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在我们耳熟能详的出师表中,汉灵帝刘宏被评价为亲小人、远贤臣致使大汉王朝倾颓的昏君,亲信宦官、卖官鬻爵就是他留下千古骂名的罪证。汉代卖官鬻爵研究一文更是指出,卖官鬻爵对于统治阶级而言,虽然带来了短期的经济利益,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但也导致了经济的虚假繁荣,使统治阶级的吏治更加腐败。而对于被统治阶级而言,虽然表面上给他们带来了些许好处,但最终还是将其推向深渊。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卖官鬻爵这种现象,他的具体危害有哪些,又是怎么给统治阶层带来好处的,其实早在秦始皇四年十月,嬴政就首开卖爵先河。当时蝗虫成灾,瘟疫横行,秦政府下令:平民百姓每交纳一千担粟,就可授予爵位一级。到了西汉初年,惠帝刘盈对爵位的实用性加以改良。一方面,规定大家可以通过买爵位来抵消刑罚。另一方面,也允许平民百姓在灾年出售爵位,换取粮食。拿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这爵位更像是一种奇怪的保险理财产品,在文帝刘恒、景帝刘启时期,买卖爵位的使用场景:基本还是荒年中贫农卖绝求生,可得一时果腹,灾乱中富豪买爵投资,驰援国家财政。
武帝继位后,为了彻底解决匈奴边患问题,刘彻便开启了卖官的先河,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只要是能用于军事行动的资源,无论是奴仆、钱财、牲口、粮食还是军需用品,上缴者均可换得皇宫内侍、候补官员、基层胥吏等职务。随着汉朝对匈奴的战事接连得胜,政府大规模卖官行为基本断绝,仅有成帝刘骜、新朝王莽贩卖官职爵位用于赈灾的三条纪录。
檀石槐怎么读(檀石槐为什么不灭汉)
此后几十年里,东汉朝廷一直没有公开卖官鬻爵。直到安帝刘祜继位后,三年之内外族入侵、水灾旱灾、冰雹地震接踵而至,连京师洛阳都出现了百姓相食的惨剧。在这样的背景下,刘祜公开贩售官职、爵位以赈灾荒。还把上林苑、广成苑的部分土地赠予贫民。又过了五十多年,桓帝刘志继位。在他登基称帝后的前十四年里,每一年都少不了边患和天灾,老天爷就像发疯了一样,不停的地震、地震、地震。到了延禧四年七月,刘志见财政实在是支撑不住了,就下令减少王侯公卿的奉禄,同时贩售关内侯、武大夫等爵位和虎贲、羽林、缇骑营士等职位。
从上述材料来看,这些皇帝卖官鬻爵,不是为了镇灾救民,就是为了解决边患,不论最终对朝政腐败造成了何种影响,其出发点都是可以理解的。等灵帝刘宏继位后,开始的情况几乎和桓帝一模一样,在位的前十一年时间里,边患灾疫年年都有,特别是北方的鲜卑首领檀石槐时不时来骚扰一下,搞得皇帝很是头疼。熹平六年,护乌桓校尉夏育夸下海口,说击破鲜卑易如反掌。年轻气盛的刘宏不顾朝臣反对,下诏兵分三路前去讨伐。出征之前,掌管国库的大司农根本拿不出军费,只好从地方征调军粮,结果到最后汉军被鲜卑打的一败涂地。于是到了光合元年,刘宏明面上公开贩售爵位,私下出卖三公九卿等职位,此次售卖官员级别之高前所未有。
