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的话
文史哲,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大多数来说,大概多有矛盾的心态,半向往之,半疏离之。学校微信平台与泽园四站微信平台就此话题开展了一次合作,邀请28位年轻师生谈他们对文史哲的认知,于今天同步推送。不知有没有哪句话说中你了?
熊Yep
青春小说不代表文学,历史教科书不是历史,法轮邪教也不是哲学。可是啊,在这个充斥着碎片数据和信息的时代,我们往往被表面和片面的事物蒙蔽,摒弃了本真。文史哲是细流,填满和润滑了生命的罅隙,让个人的生命有了源头和归宿。总是抱怨自己无暇进行这样的“滋补”,其实也不过是为了追求自己在另一些方面的“名”、“利”、“益”。等某一天我们真的达到自己想要的高度时,或许才会回过头来怀念这一份深情,不知那时还能不能来得及。
雍安然
虽然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是也不是那么的独一无二。比方说你现在遇到的一些问题,前人多多少少也经历过。一个人过不去的坎儿,如果摆在另一个更困难的人的面前,似乎就不是什么事。一句话,你永远不是最惨的那一只。人是特别的,但总有人经历是和你相似的。私心觉得文哲史就是前人解决问题的生动药方,一个人总能在主人公身上多多少少地找着自己的影子。想不开的事多少是因为自己放不下,自己捯饬自己,矫情伤身。从前人的经验里找到可以让自己生活不那么矫情的方式,也挺好的。
Louise
高中时我想成为一名哲学家,而现在或不远的未来,不出意外我会成为一名小会计。我想文史哲于我的矛盾就像理想之于现实,现实需要理想来支撑,但我们总在为现实打拼的当下,忘了理想。
施芝芳
90后的我,对于文史哲,最原始的记忆是枯燥无味。身边也缺少真正热爱文史哲的,记忆中大多数人似乎都有这样的观念,文科总是留给无法驾驭理科的笨孩子的救命稻草。随着年龄的增长,哲学作为一门深层次的精神思考学科,为这个社会提供着正能量,引导主流文化价值,我们的生活需要文史哲,也需要真正能带领我们参透其中奥妙的大师。
顾颜
文史哲艺,看起来不可接近遥不可及,其实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哲学-你的思维方式对世界的认知;历史-你的家族繁衍历程;文学-你的语言文字;艺术-你对周围事物的鉴赏力。这些都真实的融汇在我们的生活中,而我们的问题是接触的层次有多高。并不是读了叔本华就会成为哲学家,听了很多的贝多芬就可以成就名篇,但不可否认,当你在接触这些的过程中你的认真审美是从一个个点逐渐成为一个面的,这是一个眼界的提升。要静心体悟,没有什么所谓的标准答案,你满足了,升华了,就是标准。
刘海丽
今天对沈从文、鲁迅的了解基本还是源于高中老师的讲解,自己就算再去读作品还是会在那个认知的圈子里,知识缺乏感悟体验。如若有大师指导去精读一些文史哲作品,应该会让我们的灵魂得到更大升华!
顾茉莉
大学生总是喜欢文史哲的,希望以此来增加自己的生命厚度,而很多时候,又会遇到很多困难,觉得文史哲太过于高端而距离我们的生活太遥远。我们需要它来拓展视野,陶冶情操;相应的,我们也不能过多地沉迷于此,而与时代相脱节。
沈奕岑
文史哲通俗说,是一个文化人的知识背景,文学修养,往深远意义上说,是对人生的认知,生命的探索,智慧的探求。仔细研读文史哲,静心、明志、辩事理,从历史出发,以文学者的心态,怀哲学思维的理性,潜心探究,用心学习。深入后不难发现,无人引导却能自己掌握一番。
狒狒
有一些敬畏之情吧,竟然我们现在的想法,古人就已经做了很精辟地总结了。很多道理,真的是放之四海古今皆准。
王阳
95后的我们正处于生命的怒放时期,时刻充满着希望的我们,总是愿意不顾一切地尝试,但我们似乎忘却,我们再也不是温室里的花朵,父母捧在手心的明珠,我们被现实折伤羽翼,落入黑暗,唯有点燃一盏叫做文哲史的明灯,我们就会看到黑暗中那道最明亮的,源于内心的光。
鲍莹
