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大姐去逛美术馆,看到邓拓这首诗:心爱斯文非爱宝,身为物主不为奴。人民艺术新天地,展望方来万里途。甚为感动。一个人的灵魂不被物所奴,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吗?处之泰然了。可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惜一个如此的灵魂最后却用安眠药结束了他的一生。留下一部未完成的中国美术史手稿。
因为花大价格收藏了被认为是苏轼的伪作《潇湘竹石图》,为此遭人非议了。我检索了很多资料找到了一部分从《文史参考》2011年第5期摘取的如下资料:
金陵李家秘藏两百年
这幅《潇湘竹石图》为绢本,纵28厘米,横105.6厘米。画作采用长卷式构图,展现湖南省零陵县西潇、湘二水合流处遥接洞庭的苍茫景色。整幅画作以潇湘二水的交汇点为中心,远山烟水,风雨瘦竹,近水与云水、蹲石与远山、筱竹与烟树产生强烈对比,画面极富层次感,让人在窄窄画幅内如阅千里江山。
除了艺术上的不凡造诣,《潇湘竹石图》最难能可贵的,是其流传有序的身世,画作上包含了元明的26家,共计3000多字的题跋,这些题跋有的叙事,有的赏析,有的仅是发表赞叹之情。近千年来,《潇湘竹石图》辗转保存至今,历代书画鉴赏家功不可没。
26家题跋始于元代,止于明嘉靖年间,图卷曾秘藏于金陵李家近两个世纪未曾流出,今天我们所知的画作流传历史也是从这些题跋中所得。
元惠宗元统二年(1334年),湖南书画收藏家杨元祥在画作上第一个留下了题跋,十五年前,杨元祥在湘中故家见过苏轼此画,现在湘中故家欲将其出售,杨元祥便引荐南京人杜德甫购之,并作题记,至于湘中故家如何得之并未交代。
明洪武初年(1370年),李秉中从杜氏手中购得此卷,如获至宝,由李秉中之子李从善重新装裱后藏于家中,李从善从此继承父亲意愿,对此卷“珍藏愈固”。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金陵李家的传人李甲峰携此卷来到江阳(今四川泸州),在这里偶遇了年近七十、乞老归故途经此处的明代文学家杨慎,席间杨慎在画作上留下了一篇赏析的七言跋文,杨慎的墨宝对《潇湘竹石图》无疑增色不少,而跋文本身也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杨慎因为明代的“大礼议”事件,曾被皇帝流放三十年,就在他题东坡画卷时,云南巡抚又奉密谕追捕他,翌年七月,杨慎死于永昌(今云南保山)。
从明洪武初年李秉中购得此画,传与其子从善,到嘉靖年间李甲峰时已有八代,金陵李家得此画卷,代代相传,视为绝世珍宝,其间近两百年历史,而后画作如何流入市井,又有谁有幸见到了这幅古画,如今我们已不得而知。
邓拓慧眼识珠天价收购
到了近代,《潇湘竹石图》的私人收藏者有两位,第一位是北洋军阀吴佩孚的秘书长白坚夫。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白坚夫从北京风雨楼古玩店中买走了苏东坡的两幅传世珍品:一是《枯木怪石图》;二是《潇湘竹石图》。前者是风雨楼主人从一个山东收藏者手中买来的,后者则是风雨楼的藏品。抗战时期,白坚夫把《枯木怪石图》卖给日本人,《潇湘竹石图》成为国内唯一的苏东坡画作。
