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是中国古代对官僚贵族之子的称谓,敬称。但是,并非是个官僚或贵族的子弟都可以称作公子。
在先秦时期,只有诸侯的子弟才可以称其为公子。《仪礼·丧服》:"诸侯之子称公子。",其他人则没有资格被称作公子。不然,就会被视为对诸侯不敬而引起祸端。所以,我们经常提到的“战国四公子”:信陵君魏无忌、平原君赵胜、孟尝君田文、春申君黄歇,考核其身份来说,前两者是可以称为公子的,魏无忌有兵书《魏公子兵法》流传后世,而后两者并非诸侯之子,生前是无资格被称为公子的,所以“战国四公子”只是后人的叫法而已。
公子华结局(公子华谁演的)
我们耳熟能详的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和管仲鲍叔牙的典故,齐桓公即位前被称作公子小白,与他争位的是哥哥公子纠,两人都是齐僖公之子,齐襄公之弟,襄公在位时,政令无常,为避杀身之祸,分别逃到鲁国和莒国。
齐国内乱齐襄公死之后,两人争先回国继位,辅佐追随公子纠逃奔到鲁国的管仲曾经射伤公子小白,误以为公子小白已死,回国动作有所迟缓,公子小白在莒国的支持下率先回到齐国先一步即位,威逼鲁国处死公子纠,并在鲍叔牙劝说下放弃一箭之仇,任用管仲改革,选贤任能,加强武备,发展生产,“尊王攘夷”,助燕败北戎,援救邢、卫,阻止狄族进攻中原,国力强盛,最终成就了春秋霸业。
前几年热播的电视剧《芈月传》中的公子荡、公子壮、公子稷、公子芾、公子悝,都是这种叫法。在电视剧《大秦帝国》中,则出现过魏国的公子卬(ang,魏卬)、秦国的公子疾(樗里疾)、公子华。
其中的公子疾,本名嬴疾,擅长外交、军事,因战功显赫受封领地樗(chu)里,故又被称为樗里子、樗里疾,后又受封蜀地严道,被称为严君疾,是秦孝公庶子、秦惠文王异母弟,因足智多谋,又被称为“智囊”。秦人有谚:“力则任鄙,智则樗里。”。司马迁:“樗里子以骨肉重,固其理,而秦人称其智,故颇采焉。”“秦所以东攘雄诸侯,樗里、甘茂之策。”智囊一词最早出自《史记》:“樗里子滑稽多智,秦人号曰智囊。”,后人便用智囊来比喻机智的人。
历史记载,樗里子除了智慧过人,还会相地堪舆。周赧王十五年,樗里子卒于秦,葬在渭南章台之东。晚年时,樗里子自择墓地,说“后百岁,是当有天子之宫来夹我墓”。果然在他卒后百岁,刘邦建立汉朝。于渭南建宫殿,其中长乐宫在其墓之东,未央宫在其西,印证了樗里子的预言不假。于是后世的堪舆家皆奉樗里子为相地术正宗,尊之为“樗里先师”,有《青乌经》传世。
秦末的公子扶苏、公子胡亥、公子子婴,就是诸侯之子的落幕,属于最后一代公子。
所以综合以上,在此时期,称人为公子X,应只是一种区别身份的敬称,若此公子有了其他的身份地位或封号官职,则大多会改称其他的称呼,譬如公子疾,改称樗里子或严君疾。
秦之后,随着诸侯国的灭亡,大一统王朝的建立,公子已不再局于诸侯之子的限制。一些贵族或官僚子弟也偶被称为公子,表示尊敬。自宋朝后,公子称谓开始平民化,豪门士族的年轻男子,或某人稍有学识,皆可被称为公子,甚至平常的地主富商家的儿子也可以被称为公子,在此时,公子已逐渐失去贵族或地位的限制,称为一种普通的社会称呼。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