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初,岭南画坛开风气之先,领时代之新,诞生了以高剑父、陈树人、高奇峰等画家为代表的岭南画派。
更早之前,东莞名士张敬修邀请岭南画派鼻祖居巢、居廉来到东莞可园,在可园进行了长达十年的作画授徒,影响了广东近百年来的花鸟画发展。
东莞,一直浸润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以此为基,东莞美术工作者历来有整理、总结前辈创作成果的优良传统,这是继承东莞文脉、弘扬前辈业绩、激励后来者的最好方式。
9月26日上午,“擦亮美术作品里的红色东莞”暨“绘就时代本色——东莞美术名家革命和建设题材作品展”交流会,在岭南美术馆会议室顺利举行。
据悉,此次交流会基于正在岭南美术馆展出的“绘就时代本色——东莞美术名家革命和建设题材作品展”。这个展览以时间为序,展出了陈烟桥、张松鹤、黎冰鸿等众多东莞美术名家经典作品,得到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湖北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东莞市博物馆、莞城美术馆等国内知名艺术机构的大力支持,并在东莞老一辈美术家及其家属的帮助下,整合了分散在中国各地近百件莞籍艺术家的艺术珍品和相关文献,是一次国内美术馆界的交流盛会。
交流会上,中国博物馆协会美术馆专委会顾问、中国美术馆原党委书记钱林祥,中国博物馆协会美术馆专委会副秘书长谌强,东莞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李炳球,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三级调研员李粤梅, 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黄泽森,以及郭同江家属郭振洪、万兆泉家属万以琚、谭铸尧家属谭林琮等画家家属、艺术家代表和岭南画院画家齐聚一堂,畅所欲言,以展览出发,回顾莞籍画家风貌,探讨这批展出作品的历史意义,为岭南美术馆如何“擦亮艺术作品里的红色东莞”建言献策。
钱林祥(中国博物馆协会美术馆专委会顾问、中国美术馆原党委书记):
看完展览后,我觉得整体脉络非常清晰。东莞籍艺术家,自始至终都是开放的状态,与时代共呼吸、共命运。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们确实投入了非常大的情感。
梳理本土艺术家,是各地美术馆首要的任务,也是很好的契机,现在各地的馆都比较重视,但藏品是关键,也是各个馆互相竞争的重要环节。建馆相对容易,但如何使藏品具有特色?
我认为,生活在这里的艺术家是开放状态的,他从这里出生,但他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对于我们来说,如何收藏这些作品需要坚持一个目标。梳理莞籍艺术家的创作和状态固然重要的,但你们叫做岭南美术馆,是世界性的,是研究岭南画派的,要坚持研究学术,明确方向,集中力量作好岭南画派的研究,走出自己的特点。
谌强(中国博物馆协会美术馆专委会副秘书长):
我感受到展览呈现了本土的力量、激情和艺术上达到的高度,今后还要继续往下做。参考这个展览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可以借鉴到今后的工作当中去。研究、推广展览的同时,需要得到更多相关单位的支持,我认为有这样几个着眼点:
一、大湾区,这是长时间的艺术创作主题;二、大岭南,作为岭南画派的发源地,需要有大岭南的概念。美术是强大的文化力量,对于城市的发展很重要,岭南美术馆应该思考如何打造品牌,深入个案研究,扩大馆藏,让黎冰鸿这类名家跟东莞和岭南美术馆发生联系。
张文庆(上海美术馆原副馆长、深圳西方艺术馆筹建领导小组副组长):
交流会之前在展厅中匆匆看了一下,映入我眼帘的作品是莞籍艺术家绘制的史诗般的党史故事。我在上海美术馆工作了三十多年,很熟识展厅中很多的艺术家和老先生,但不知道他们是东莞人,他们从这里一步步走出去,书写了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建设成就的历史故事,丰富且令人敬畏。
我想,岭南美术馆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前景非常广阔,不仅要立足于东莞本土,重要的是要着眼于大岭南的视野,从广度和纬度上架构起美术馆未来发展的深度。
吴杨波(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艺术管理学系主任):
我对这个展览期待已久,因为它把东莞的美术名家收集全了。为什么东莞集中出现过这样一批美术名家,跟其他的特色相比,我们的特色到底是什么?
