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外三关(外三关的准确位置及功效)

外三关(外三关的准确位置及功效)

外三关(外三关的准确位置及功效)如果你来山西,有幸来到这里,你可以站在他们站立的地方,回到烽火连天的历史现场,然后毫发无伤地回到现在,恍然间,烽火已灭,长城酣睡,在浩然边塞雄风的夕阳里,还会隐约听见远去的达达马蹄声……。“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雁门关位于山西境内忻州市代县以北的一座关隘,因其地势险要,被称为“天下第一关”。雁门关以“险”著称,其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雁门关这个古战场,是长城关隘中战事最多的地

如果你来山西,有幸来到这里,你可以站在他们站立的地方,回到烽火连天的历史现场,然后毫发无伤地回到现在,恍然间,烽火已灭,长城酣睡,在浩然边塞雄风的夕阳里,还会隐约听见远去的达达马蹄声……。

“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雁门关位于山西境内忻州市代县以北的一座关隘,因其地势险要,被称为“天下第一关”。

雁门关以“险”著称,其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雁门关这个古战场,是长城关隘中战事最多的地方。据统计,雁门关外,在两千多年间,两年一小仗,十年一大仗,曾经发生过一千多次战争。

外三关(外三关的准确位置及功效)

外三关(外三关的准确位置及功效)

这里是中原民族与少数民族的交界处,是汉民族北部边境的戍边处,无数凄凉悲壮的战争发生在这里。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进行军事改革,击败林胡、楼烦等胡族,首先建立雁门郡,晚期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就是驻守雁门郡,以对抗匈奴骑兵的入侵和骚扰。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下令大将蒙恬进攻匈奴,蒙恬就是从雁门关北出攻打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将中原的民族的边境线向北推到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同时蒙恬率三十万军民修建的万里长城,而雁门关就是长城边上的一座关隘。

汉朝建立后,雁门关附近地区,一直是匈奴与汉民族发生战争的地方,李广、卫青、霍去病都曾在此与匈奴作战,在与匈奴打打和和的过程中,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就是从雁门关出关与匈奴和亲的。

北宋初期,雁门关一直是宋辽争夺最激烈的地区,随着燕云十六州脱离中原民族的统治后,雁门关就成了汉胡双方争夺的焦点。到北宋后期及南宋时期,雁门关彻底沦为胡人的地盘,失去了抵御外族屏障的作用。至元明清时代,雁门关一度失去军事及战略价值。

在雁门关天险门城楼上,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这块“中华第一关”的巨匾。这是中国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于2001年考察雁门关时为雁门关题写的匾额。他说:“人们都说山海关是天下第一关,是因为山海关是长城东起的第一道关隘。

可山海关是平地建关,而雁门关则是在素有‘九塞之首’美誉的勾注塞上设关,建关历史更加悠久,地理位置更加险要,是中国北方最重要、最雄伟的长城雄关,是名副其实的中华第一关。”

宁武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宁武关曾与偏头关、雁门关联结成内长城一线,是横亘晋北五百里的一道巨大屏障。因其地处三关中路,素有“北屏大同,南扼太原,西应偏关,东援雁门”之说。值得一提的是,宁武关建在恢河河谷中,是中国明长城段唯一的水关。

山西的两条大河桑干河和汾河都源于这里,然后分流南北,东西两面又有滹沱河、黄河的支流流出。

战国时,赵武灵王曾在此设置楼烦关,用来防御匈奴。到了秦汉时期,宁武成了楼烦县地,如今县城南面的宁化村即为楼烦关南口,县城北面的阳方口即为楼烦关北口。

北魏时期,广宁、神武二郡先后治理此地。隋朝,这里先后属于崞县、静乐县。到了唐朝,这里又设置了宁武郡,取广宁、神武二郡尾字。

明成化三年,明宪宗命人在此建立宁武关,在此之后,宁武关的防御功能被发挥到淋漓尽致,有效地挡住了蒙古的入侵。

宁武关是三关中历代战争最为频繁的关口。当时,北方诸民族只要南下,必经三关。偏头关由于有黄河作为天险,只有到了冬季时,匈奴骑兵才可以踏冰而过。而雁门关以山为天险,骑兵难以突破。

