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华战争,捞取不少战争的红利。虽然战争资源限制,使得日本功败垂成。但对于日本的国力推进还是有一定的推进作用,也是日本执着于对外扩张的源动力。日军侵华期间,为何执着于进行各种杀戮机制。
这里面也有其不可告人的深层次的目的,不仅仅是军事征服问题,更是想要通过屠杀震慑中国军民的抵抗意志。以武力、粗暴的战争破坏,打压中国的潜力以及破坏中国的国运。这样达到殖民中国的成本最小化,直到永久性占领中国。
只不过其极端手段,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反倒使自己陷入中国军民全面反抗的漩涡中,最终在持久消耗战中,国力耗尽而以失败收场。日军在战争前期侵占中原地区,拿下河南省会,进行烧杀抢掠,使得八朝古都成为废墟。
烧杀抢掠(烧杀抢掠的拼音)
民国时期的河南省会不是郑州,而是开封。其制造人为恐慌,进行高压统治的目的。就是控制交通铁路线,打通进击武汉的要道。而强力进行抹除行动,只是清理障碍。进行战争初期的武力优势保持,以及军队战斗力的发挥。但是极端的做法,会造成极端的毁灭。
中原战场对日军的恐怖屠杀压迫
自从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爆发,中华大地开始进行全民抵抗侵略的浪潮中,让日军感到中国力量的压力。为此不得不进行速战速决的策略,以华北为前进基地,攻占北方平原区。在以上海为基地,攻占南京国民政府首都。
南北汇聚掌控中国,只是三月灭亡中国计划的破产。以及南京沦陷后的国民政府没有屈服,使得日军意识到战争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为加大对蒋介石的打击力度,武汉成为最后的对峙基地。
要想拿下武汉,必先攻取徐州以及中原地区,才能汇集自己的力量,进行南北合击武汉的成功。徐州会战日军打破国军的反击,中原战场的兰封会战,因为日军的冒进,以及国军中央军将领的未战先逃,导致防线大开,使得日军轻易占领中原地。
国军再一次的大溃逃,中原难以守住。日军攻占开封城,没有歼灭国军主力。把自己的愤怒发泄到占领地的中国人身上,为此进行传统的屠杀模式。
守军是对日军野蛮行径的一种蔑称,而日军习惯于用屠杀威慑对手的抵抗意志,以达到一战定乾坤的目的。甲午战争中的旅顺大屠杀,北伐之中的济南大屠杀,九一八之后的东北万人坑。以及攻占南京的大屠杀,都是为满足自己的战争欲望,谋取自己的特殊利益。
兰封会战的日军部署
日军对于中国的研究比中国人自己都了解自己,尤其对于国运之说,更是尤为热衷。对于古都的占有欲,以及屠杀欲望有着自己特殊的理解。其目的就是镇压中国的国运,消灭政府军的正面抵抗压力。
兰封会战是日军扩大攻击面,想要快速结束中国战场的一种冒险之举。结果中国守军的自我出错,给予日军机会。加大日军的野心,也进一步加快进攻武汉的行动部署。战前国军的军事部署还是不错,理论上能够遏制日军的反击。
但执行到具体个人,却出现大问题。而日军战略部署有问题,但战术执行能力很强。尤其是战争初期日本的进攻犀利,经历明治维新的底子积累,爆发出自己超强的战斗力。只是战争的延续让日军意识到中国的潜力以及自己的无力。
目的不仅仅是占领而是消耗中国的国运
以自己的体量鲸吞中国的资源,显得底气不足。尤其是陌生环境的殖民,更是难度很大。为此想到战争消耗,来人为削减中国的抵抗意志,以及较少中国的人口资源。战争打的就是后勤,而后勤就是人口、资源、土地。这些综合在一起就是国力,底蕴后则能坚持很久。底子薄可能会被战争耗尽自己的能量,最终不可避免地败亡。
日军就是想要实现自己的永久性占领,消耗中国的战争潜力以及资源,镇压中国的国运,成为自己永久性的殖民地。而人口就是最大的问题,为此想要用极端手段进行人为消耗。初期反抗意志最强的外国人,首先被日军淘汰。
结语:开封屠杀问题只是事件的延续,日军削弱中国的手段很多。战俘成为自己的练兵工具以及免费劳工,为自己开发资源,支持自己的国力积累。反抗意志最强的人被扼杀,把一切不稳定因素用强制手段进行抹杀。
最后通过奴化教育,培养自己的傀儡势力,进行同化统治。曾经的朝鲜与台湾,还有半同化的东北就是鲜明的例子。这一切都是为其最终的目的,永久殖民中国所准备。而屠杀只是手段,但不是终极目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