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梁太祖朱温,大中六年(852年)生,宋州(今安徽砀山)人,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开国皇帝。中和二年(882年)因战功赐名全忠,即位后改名朱晃。在唐末群雄争霸战中他以河南为中心,极力扩大势力,逐渐成为唐末最大的割据势力。天复元年(901年)朱温率军进入关中,控制唐廷。天祐元年(904年)他将唐昭宗杀死,立昭宗儿子李柷为帝。天祐四年(907年)又以禅让的形式夺取李柷帝位,代唐称帝,建国号梁,改年号为开平,史称“后梁”。
朱温的十九位对手:
一、黄巢,元和十五年(820年)生,曹州(今山东菏泽)人,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广明元年(880年)进入长安,即位于含元殿,国号“大齐”,年号“金统”。中和三年(883年)被迫退出长安,东进蔡州(今河南汝南),后为李克用等部所破,主力瓦解。
魏博牙兵(魏博牙兵三次被屠)
二、安师儒,光启二年(886年)为义成节度使,因将权力下放至部将夏侯晏和杜标,导致士卒离心,后张骁起事,迫使安师儒处决夏侯、杜二人,使得军中稍息。但强邻朱瑄、朱温二人均想染指义成,终朱温先行一步,遣朱珍、李唐宾攻取滑州,任命胡真为义成留后。
三、秦宗权,许州(今河南许昌)人,初为许州牙将。广明元年(880年)驱逐蔡州刺史,占据蔡州,中和元年(881年)以功授蔡州奉国军节度使。中和三年(883年)为退出关中的黄巢军击败,投降后仍称蔡州节度使。中和四年(884年)黄巢兵败而死,秦宗权乃据蔡州称帝,四处派兵劫掠,其残暴程度甚于黄巢。光启三年(887年)在与朱温等四镇作战中连续失利,其势稍衰。龙纪元年(889年)为部将郭璠逮捕,送给朱温,同年送往长安,斩于独柳下。
四,朱瑄,咸通三年(862年)生,宋州(今安徽砀山)人,本为天平军将校。中和二年(882年)天平军节度使曹存实在抵御魏博节度使韩简入侵时战死,朱瑄遂继任天平军留后。在朱温与秦宗权作战期间,他与其弟朱瑾多次出兵援助,最终在光启三年(887年)助朱温取得决定性胜利,但二朱和朱温的联盟也在此时宣告破裂。随后二朱与感化军节度使时溥一同陷入对朱温的长期战斗中,后在乾宁四年(897年)郓州陷落时被宣武将葛从周所俘,斩杀于汴州。
五、朱瑾,咸通八年(867年)生,宋州(今安徽砀山)人,天平节度使朱瑄堂弟。本为天平军将校,光启二年(886年)在朱瑄支持下驱逐泰宁节度使齐克让,袭取泰宁镇,此后与朱瑄雄踞山东。光启三年(887年)朱瑄、朱瑾与朱温交恶,随后双方陷入长达十年的混战中,天平、泰宁两镇因连年兵灾,疆域日蹙,朱瑾后被迫弃镇投奔淮南杨行密。
六、时溥,徐州(今江苏徐州)人,本为武宁军牙将。中和元年(881年)武宁军在入关镇压黄巢起义军途中发生哗变,后返回徐州驱逐节度使支详,时溥事后被推举为留后。中和四年(884年)黄巢兵败而死,时溥功居第一,但朱温表示不服,双方渐有嫌隙。光启三年(887年)朱温奉诏率军前往淮南支援杨行密,在假道徐州中与武宁军发生冲突,此后六七年间徐州一带战争不息。景福二年(893年)徐州陷落,时溥与妻小自焚而亡。
七、李茂贞,大中九年(856年)生,原名宋文通,深州(今河北蠡县)人。初入镇州博野军,以军功迁神策军指挥使。光启二年(886年)以护唐僖宗之功拜武定节度使,赐名李茂贞。光启三年(887年)奉命击败斩杀凤翔节度使李昌符,随后晋升为凤翔、陇右节度使。大顺元年(890年)起他开始大肆扩张,并干涉朝政,致使唐昭宗十分不满。随后与朱温卷入唐廷内斗,致使元气大伤。
八、韩建,大中八年(855年)生,许州(今河南长葛)人。初为秦宗权军校,后为忠武八都之一,因与王建等投靠权宦田令孜,拜华州刺史,又升为镇国军节度使。任内与凤翔李茂贞、邠宁王行瑜互结党羽,屡次进犯唐廷。天复元年(901年)在朱温西征李茂贞途中被迫投降。
九、杨崇本,又名李继徽,李茂贞养子,关中实力派。光华年间(898年-901年)由李茂贞任命为静难军节度使。天复元年(901年)朱温西征期间投降,后复归于李茂贞。乾化四年(914年)为其子彦鲁所毒而死。
十、王师范,乾符元年(874年)生,青州(今山东潍坊)人,平卢淄青节度使王敬武之子。龙纪元年(889年)王敬武去世后淄青镇发生兵变,王师范先后平定牙将卢宏叛乱,擒杀棣州刺史张蟾,驱逐节度使崔安潜,顺利掌控淄青。天复元年(901年)他响应唐廷号召,与杨行密联合共同对抗朱温,但为朱温部将杨行厚所败,被迫投降。