水关宁武所靠的恢河是季节性河流,在恢河断流的季节,匈奴骑兵就沿河谷挥师南进,直抵关下。当时,恢河河谷可容“十骑并进”,所以大多数时候,宁武关成为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交战的主要战场。

偏头关位于偏关县,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外三关”,因其地势东仰西伏故名偏头关。偏头关东连丫角山,西濒黄河,是明长城上的重要关口。

现存关城为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所建,明宣德、天顺、弘治、嘉靖、隆庆年间均有修建。史称“九塞屏藩”。

明宣德四年(1429年),九镇长城之一的山西镇也叫太原镇在偏头关设立,管辖雁门、宁武、偏头三关。嘉端二十一年(1542年),三关总兵移驻宁武关,山西镇在偏头关设立时间长达110多年。

偏头关是黄河入晋第一县,也是山西长城里程最长的县(全国居第二,仅次于河北省张家口赤城县)。县境内的明代长城遗迹,还有黄河边堡界,又称“西河石边”,俗称“黄河边”。

偏头关内有历朝长城500多公里,50多个城堡,1000多个烽火台,堪称长城的迷宫。特别是长城黄河在此关握手,内外长城在丫角山交汇,给偏头关平添一层神秘的色彩。

杀虎口位于山西朔州市右玉县境内,是雁北外长城最重要的关隘之一,曾是兵家必争之地,“走西口”中的西口,即是杀虎口。一曲"走西口",出塞几人还,让人对杀虎口有种莫名的记忆。

在苍凉残缺的晋北古长城中,杀虎口是个不一般的存在。它是明代长城的关口,明朝曾多次从此口出兵征战,故而起名"杀胡口"。

清朝年间,康熙亲征北方,为了缓和民族矛盾,才把“胡”改为了“虎”。《明神宗实录》记载“大同杀胡口为云中第一要冲地。”

杀虎口两侧是绵延的高山,关隘就建在两山之间的平地上。这里曾是外长城的边关一线,闻名遐迩。作为重要税卡以及中原与蒙古、新疆、俄国贸易的必经之路,在其极盛时期,关税日进“斗金斗银”。

同时,杀虎口还是晋商的发源地和主通道,曾经盛极一时的“大盛魁”商号的发祥地就在这里。杀虎口,演绎了千年的金戈铁马、烽火狼烟、多元文化的历史;孕育着晋商诚实守信、艰苦创业的传奇故事。

大同古城墙为我国古代军事建筑史上颇具特色的杰作,堪称我国古代军事防御的巅峰之作。

据记载,由于大同在历史上曾经是中原汉民族与北方塞外游牧民族争夺天下的古战场,因此早在作为北魏拓跋氏的都城时就已开始修筑城墙。现存城墙是明代大将军徐达在汉、魏、唐、辽、金、元的旧土城基础上,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奉命增筑而成。

大同城墙四角雄峙着四座角楼,尤以西北角的“乾楼”最杰出,呈八角形。城墙四周伫立着54座望楼,54座望楼中,以“洪字楼”为望楼之最,是其他古城墙中少有的。

城墙四角建有角楼,四角墩外各建控军台一座。城设四门,东和阳门、南永泰门、西清远门、北武定门。四门之上分别建有城楼,其月楼、箭楼、望楼、角楼间隔而立。四门之外建有瓮城、月城、护城河。

城墙高大雄伟,坚固险峻,布防严密,各种防御设施齐备,自成一体,是我国古代军事建筑史上颇具特色的古代城墙。

雄关漫道、古韵悠悠,长城蜿蜒、烽燧连绵……让人叹为观止。行走在山西边塞古道,宛若打开一部厚重的历史典籍,领略一部荡人心魄的史诗壮歌,让人欲罢不能,山西的美就是这么雄壮而瑰丽。

上一篇: 王守立(王守立的原型是谁)
下一篇: 乌拉那拉氏(乌拉那拉氏青樱真实历史)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