到了后来,灵帝甚至不满足于只卖三公九卿这种地位高、权力小的官职。连刺史郡守县令这种拥有地方治权的职务都卖,就是得加钱。只是先前的卖官鬻爵,都是为了解决某项问题搞的临时性政策,这次灵帝私下卖官的时间却长达十年之久,直到他驾崩才得以停止。并且汉代的财政有两套系统,一个是负责管理国家财政的大司农,一个是为皇室管理私财和生活事务的少府。先前卖官鬻爵所得财务归属大司农,此次就入了少府内堂,归皇帝个人所有了。
根据《后汉书》、《三国志》等书的记载,刘宏卖官并非是我们想象中的“大小官位,价高者得”。一般有钱人只能买到关内侯爵位,或是虎贲、羽林这种低阶职位,像“三公九卿”这种高级职位,普通人本就难以染指,买官者要么极有名望,要么极有关系,“公办卖官”明码标价,童叟无欺,一手交钱,一手接任,且任职时间很短,似乎就只是个拿钱换名头的交易,无非就是收割了这些大族而已。而对“郡守县令”这种实际掌握地方治权的职务,皇帝并不干涉尚书台的任命,只是被举荐入仕者,或是升迁官职者,得到西园禁苑缴纳相关费用,似乎也不影响按察举制选拔官员的流程。
可事实真是这样的吗?如果说刘宏在光和元年卖官鬻爵的操作是因为大汉和鲜卑交战失利天子担心钱入国库就会被不法官员私吞。不如巧立明目钱入西园,根据情况按需使用,那中平二年南宫失火以后,汉灵帝可就显得良心尽丧了。
当时黄巾起义刚刚平息,天下百姓还处在战后的疮夷之中。刘宏不顾百姓死活,强迫上任、升迁的官员缴纳巨额费用,一部分拿来招兵买马组建新军,一部分拿来交给宦官民间放贷。还有一部分拿来重修宫室、淫逸享乐。大郡太守所需缴纳的钱财,几乎等于他们几十年的俸禄,刚刚被举荐为巨鹿太守的司马直拿不出助军、修宫的钱财,他又不愿剥削百姓来应付朝廷的索取,值得称病不前。谁知朝廷再三催促交钱,司马直无奈出发,行至孟津,留下遗书抨击卖官鬻爵的政策,而后服毒自杀。
河内司马氏虽然也是一个大族,但大族中也不乏有忠义之士,司马直可以为了道义自杀。那背后又有多少出身世家原本体恤民众的官员,迫于“贷款上班”的无奈,最终只能变为吸食人血的恶魔。而在大族以外,那些渴求入仕,而勾结朝中官员的投机人士,难道在给皇帝缴费买官之前就不需要花费钱财求得宦官引荐吗?这些钱财还不是会被当做前期投资成本,最终更加丧心病狂的在搜刮民脂民膏中取回。
卖官的危害如此之大,鬻爵的破坏力也不遑多让。据张家山出土的汉简《二年律令《及《秦汉“名田宅制”说》、《吕后二年赐田宅制度试探》等文释义,爵位在“卿”以上的(从左庶长到大庶长)农户,无需为自己经营的土地交纳田租和刍稿(秸秆)。爵位在“公大夫”以上的无需参与徭役,除非爵位在“关内侯”以上,在户主死后,嫡子、庶子继承爵位时要降若干等级,这不仅会使某些人的子女继承爵位后还得参与徭役,也使得他们的田产亩数上限因爵位降低而减少出现剩余的情况。法律有规定,超出爵位限制的这些土地,会被国家收回,算是一种防止大地主兼并土地的政策。
汉灵帝刘宏直接贩售关内侯这种高等爵位,所得钱财又归內帑,使得这些有钱买爵位者无需缴纳田租、刍稿税无需参与徭役,也不必担心自己死后,多余的土地会被国家收走。这不仅造成地方财政紧张,只得加紧对其他农户的盘拨,缺失的徒役工作量,也会分摊到其他百姓头上,而且兼并的土地也稳稳留在这些富户手中。至于表面上能给广大劳苦群众带来的些许好处,也不过是一种并不存在的希望。他们可以幻想,如果有一天我可以积累到这么多财富,买到关内侯爵位,自己就能免除田租减轻负担,未来也可以让子女免除劳役,安心读书做官。可事实却是,富户先行上岸,摆脱田租、劳役,还能世袭特权。其余的百姓则在上一代死后,土地越来越少,离梦想更加遥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