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来自远方的烈火——柏琳《边界的诱惑:寻找南斯拉夫》新书沙龙
时间:3月29日(周五)19:00-21:00
地点:海淀区复兴路69号五棵松万达广场二层方所
嘉宾:罗新(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系教授)、晓宇(作家、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柏琳(作家)
2018-2020年,柏琳只身一人开始了一趟历时两年、跨越六个国家的行程——从塞尔维亚进入波斯尼亚,又从斯洛文尼亚晃到克罗地亚,带着几乎是逃跑的心情,奔向达尔马提亚,最后闯入黑山与北马其顿。3月29日晚,《边界的诱惑:寻找南斯拉夫》的作者柏琳,将和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罗新,青年作者、学者吕晓宇来到方所北京店,一起回溯这段体验,谈谈这个无论从地理还是时空意义上对我们都属“远方”的地区,如何以其历史的复杂性、冲突的剧烈性,持续地引发我们的思考和提问。
北京|论《文史通义》之“学术观”与“学术史观”
时间:3月29日(周五)19:00
地点: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静园二院208会议室
主讲人:戴景贤(台湾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本次演讲主要针对清代学术由清初发展至清中之大势、清代中期学术发展之成就与其中难于厘清的纠结,分析乾隆、嘉庆时代学者章学诚于其主要著作《文史通义》中所呈现之“学术观”,及延伸而有之“学术史观”。
北京|爱:不能忘记和无法面对的——止庵新作《令颜》分享会
时间:3月29日(周五)19:00-21:00
地点:朝阳区建国路87号SKP购物中心四楼SKP RENDEZ-VOUS
嘉宾:止庵(作家、学者)、李静(剧作家)、罗丹妮(图书编辑)
《令颜》是一部爱与记忆相会纠缠三十年的故事,但作家想要通过作品探究的,又远远大于爱这个主题。3月29日晚,我们特别邀请作家、周作人与张爱玲研究者止庵,剧作家李静,图书编辑、《三联生活周刊》出版总监罗丹妮做客SKP,敬请期待!
北京|春雨惊春清谷天——《荷叶浮萍∶〈红楼〉万象随笔》新书分享会
时间:3月30日(周六)9:00-11:00
地点:海淀区香山路与卧佛寺路交叉口国家植物园(北园)曹雪芹文化中心 南二楼品红轩
主讲人:廉萍(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
廉萍老师的新书《荷叶浮萍∶〈红楼〉万象随笔》,精选她2010-2018年间发表的百余篇《红楼》随笔,内容除谈及《红楼》人物、名物、写法之外,还旁涉中外名篇如诗歌、小说、戏曲等,为品读《红楼》平添了丰富的味道。3月30日,正是《红楼梦》中宝玉和众女儿搬入大观园的前一天(农历二月二十一),我们将迎来廉萍老师新书《荷叶浮萍∶〈红楼〉万象随笔》的首场分享会。届时,廉萍老师也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为各位读者分享新书创作的心路历程。
北京|北京房山刘济墓的发掘与唐史研究
时间:3月30日(周六)9:30-11:30
地点:西城区文津街7号国家图书馆古籍馆临琼楼二层讲座厅
主讲人:张天虹(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张天虹教授的研究方向为隋唐五代史、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著有《中晚唐五代的河朔藩镇与社会流动》等。本次讲座,他将从自己的专业出发,谈谈北京房山刘济墓的发掘与唐史研究。
北京|元:蒙古帝国统治下的中国建筑
时间:3月30日(周六)9:30-11:15
地点: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8号国际财源中心B座36层耶鲁北京中心
嘉宾:夏南悉(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东亚艺术系教授)、魏坚(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荣休教授)
从宫殿、庙宇、佛塔到亭阁、陵冢、戏台,仅享百年国祚的元朝给后世留下了无与伦比的建筑遗产。继Chinese Architecture: A History之后,美国知名中国建筑史家、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夏南悉(Nancy Shatzman Steinhardt)带来了全新作品Yuan: Chinese Architecture in a Mongol Empire。这是第一部全面研究元代蒙古统治下中国建筑的英文著作,书中回应了以下问题:在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统治下的帝国造就了怎样的建筑与文化?在元朝疆域扩张的过程中,中式建筑对其他地区的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月30日上午,夏南悉教授将与读者在线相约,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荣休教授魏坚也将加入,与耶鲁北京中心的现场观众面对面,共同研讨元代建筑的历史意义。
