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农红军跟老百姓一向鱼水情深,这个时候怎么老百姓全跑了呢?原来,他们误认是土匪又来劫掠了。所以,陕甘支队进镇后的第一个要务,就是寻找老百姓,解除老百姓的疑虑。当地的老百姓知道来的是工农红军之后,欢呼雀跃,高喊着:“原来是自己人”。原来,红一方面军已经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红一方面军组成的陕甘支队和陕甘红军胜利会师。
红军会师
那么,陕甘宁地区有什么魔力,为何会获得红军的青睐,以致成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的呢?
长征时间起点和终点(长征时间起点和终点路线图)
红军当然不是神,他们不会一开始就想到陕甘宁。甚至可能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陕甘宁在哪里。但是,红军也不是莽夫,他们也对可能长征的路线进行试探。他们试探的方向有两个:北上和西进。
为什么不是东进呢?看中央红军的位置就知道了,再东进的话就要到台湾海峡了。南下呢?其实也不行,这是国民党重兵把守的广东地区,当时还很弱小的红军没少在广东地区吃过亏。长征途中经过广东,陈济棠就紧张得不得了,导致红军血战连连,所以南下广东是死路一条。
当然,直接北上也不是红军的主要考虑方向。因为直接北上将威胁到国民党的统治中心“江浙沪”地区,必然被国民党重兵围剿。
保卫苏区
国民党在红六军团走过的路上,设下多道封锁线,红军经过艰苦血战,一一突破。然而红军突破湘江的企图也已经非常明确。因而在湘江地区,蒋军,桂军,湘军,黔军和粤军集结了25个师30万的兵力,等待红军自投罗网。英勇的红军不顾艰难险阻,强渡湘江,突破敌人的第四道封锁线,但是红军也由出发时的8.6万人减少到了3万余人。
红军到贵州时,仍然没有摆脱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国民党中央军,黔军,桂军,滇军和川军虎视眈眈。因而红军不得不实行灵活的战略战术,围攻遵义,南下云南,忽南忽北,打破国民党的部署,等到红军强渡金沙江,摆脱国民党数十万大军之时,已经进入四川境内。在贵州建立根据地的打算只能作罢。
飞夺泸定桥
另一个方面,川西和贵州都不具备建立巩固根据地的条件。因为这里地广人稀,少数民族众多。不是建立根据地的理想之地。所以,中央红军在到达川西后,决定继续北上,寻找建立根据地的有利之地。
松潘草地
因此,红军在到达川西地区后,决定继续前进,在川陕甘地区建立根据地。也在这个时候,以开国伟人为首的党中央,在报纸上看到陕甘地区红军活动的消息,迅速决定北上与陕甘红军会师。
但是在西北地区,仍然活跃着共产党领导的苏区。这就是以刘志丹等为首的陕甘苏区。在1935年的后半年,陕甘苏区已经成为全国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
红军长征路线图
苏区军民打破国民党军第二次“围剿”后,将原来的陕甘边和陕北两苏区连成一片,苏区扩展到30个县境,面积3万多平方千米,人口70余万,20多个县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红军和游击队发展到1万余人。
后来,红二十五军也到达陕甘苏区,与陕甘红军胜利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等待着中央红军的前来。
这时的中国形势,可用“山雨欲来风满楼”来形容。日本侵略者已经通过九一八事变,侵占整个中国东北。后来又连续发动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把魔爪伸向整个中国的意图已经相当明显了。巨大的战争阴云笼罩着中华大地,抗日救亡运动,响彻整个中国。这个方面,也深刻地影响中国工农红军扎根陕甘宁的政策。
作为民族解放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不可能致民族危亡于不顾,北上抗日不仅仅是说说而已。虽然,在红军长征的过程中,陕甘宁并不是最初的选择,也不是唯一的选择。即使已经北上到四川地区,也有在川西建立根据地的想法,甚至还有一些人主张南下川康黔或者西进青海,占山为王。平心而论,如果只是贪图建立割据政权,这样的做法无疑更加保险,但是,中共中央迅速否决这种观点,坚决北上,抗日无疑是主因。
就在中央红军到达陕甘地区后不久,国民党军队调集五个师大约3万余人的兵力,围歼红一方面军于洛水以西地区。
1936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分别与红二、四方面军在会宁和将台堡会师。三大红军主力的胜利会师,是蒋介石绝对不愿意看到的。于是。蒋介石集中几十万大军,在100多架飞机的配合下,准备将红军压迫至黄河以东地区,予以消灭。于是,红军被迫进行长征过程中最后一战——山城堡战役。
山城堡战役纪念碑
长征的落脚点在陕甘宁,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中共中央英明的决定。此后,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国共两党摒弃前嫌,共同抵抗民族的敌人.......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写作不易,欢迎关注头条号:填哥嗑历史,填哥将为你带来更多,更精彩的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