的《学爸》截至8月底尚未上映。
根据流媒体网统计,“欢喜首映”TV端的APP中内容大致分为六类,其中唯美爱情20部,爆笑喜剧24部,温暖治愈15部,犯罪惊悚17不,编辑精选15部,获奖佳片17,在没有去重的情况下,加在一起仅100部+,也难怪其要引入一些海外内容充实内容库。也因此,其年会员188元的价格相比爱优腾芒们性价比也是差了一些。
当然,乐观的想,之前上映作品少意味着2023年欢喜传媒不愁内容了。根据公告,其待映影片,除了苏亮编剧及执导、黄渤主演的电影《学爸》;还有宁浩执导、刘德华主演的电影《红毯先生》(前称《全民明星》);陈可辛执导胡歌、VincentCassel及郝蕾等主演的《独自?上场》;张艺谋执导易烊千玺、沈腾、岳云鹏、张译及雷佳音主演的《满江红》;顾长卫执导,葛优、王俊凯主演的《刺猬》;陈大明执导,张涵予主演的《无所畏惧》;王小帅监制的《上山》;陈佩斯执导,陈佩斯及陈大愚主演的《戏台》;李阳执导,张若昀及锺楚曦主演的《从21世纪安全撤离》;以及张国立执导及编剧、周冬雨主演的《朝云暮雨》等。不管导演还是主演,卡司强大。
这些内容有没有一些能在5GFUN映厅或者其它欢喜传媒合作的大屏院线首发或者至少跟院线同步发行?如果不是影院大面积开不了门,恐怕难。欢喜传媒绑定大导阵容的同时,反向也被高投资高回报的预期绑定了。比如灯塔专业版显示,截至8月31日晚8点,今年暑期档票房冠军《独行月球》(28.95亿,税后片方分账10.46亿)以及黑马影片《人生大事》(17.11亿,税后片方分账6.2亿)。这个收入如果在流媒体或者大屏首映要怎样达到?以刚刚大幅上调了分账比例的爱奇艺为例,其根据最新分账规则对2021-2022年上线的云影院首映影片的分账金额进行了测算:达到千万以上分账金额的有10部,其中5部超过两千万。千万和亿之间,还有深深的鸿沟。几亿乃至10亿+分账,是目前流媒体及大屏院线再长的长尾也难以完成的任务。而恐怕,欢喜传媒大导们的片子,都是怀着这样的票房预期的。——流媒体及大屏的“院线首映”与实体院线的首映,很长时间内片源都会有差距,头部影片肯定优先线下首发。欢喜传媒绑定的“头部”导演及作品,是线下的种子选手,这才是其流媒体、OTT战略中“首映”真正落地最大的悖论。
当然,如果不苛求首发、首映,跟欢喜传媒合作可谓好处多多,对平台而言,既有独家片源供给,又是单片付费、双方共享收益的模式,不需要大量的内容购置成本,可谓最受欢迎的小伙伴了。而欢喜传媒也可以在传统院线之外,慢慢打造在线的长尾效应。双方各取所取,皆大欢喜。当然,现在的电视院线不能把眼光仅仅盯着头部内容,而更应该依托电视院线的规模,去营造、培育头部,构建品牌影响力,也不要仅仅盯着影视,还可以是其他更多的内容形式,譬如演艺、综艺等。多点开花,力求突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