北京|远渡无尽海:漫谈文学翻译
时间:3月30日(周六)14:00-16:00
地点:朝阳区北辰西路6号院1号楼北辰荟一层PAGEONE书店
嘉宾:程异(译者、编剧、小说家)、范晔(北京大学西葡意语系副教授)、余梦娇(图书编辑)
本次对谈是“鲤·沙龙”系列第四期,将以文学翻译作为主题,深入探讨翻译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活动嘉宾皆在翻译、创作两大领域深耕数年,具备丰富的文学经验和深厚的业界影响力。这一次,我们将从翻译生涯的开端追溯而起,探寻译者是如何开展“文学翻译”这项充满浪漫想象的工作,如何处理自身与不同语言、与原作者、与原著的关系,这些关系将如何影响他们自己的创作,进而探索文学翻译与本土文学间的相互塑造,以期能够从文学的整体生态出发,更好地思考翻译与原创的关系。
北京|一个自己的房间VS一个自己的孩子——《逃生梯上的婴儿》分享会
时间:3月30日(周六)14:00-16:00
地点:朝阳区建国路86号SKP-S购物中心二楼SKP RENDEZ-VOUS
嘉宾:栾志超(译者)、蔡雅玲(艺术家)、张畅(媒体人、译者、作者)
为人母是一个女人成长和成就的终点?女性独立自由的精神在家庭空间中是否能够拥有,如何能够拥有?当创作者面对“母亲的脚本”,母亲身份与艺术创作对创造力的要求如何挫败又支撑着她们?从这些问题出发,作家茱莉·菲利普斯穿越了母职与创造力交汇的多变地带,写作出《逃生梯上的婴儿:创造力与母性的两难》(The Baby on the Fire Escape: Creativity, Motherhood, and the Mind-Baby Problem)一书。3月30日下午,我们特别邀请了《逃生梯上的婴儿:创造力与母性的两难》一书的译者栾志超,艺术家、美术学博士蔡雅玲,媒体人张畅,做客SKP-S与读者共同探讨当代女性面对自我、母亲身份的困惑、思考与改变。
北京|谈谷论今:谷物塑造的人类史
时间:3月30日(周六)14:00-15:30
地点:朝阳区北辰东路5号中国科学技术馆一层报告厅
主讲人:崔凯(上海交通大学MBA课程教授)
7万年前,现代人类走出非洲,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直到1万年前,人类开启谷物驯化,才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从地球流浪者变身为主宰者。对于人类来说,谷物并不只是一种食物,它塑造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也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谷物还有着许多有趣的故事。在这期科普讲座中,崔凯博士会将物种、农耕、历史、经济、战争、饮食和生活融合在一起,从远古时期的谷物驯化一直到现代的全球粮食贸易,为大家讲述一万年的人类历史。
北京|让缺点和弱点具有尊严——周慧《认识我的人慢慢忘了我》新书分享会
时间:3月30日(周六)15:00-17:00
地点:海淀区复兴路69号五棵松万达广场二层方所
嘉宾:周慧(写作者)、孙文波(诗人)、沈书枝(作家)
周慧十八岁出门打工,通过成人高考上了大专,毕业后来到深圳,从事过形形色色的工作后,辞职搬到深圳东部山区洞背村。在洞背的这将近十年,她住在一间三面有窗的房子里。《认识我的人慢慢忘了我》就是她从窗口眺望山和海、村庄和故人、远逝的青春和身处的中年,以及自己内心流转变化的坦诚记录。3月30日下午,周慧将和孙文波、沈书枝老师来到方所北京店,一起聊聊《认识我的人慢慢忘了我》的写作,一个不断在书中袒露自己的缺点和弱点的作者,是如何让这些缺点和弱点都如此的迷人而富有尊严。
北京|没有什么是吃解决不了的!——《寻味》新书分享会
时间:3月30日(周六)18:00-19:30
地点:朝阳区通惠河北路郎家园6号院郎园Vintage·OurTimesHere
嘉宾:林卫辉(美食作家、食评人)、小宽(美食作家)、熊丽(美食节目制作人)
没有什么是一顿美食解决不了的!吃就是我们生活中的意义,那么如何会吃、懂吃、享受吃?《风味人间》美食顾问林卫辉最新全球饮馔日记《寻味》将透过近百道佳肴品鉴,数十份私藏菜谱,让我们感受、烹饪生活至味。3月30日下午,在郎园Vintage·OurTimesHere,林卫辉与美食作家小宽、美食节目制作人熊丽现场分享他们关于“吃”的故事,聊聊那些被美食治愈的瞬间。
北京|祥瑞与灾异:王莽崛起衰落背后的“天命”——张向荣著《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图书分享会
时间:3月30日(周六)19:00-20:30
地点:昌平区回龙观读家书店
主讲人:张向荣(书评人、专栏作家)
生于西汉末年的王莽,幼年丧父,从一介儒生,以其周全的为人处世之道,一跃成为家族寄予厚望的后起之秀。他借助“祥瑞”之说,重返朝堂;又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步步高升,终合法建立了新朝。那他又是如何在短短的十五年里,就从“天下归心”的“哲人王”成为了一个“天人共弃”的篡汉者?周六晚,“祥瑞与灾异:王莽崛起衰落背后的“天命”——张向荣著《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图书分享会”与大家不见不散!