一提及文史哲,很多人都避而远之,尤其是我们这一代。这种现象原因有三:1.内容相对枯燥,成了“催眠书籍”。2.理解能力不够。3.用处不大,就是很多学霸情愿抱着同样难懂的教材花很多时间反复研读,却不愿意挤出一点点时间读读文史哲。在他们,文史哲不能提高绩点。因此,文史哲的受众面越来越窄。但是,人生需要厚度,“文学让你看到水中白杨树的倒影,哲学使你从思想的迷宫里认识星星,历史让你知道没有一个现象是孤立存在的”。文史哲的价值或许不容易用分数这些具象化的东西衡量,然而对于我们的人生,它的影响是深远的、根本的。
张玲莉
我更相信生活会用事实来教育所有人这句话,文史哲只是一个劝导的角色,而生活的历练本身会更深刻。
陈雨晗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生活还有诗和远方"。但如今,95后的我们更多地选择社交网络来消磨时光,盲目地在网络的世界里奔跑、迷失,不断刷新着自己的价值观,不知不觉忽略了个体的精神建设。与此同时,现在的大学教育机械地将课堂作为专业知识传播的载体,有关文史哲的课程甚少,缺乏良性引导与人文关怀 。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我们大多数人都把时间用在了生存上,而非生活。文史哲不仅能教会我们看到现实背后理性的深刻,也能帮助我们以一种更加温柔有力的方式与这个世界和平共处,让我们"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周一帆
一提到文哲史,很多人就觉得“高大上”,有意愿去了解,但无奈涉猎不多。我的理解,文史哲,就是知好歹厉害,知荣辱廉耻,知古今兴衰!国内教育较早将文理分开,也导致了像我们这种文科生不懂进化论,不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对人性的认识也只能停留在陈旧的水平上,何谈人文的发展?当务之急是学校应该注重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让同学们不仅仅只局限于自己专业课程的学习,而是去遨游更加广阔的知识的海洋,让生命增加厚度!
罗励
高冷的文史哲,想说爱你不容易!朋友们见面聊的是八卦,吐槽的是雷剧,追的是综艺节目,爱的是韩流明星,看的是现代言情,如果谁冷不丁的提了某部经典作品中的某个著名人物,招来的也许是白眼,也许是“你就装吧”的回答,索性大家就把刚刚萌芽的文史哲扼杀在了摇篮里,继续讨论着大家喜闻乐见的时尚潮流,迎合着大多数人的口味,为了不被孤立,只好委屈了“文史哲”。
胡君瑶
国学,乍一听会让人生出一股“敬”意,这个“敬”不仅有尊重,也有敬而远之。提到“国学”,便会联想到戴着厚厚眼镜开口便是之乎者也的学者,他们或捧着艰深晦涩的文言读本或对着台下仰慕的听众高谈阔论。国学这个本应一脉相承深入骨血的传统文化精髓,为何陷入了今天这种尴尬的局面呢?前一段时间国学热兴起,许多讲坛开办,被批为一种“快餐文化”现象。从别人口中听到的和经过自己研究得到的体会自是不同,但在当今信息化爆炸的现代社会抽出大块的时间精读细读国学对很多来说似乎不太可能,而学习国学的重要性又是有目共睹的。其实学国学无非是学习其中做人做事的道理,无拘形式。借助现代化工具,利用好碎片式的时间,每天接触一点国学,这未尝不是一种好途径。
陈露
文以修身,史以明鉴,哲以延智。三者齐聚,阔成境界。我们也很向往潜心钻研三者去提升自己的思想高度,但少有坚持。作为95后的我们在大环境下熏陶下,效益已经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深深扎根。为了发展自我,我们也会去积极翻阅书籍,奔走于各种名师讲座,但多是带着似懂非懂的理解飘过。
金筱瑜
“人生和电影,都是以余味定输赢。”小津安二郎说。 当代大学生,在微信微博,看剧和打游戏“三座大山”的“重压”之下,很难再从电脑前被拉回来。某大二学生说,如今的大学生并不是不爱文史哲,也不是不懂得品读文史哲的重要性,但往往一宅起来就难以自拔。
庄文
我们常常想饱读诗书,有朝一日泼墨挥毫,但,这也只是想法而已。很难有人能真正地做到,因为这是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的。而我们一直都抱着功利性的目的,中考、高考、找工作,我们好像并没有其他时间去充实自己了。我们仰望着文史哲,偶尔翻开书本想要充实自己却被字句迷了眼。但此时不读何时读?我们还是趁着年轻的热情去细嚼慢咽那些晦涩的文字吧!