1961年,白坚夫经济困难,决定把《潇湘竹石图》卖掉。他曾专程到上海,却没卖出去,后来又来到北京。白坚夫把《潇湘竹石图》拿给他的熟人、国家文物管理局文物处处长张珩看,但是鉴定过程中有专家认定这是赝品。白坚夫一气之下,卷起画走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1558年,杨慎在四川泸州(江阳)除了为《潇湘竹石图》题跋之外,还曾经为另一幅元人临摹东坡壁画的《风雨竹枝图》题跋。两幅画作都下落不明,一些学者误认为这两幅图卷为同一幅画卷,否认《潇湘竹石图》为东坡真迹。白坚夫听说沈阳故宫博物院的杨仁铠先生在京开会便找到杨,杨仁铠就推荐他去找邓拓。
巧的是邓拓也正在急急寻找这位白先生的下落。一次邓拓从外地出差回来,荣宝斋的画家许麟庐告诉他,前几天一位四川来的老先生曾拿着一幅苏东坡的手卷《潇湘竹石图》来荣宝斋询问价格。由于客人要价较高,荣宝斋一时难以筹措到钱,那位客人走了。邓拓于是拜托许麟庐打听这位客人的去向。
《潇湘竹石图》在圈子内引起不小轰动,但是画作的真伪却一时成为难题。苏东坡的画迹,从来只见书载,不见画卷。邓拓认为,苏氏的真迹肯定是稀世珍宝,应当弄个究竟。正在这时,画家周怀民告诉邓拓,他家有一本日本出版的画册,其中印有苏东坡的《枯木怪石图》,邓拓立刻赶到周家,一边仔细端详这张不足一尺见方的印刷品,一边听周怀民介绍苏东坡绘画的特点。
这一天,画家许麟庐带白坚夫及《潇湘竹石图》找到邓拓。白坚夫的历史背景特殊,鉴于当时的特殊年代,许麟庐只介绍画,并不介绍卖画的主人。邓拓鉴赏良久,才兴奋地对白坚夫说:“你这幅画我也不能辨别真伪,但它的珍贵是毋庸置疑的,很有研究价值。我虽然十分喜欢,但囊中羞涩,老先生你准备要多少钱?”
白坚夫看到邓拓对这幅画十分看重,认为自己遇到了“知音”,于是价钱很快谈妥,双方同意作价5000元(也有说是3000元)。当时5000元不是一个小数目,邓拓答应当即付给2000元(《燕山夜话》所得2千元稿费),其余3000元三天内全部还清。为凑足这笔钱,邓拓请来荣宝斋的经理和画师,忍痛从个人存画中挑选出24幅,经画师作价,凑足了3000元。邓拓成为《潇湘竹石图》的最后一位私人藏家。
捐给国家没有任何仪式
收藏了这幅画后,凡是可能和苏东坡的画有关的东西,邓拓都进行了认真研究。为准确判断画作的真伪,他还请来许多画家、书画鉴赏家一起研究和辨别。
可能是因为树大招风,1963年秋天,中央某部发了个通报,通报说:“邓拓抢购争购倒卖国家文物字画,非法获利几千元。”随即,北京市委组成调查组查处此事,所幸很快就弄清了邓拓买画的风波。
1964年邓拓请许麟庐帮忙从自己收藏的古画中精心选出包括《潇湘竹石图》在内的144件佳品,经过仔细斟酌,小心盖上他的收藏印后,无偿捐献给了中国美术家协会。捐赠活动非常平静,没有仪式,甚至没有一纸证书。
邓拓捐赠的这批藏画有手卷、有册页、有立轴、有中堂,都是出自名家手笔,包括徐文长、八大山人、沈石田、文徵明、唐伯虎、仇十洲的作品,件件都堪称无价之宝。
1984年春,国家文物局组织谢稚柳、启功、杨仁铠、刘九庵、徐邦达等文物专家对《潇湘竹石图》鉴定,确认邓拓保存并捐赠的《潇湘竹石图》是苏东坡真迹。
邓拓
《潇湘竹石图》纵28厘米,横105.6厘米,绢本。中国美术馆藏
邓拓凭借己之力保护了这幅珍贵的苏东坡的作品。虽然历经伪作,赝品。认为是赝品的主要是落款中“轼”这个字,和东坡其他的书法作品中“车”这个偏旁的书写上和笔力不足。这幅作品中轼写得有点软绵。同时竹子不是一气呵成,而是一节一节画的。米芾曾说,苏轼画竹子是一气呵成。竹子的笔力也有点弱。
后记