北京|是作家的一生,也是现代女性的一生——《弗吉尼亚·伍尔夫传:作家的一生》新书分享会
时间:3月31日(周日)14:00-15:30
地点:朝阳区通惠河北路郎家园6号院郎园Vintage·OurTimesHere
嘉宾:谢雅卿(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英文系教师)、许小凡(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师)、孙若茜(《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在新书《弗吉尼亚·伍尔夫传:作家的一生》中,林德尔·戈登通过伍尔夫的小说随笔以及日记和书信重构出这样一个伍尔夫:她是强健的步行爱好者,努力工作的职业作家,更是“不知疲倦的探索者”,探索“人类处境的千奇百怪”。伍尔夫的一生,不仅是作家的一生,更是现代女性的一生:母亲早逝、异父兄弟的性骚扰、精神疾病、伴侣与生育的抉择、女性友谊、性与婚姻、两次世界大战、妇女选举权运动……她曾面对的困境,我们还在面对。3月31日下午,在郎园·OurTimesHere,我们请来本书译者也是伍尔夫研究者、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教师谢雅卿,以及戈登另一部重磅传记《T.S.艾略特传:不完美的一生》的译者、英语诗歌研究者、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师许小凡,还有《三联生活周刊》的记者孙若茜,来与我们分享《伍尔夫传》中的伍尔夫,她作为作家和女性的一生,以及她的一生对今天的启示。
北京|东西方时空美学与艺术哲思——《奇妙与艺术:麦克法兰对话叶锦添》对谈沙龙
时间:3月31日(周日)15:00-17:00
地点:海淀区复兴路69号五棵松万达广场二层方所
嘉宾:艾伦·麦克法兰(英国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叶锦添(电影与舞台美术指导、服装设计师、视觉艺术家)
3月31日下午,麦克法兰教授和叶锦添将带着他们的对话集《奇妙与艺术》(英文原版)亲临方所北京店做新书分享。在回顾二人于剑桥多次进行“灵魂交流”的感受,以及合作完成这本对话集的心得体会之余,他们还将通过中国书法、诗歌、美术、音乐、电影等有形的艺术载体,探索东西方的美学、思想和宇宙观,并以对话的形式深入探讨由此引发的对时间和空间、物质世界和意识世界的进一步思考,以及双方对东西方文明的理解。
北京|在学术界内外:我们年代的文科生与知识生产——《离开学术界:实用指南》分享会
时间:3月31日(周日)16:00-17:30
地点:朝阳区通惠河北路郎家园6号院郎园Vintage·OurTimesHere
嘉宾:刘文楠(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黄典林(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
文科博士生想要离开象牙塔,这是一种狼狈的逃离吗?如果离开学术界,是否就意味着之前的所有努力都白费了?在《离开学术界:实用指南》中,作者通过亲身经历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他通过大量实用的、可实操的信息,为博士生们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一种可以体面转身的方法,或许可以遇见一个更加适合自己的世界,更好地接续之前的付出和投入,去思考工作和生活的意义。3月31日下午,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文楠、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黄典林、《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罗东,一起和大家聊一聊“在学术界内外:我们年代的文科生与知识生产”。
上海|危机与新生——汉魏之际的文化坚守与精神重焕
时间:3月29日(周五)14:00-16:00
地点:浦东新区前程路88号浦东图书馆一层浦东新区党建服务中心
主讲人:李磊(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关键的转折期,它上承秦汉之遗韵,下启隋唐之新风,将中华文明推向新的高度。这一时期战争频仍、政权割据,但思想却异常活跃,文化空前繁荣。这一时期虽然天下大乱,但人之为人的精神却在振作,并产生了备受关注的魏晋士风,最终转化为中国文化的精神品质一直影响至今。3月29日,学习读书会邀请到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李磊教授,带大家重回壮怀激荡的汉末岁月,讲述风云诡谲的曹氏政治背后诸葛亮与荀彧等名士的理想与志向,再现中华文明在离乱之际的精神重焕。
上海|马可·波罗的宝贵遗产:一位威尼斯商人对海外中国形象的“再塑造”
时间:3月29日(周五)14:30
地点:浦东新区合欢路300号上海图书馆东馆B1演讲厅(黄厅)
主讲人:费德里科·兰皮尼(作家、记者)