十一、赵匡凝,蔡州(今河南汝南)人,山南东道节度使赵德諲之子。景福元年(892年)赵德諲去世后继位。天祐二年(905年)因向朱温使者表示忠于唐朝的决心,遂遭宣武军攻击,后投奔淮南依附于杨行密。
十二、赵匡明,蔡州(今河南汝南)人,山南东道节度使赵匡凝之弟。天复三年(903年)荆南节度使成汭败亡后,由其兄赵匡凝推荐为荆南留后。天祐二年(905年)山南东道陷落,杨行厚趁势进攻荆南,赵匡明举族奔蜀,依附于王建。
十一、罗绍威,乾符四年(877年)生,魏州(今河北大名)人,魏博节度使罗弘信之子。光化元年(898年)罗弘信病逝,魏博军共推罗绍威为留后。天祐二年(905年)在朱温援助下,诛杀魏博牙兵,根除牙兵之患,但自己也元气大伤,被迫依附于朱温。
十二、王镕,咸通十四年(873年)生,回鹘阿布思部,成德节度使王景崇之子。中和三年(883年)王景崇去世,王镕继任为成德节度使。任内先后归附于晋王李克用、梁王朱温。开平四年(910年)因受到后梁进攻,请求晋王李存勖领兵援助,再次归附晋国。后梁贞明七年(921年)死于叛军手中。
十三、王处直,咸通三年(862年)生,京兆(今陕西西安)人,义武军节度使王处存之弟。光化三年(900年)因不敌朱温部将张存敬,率部哗变,回师驱逐节度使王郜。开平四年(910年)归降晋王李存勖,保持半独立状态,为北方重要的割据势力。龙德元年(921年)其养子王都发动兵变,王处直被囚禁而死。
十四、刘仁恭,深州(今河北深州)人,卢龙镇将刘晟之子。乾宁二年(895年)由李克用推荐为卢龙军节度使。随后与李克用交恶,转而投靠朱温。在吞并义昌节度使卢彦威后,他兴起兼并河朔的野心。天祐四年(907年)其子刘守光发动兵变,生擒并囚禁刘仁恭。
十五、刘守光,深州(今河北深州)人,卢龙节度使刘仁恭之子,五代时期桀燕政权建立者。天祐四年(907年)趁朱温部将李思安攻打卢龙之际发动兵变,生擒并囚禁刘仁恭。开平二年(908年)擒杀其兄义昌节度使刘守文,兼有两镇。后梁乾化元年(911年)刘守光自称大燕皇帝,史称桀燕,改元应天。乾化三年(913年)桀燕被晋王李存勖所灭。乾化四年(914年)刘仁恭、刘守光父子被李存勖献于晋国太庙处决。
十六、李克用,大中十年(856年)生,沙陀族,本姓朱邪,被赐姓李氏。中和三年(883年)因长安收复战中功劳最大,被命为河东节度使。中和四年(884年)自河东南下大败齐军,终使黄巢自杀。光启元年(885年)奉命讨伐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同时指责盘踞关中的静难节度使朱玫、凤翔节度使李昌符结交朱温欲灭己,遂进军关中击败二人,僖宗逃往凤翔。乾宁二年(895年)李茂贞、王行瑜及韩建三帅进京挟持唐昭宗,李克用再度率军勤王,击败三帅,救出昭宗,因功被封为晋王。其后数年他与朱温持续争战,为朱争夺天下的最大对手。
十七、杨行密,大中六年(852年)生,原名行愍,庐州(今安徽长丰)人,五代十国时期吴国政权奠基人。为庐州牙将,中和三年(883年)拜庐州刺史,归淮南节度使高骈。景福元年(892年)先后击败毕师铎、秦彦、孙儒等人,受封淮南节度使。天复二年(902年)杨行密于江淮举起割据大旗,遏止朱温南进步伐,成功避免全国更大范围动乱。
十八、王建,大中元年(847年)生,许州(今河南舞阳)人,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开国皇帝。初为秦宗权军校,后因救护唐僖宗有功,成为神策军将领。文德元年(888年)王建投奔成都,为陈敬瑄所阻,于是开始攻打西川。历经三年苦战,王建夺下西川,此后他接连降服或击败武泰节度使王建肇、东川节度使顾彦晖、武定节度使拓跋思敬,占有两川、三峡,取得山南西道,天复三年(903年)被唐昭宗封为蜀王,成为当时最大的割据势力。
十九、李存勖,光启元年(885年)生,沙陀族,应州(今山西应县)人,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之子,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开国皇帝。天祐五年(908年)出任河东节度使,袭封晋王,其后南击后梁,北却契丹,东取河北,西并河中,使得晋国日益强盛。同光元年(923年)于魏州称帝,建立后唐,随后带兵灭亡后梁,定都于洛阳。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