不过我个人认为很多名画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是很多人致力于临摹。临摹作品流传的久了,也会因为时间的原因,会变成有价值的伪作。当然对于看过真迹的人来说,看伪作总会觉得缺点东西。毕竟临摹的人一般是从技法上达到了炉火纯青,个人的人文素养,天赋秉性和原作者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不过此次展出,不知道是布展时间匆忙,还是什么原因,杨元祥的题跋断句断错了。“物故”是一个避讳的说话,却在物之后断句了。这种错误还是有点……
当时有一个看展的朋友说要给馆长打电话,不能出现如此的错误,要是被外国人看见,就贻笑大方了。还有第一个题跋人的印章应该是杨元祥印。介绍中却写元祥之印,印章看不是很清楚,但是杨能够看得很清楚。有位老爷子拿着小手电筒照,依然看不清印章上的其他字。
每次看展总会遇到专业的看展人,白嫖一点赏画的鉴赏知识很是感恩不期而遇。而我和大姐总会关注的是画作的笔道,构图意象上。主要是我们每次看展都是为了学习,回来用在我们的绘画中。
以前看展回来,我都会迫不及待地想要凭借我当时遗留在记忆中的印象,用笔画一下,对于临摹我更喜欢去临摹作者的内在的精神世界,毕竟构图和技巧对于我这个学画时间不长的半吊子来说,还是有点难。只好剑走偏锋,不求相似,但求神似。
主要是今天早上忍着ym后遗症的手臂麻木,翻看了一会画册。猛然间想起来,十几年前,我说我要学习画画的时候,有朋友推荐我学习漫画。当时,加了一个漫画老师,可惜我一天课都没有上,今天上了一下很久不上的QQ竟然看见她的QQ可能中毒了,发了不雅之照。我才想起来,我因为没有捣腾出时间学习画漫画这件事情来。那个时候我还自我安慰说,我没有时间画画,我要学会鉴赏画作。为此我在上班的时间中看了很多高清的世界名画。当时也不能说看懂,只是有点时间,就看。
我第一次拿起笔来画画,还是多年前,单位组织的各个办公室才艺展。我被同事推出来要做才艺展,我有什么才艺呀!只不过是临时起意,那就画一幅画吧(上学期间,有室友是学习水彩的,我跟着她蹭了几次素描课,就是听听理论。)。反正找一个好看的画作,打印出来,我临摹之后上色就好了。为此购买了水彩,画笔。我用了两个半天时间,终于涂抹出一副红砖蓝瓦的屋檐下,旁边长出来的一棵玫瑰花。(好像是玫瑰,红砖的颜色我当时调了好久都调不出令我满意的颜色,最后是一位同事帮忙才调出来颜色。)
开始画国画,也是三年前的一天,我翻看画册,用毛笔涂鸦一副水墨的不知道什么花。才开始了我起心动念开始学画画的兴趣,当然因为有宋先生这位国画老师,就开始了画国画的历程。
昨天因为看《潇湘竹石图》,那位老爷子那股子专注劲儿,想尽一切办法,要看清那个印章。让我觉得,会画画,不会鉴赏画有点……
同时看到八大山人的《鱼轴》图,我觉得没有领会八大山人的意思,那幅画作中的大鱼。八大山人画的那条翻着白眼的鱼,怎么会是一条普通的鱼呢?必定是来自《庄子·逍遥游》的那条北冥有鱼的鱼儿。
为此写一小记,是为记录。
书可
壬寅六月十六日
补上杨慎的题跋:
东坡学士湖山暇,南国清游继颜夏。
舟楫行供苕霅吟,云烟坐入潇湘画。
越人翠被雨波寒,官奴锦瑟歌声阑。
挥毫写尽风中态,掀舞犹疑掌上看。
琅玕落纸珠生唾,画绝名缣诗置和。
未论名价重三都,先遣风流惊四座。
仙翁去后几百秋,江光清彻鱼龙收。
三湘夜冷黄州梦,九疑云远苍梧愁。
君从何处得真迹,云是世传珍且惜。
金陵携来到江阳,捧示当风开盈尺。
江湖散人天骨奇,抹月披风画里诗。
散花楼上新知乐,且听离筵唱竹枝。
甲峰李子沛之自留都来江阳,邂逅江山平远楼,出此卷,席上率尔跋此。嘉靖戊午秋八月二十六日,升庵杨慎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