许盼
幼年的稚嫩,少年的懵懂,青年的青涩…我们在慢慢成长,但是说起“文史哲”,我们仍旧浑然,好比在抉择追求生命的长度还是追求生命的高度一样,我们难辨左右,因为在繁华的闹市、忙碌的学习中,我们不会停下来回味生活,学习交流“文史哲”的奥妙,大家闲暇时的话题大多被“娱乐圈”承包,缓解一时苦涩,却不能破除深层迷雾…或许我们真该研读“文史哲”,但是没有导航、燃油、伴侣的路上,我们怎么越走越远值得关注。
朱妍
文史哲于我,有两个词——高雅优美,晦涩难懂。不容否认的是,那些凝聚了智者们无数时间甚至是一生光阴的经典作品,不是我们这些刚刚长成的大学生们花费些许时间就可以读懂参透。记得开学初,人力老师布置了一份读书心得。他给我们大多数人的评语都是理解不够。我想我们需要一个能够引领我们的导师,他能够帮助我们解开其中的困惑,弥补我们见解的不足之处。更重要的是,我们在阅读时要自己积极思考。自己思考出来的,才是自己真正领悟的,也才能让自己收益。
沈甜
觉得高大上、看不懂,还是因为书读得少,思考少,写得少。没有哪个人可以一下子就能读懂尼采,看懂黑格尔。人文底蕴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初中买了本《查拉斯图特拉如是说》,但总觉得内容枯燥并且无法理解。随后选择读一下龙应台、蒙田等人的文章。到了高中,再看尼采的作品时,就不会觉得那么晦涩了。
阅读的过程中做笔记或是做摘录,虽不能达到钱锺书《管锥篇》的境界,但也能促进自己的思考。平时也可以写一些小随笔,不仅可以促进自己对生活的敏感度,加强对各种事件以及对自己的思考,还可以增强自己的逻辑性与叙述能力。
文史哲与我们之间原本没有隔阂,因为他其实就是生活。
谈鑫
同学忙于考证,对于文哲史这种“无用之书”没有耐心、不能专心。学习专业知识能让我们找到工作,而阅读“无用之书”能够指导我们学会生活。
钱亚楠
也会想着看一些文史哲的书籍,增加自身的内涵,所以会去借几本书,总是书刚借回去会感觉新鲜翻一翻,但是有时候一忙起来就坚持不下去,直到还书日期发现还是当初翻得那几页。我感觉最重要的还是培养习惯和兴趣,如果养成习惯,即使很忙应该也会抽出时间看书。
戴晓伟
一篇2000字的文章,通篇都是哲理,我是看不下去的。但如果其中有一些典型的小故事、小例子,就会很高兴去看。再比如说我们的古书,除了研究者,很少有人会去看古文,毕竟查字典也需要花上很长的时间。
王丹老师
很多人大学四年对文史哲的涉猎和积淀真的不多。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现代社会浮躁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风行,文史哲偏于理论需要静心研读思考。2、文史哲的某些知识领域比较晦涩,需要深入浅出的引导,激发学习的兴趣。
王晓会老师
开始识字的时候爷爷给我买来很多书《三国演义》、《水浒传》、、《史记》……还有一本书到目前为止还藏在老家的书柜上,那本书的名字叫《中国古诗词鉴赏》。他说中国的古代诗词最美,中国的古代史学最是精粹,当时已经退休的他还希望我能够将来成为一名女状元。呵呵,没想到,我没有成为一名女状元,但是成为了一名教育工作者。去年回家扫墓的时候我在爷爷的坟前默默地对他说“爷爷,我现在虽然没有成为您所期待的女状元,但是我成为了一名大学工作者,我会用我的积淀去影响我的学生,相信您也不会失望吧。”到目前为止当年读书的习惯没有变,于是,即便是旅行,我也要带一本书来填充旅途中的碎片时光。
千与千寻老师
虽然是一个文科生,但身在苏北小城长大,自己接受的“文史哲”的所谓“启蒙”,多是非常乏味、枯燥、单调的,指向性、目的性非常强——应试。
从没有人告诉过我文学原来是这样丰富而多情,历史充满这样神奇的偶然和必然,哲学原来是这样一种精妙的智慧……我按照教科书上的狂背,但从未触及心灵,更无从抵达心灵。
如今回望不禁感慨,一位师者若明白这些启蒙在一个孩童的心里有多重要,也许可以在那些枯燥的知识背后冒出些新芽的苗头,哪怕日后生长。
所幸阅读永远不会太迟,后来还是碰到了真正热爱的人,一点点为我打开这扇美好的门,虽笨拙,我却也摇摇晃晃起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