我认为今天这个地方,正是岭南美术的源头。这个源头实际上就是传统文化、当地农耕文化、军旅文化以及商贸文化融合的结晶。当年这些从事美术事业的东莞年轻人,他们本能地感觉到二十世纪是翻天覆地的世纪,他们要走出去,不是去南洋,不是去西方国家打工谋生,相反他们要参与到大时代,用他们的画笔,呈现出对于国家的认同,正因为如此,我在现场看到张松鹤的大型浮雕,非常感动。
黎丽明(广州艺术博物院教育推广部副主任):
建党百年之际各地都在举办相类似的主体性展览,今天的展览,东莞交了非常好的答卷。通过这次的展览,梳理了东莞现代美术史、现当代莞籍艺术家的艺术成就。
希望未来不断的征集藏品、地方资料和手稿,建立艺术家的个人艺术档案,策划艺术家的个人回顾性展览,尤其是艺术家回顾性的展览,大馆是不会做的,但是地方展览是有意义的。以展览为契机带动宣传和推广,擦亮东莞的文化名片。
李炳球(东莞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这个展览源自于六月前后,我们研究室跟《南方日报·文化周末》策划了建党百年的专题报刊,其中有一版是美术史上的红色经典,介绍东莞美术家百年来创作的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题材的一些作品。后来岭南美术馆觉得创意非常好,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从报纸变成了展览。
通过这个展览,我们想突出大湾区是同一个文化脉络。东莞老一代美术家大部分虽未留在故土,但他们对家乡的情怀非常的浓厚,从展出的美术作品中可以看到这些前辈爱国爱乡的感情。展出的所有画家,皆与时代同行,创造具有时代特性的作品。
黄泽森(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岭南画院终身名誉院长):
如果东莞有美术史的话,我认为展出的这些就是主线,有传统的方面,有红色的基因,也有新时期的创作。前段时间。我起码看了五六次“容庚与东莞”展览,回到现场,思考为什么在那个年代,东莞文化名人成批涌现,他们受东莞文化基因和岭南文化的影响很大。我们再回到展览现场,这一批又一批名家的作品,他们受东莞和岭南文化的教育,带着岭南的情怀,这是不可替代的。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的艺术家来到东莞,他们的血液融合在这里,他们的创作题材是有深度的。特别是近年来,东莞有两百多个科班出来的年轻艺术家,这一批年轻的艺术家经过学院专业训练,美术馆要关注他们,帮助他们在艺术创作中找到一条适合岭南个性的路线。
何炽佳(参展画家代表):
今天的展览与活动非常好,这是对本土艺术家的凝聚。展出的美术作品,反映了美术者的责任,要与时代同步,美术工作者一定要亲身体验,如果不亲身体验,就无法创作。
今天这批东莞美术的精英,不仅仅是为我们的过去生活创作,更为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创作。展览让我知道了很多以前经常学习的作品,有许多出自东莞前辈之手,这对我本人也是一种鼓舞。
袁赤峰(参展画家代表):
我1990年调到东莞,到目前为止已经三十多年。东莞最大的优势就是包容性,这个展览从博物馆的功能和发展的角度提出建档,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岭南画院可以引进文史、理论、史论方面的学者和专家,同时继续征集前辈画家作品,出版画册。岭南美术馆有这个责任和义务,搜集归纳和出版画集。
同时,也希望展览的思路也要宽一些。我这次画了松山湖华为小镇,是因为我去了以后非常感动,没想到华为小镇体量这么大,研发、生产、生活、娱乐、餐饮全部集中在这个地方,这里有两条轨道交通将生活区全部串联起来。其实,这样的开发区东莞有很多,我们可以多做类似的系列展,港口系列、水乡系列等,东莞是可以承载的。
郭振洪(郭同江家属):
作为画家亲属的代表,今天受岭南画院的邀请参加座谈会和出席展览活动,我本人感到非常的高兴和光荣。父亲郭同江是广东有名的连环画家,值得重点宣传,也希望今天的展览能出一本好的画册,给大家留念,也会是很好的宣传方式。
万以琚(万兆泉家属、广州非遗泥塑第五代传承人):
我父亲万兆泉是广府西关风情的雕塑家,他师从潘鹤老师,也做了很多现代的雕塑。他告诉我,雕塑应该成为大家熟悉的内容,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不是做大家看不懂的内容,要扎根民间,你的作品才可以传播下去。
看到今天的展览非常开心,这些老一辈的作品在我们的教科书中呈现过。但我与年轻的同事交流时,发现他们对这些文化不大了解,我就觉得,东莞的历史这么丰富,如何将丰富的内容演绎给年轻人?呈现的方式不能太标杆,也不能太低俗,要用接地气的方式与年轻人互动。希望多做与年轻人互动的平台,给他们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得到艺术方面的帮助,让东莞的文化不仅仅在东莞传播,传播到广州、广东甚至全国。
【撰文】李彤晖 李玲玉
【摄影】黄伟兴
【作者】 李彤晖 李玲玉 黄伟兴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