本次讲座,嘉宾将以时间为脉络,梳理古代地中海文明中古希腊至古罗马帝国时期的中国形象,及至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初期中国对西方经济文化的影响。更以此为背景,着重讲述马可·波罗行至中国后的见闻如何被当时的欧洲接纳理解,以及继马可·波罗之后,其他意大利旅行家笔下的“中国叙事”。
上海|《魔戒》之父J.R.R.托尔金的多面人生
时间:3月29日(周五)19:00-21:00
地点:浦东新区浦城路150号3楼融书房
嘉宾:牧冬(译者)、包慧怡(作家、复旦大学英文系副教授)、孙孟晋(文艺评论家、诗人、专栏作家)
周五晚,我们邀请到资深托迷、《托尔金传》译者牧冬(雪莱),作家、学者、复旦大学英语系副教授包慧怡,文艺评论家、诗人、专栏作家孙孟晋,和大家一起聊聊身份多重、天赋出众、性格多面的世纪作家、《魔戒》之父托尔金,聊聊那些你不一定知道的严肃八卦和不严肃人生片段。
上海|“出发,到新的爱与新的喧闹中去!”——读诗知人,《兰波》深度阅读分享
时间:3月29日(周五)19:00-20:30
地点:黄浦区复兴中路517号思南书局
主讲人:李建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兰波是个永远的谜。英国牛津大学法语语言与文学教授、19世纪法国文学与诗歌研究专家塞思·惠登,在《兰波》一书中深入剖析兰波诗艺的颠覆意义,冷静还原他那飞扬的青春、疾风骤雨般的感情世界。3月29日晚,在思南书局,兰波研究专家、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建英将带领我们从《兰波》这部传记出发,深入解读兰波其诗其人。
上海|“城市新中产文学与文化研究”研讨会
时间:3月30日(周六)8:30-12:15
地点:杨浦区四平路1239号同济大学逸夫楼113会议室
嘉宾:张菁(《青年文学》主编)、张屏瑾(同济大学城市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潘凯雄(文学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小说委员会副主任)等
新世纪二十多年以来,城市文学的写作和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加速的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生活逐步形成了一定的阶层和共同体想象,从“白领”到“小资”再到“中产”等等。而围绕这些概念的争议也从未停止,尤其是“中产”对应西方现代城市长期以来的社会结构,虽然国内始终没有形成强大而稳定的中产阶层,但中产的声音和中产的焦虑,又是实际存在的,且与教育、医疗、房地产、文化娱乐等一系列领域的现状息息相关。中产生活也成为城市文学最重要的表现对象之一,无论是虚构还是非虚构,加上以其它各种媒介形式出现的叙事,总体已颇成规模。更重要的是,一种理想的城市主体人格类型的建立与之有极大的关联,而文学叙事对探索和塑造这种城市主体的自我认同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如果说我们的中产文学与文化,和我们的城市一样,具有自身的发展特性和特殊的问题,那么这种新的特性及问题必然在当代丰富的城市文学作品中表达出来。
上海|宋之风雅在点茶——《茶的极致》新书分享会
时间:3月30日(周六)10:00-12:30
地点:浦东新区合欢路300号上海图书馆东馆7楼阅读推广区
主讲人:沈冬梅(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以茶买马,以茶外交,以茶会友,茶文化在宋朝发展到了巅峰。那么宋茶究竟是什么样的茶?有什么魅力?宋朝人又是如何吃茶玩茶的?3月30日,《茶的极致:宋代点茶文化》的作者、中国茶文化领域学者沈冬梅教授将在上海图书馆东馆,与读者开启一段探寻宋茶文化的历史之旅,一起话茶事,探茶艺,寻茶源,品茶趣。
上海|在大师和儿童之间架起一座美育的桥——“美育儿童”丛书《赤子冠中》新书首发式暨读者见面会
时间:3月30日(周六)13:30
地点:浦东新区上南路205号中华艺术宫0米层序厅“中国式风景”工作坊
嘉宾:花儿(作家、编辑、策展人)、咕咚(绘本作者、自由插画师)、赵晓音(信谊图画书总编辑)
由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共同推出的儿童美育类读本《赤子冠中》已经与大家见面。本周末,我们将迎来一场特别的《赤子冠中》读者见面会!本书的编著者和设计者将亲临现场,与可爱的小读者们及其家长一起,近距离分享创作背后的故事、设计理念以及那些融入书中的趣味艺术知识。
上海|何以中国:中国、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的起源——《四海之内:中国历史四十讲》新书分享会
时间:3月30日(周六)14:00-16:00
地点:浦东新区合欢路300号上海图书馆东馆7楼阅读推广区
主讲人:葛剑雄(复旦大学资深教授)
葛剑雄先生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是人口史、移民史、历史地理学方面的泰斗。今年3月,他出版了新作《四海之内:中国历史四十讲》。在这部作品里,他选取了中国历史上40个充满迷雾的历史片断,通过对旧史料中细节的挖掘,发现藏在历史深处的诸多真相。其视角之新颖、史料之考究、观点之鲜辣,让人醍醐灌顶。我们选择在充满希望的3月,跟随葛剑雄老师走入历史的细节,拨开层层迷雾,看破历史真相,准确了解中国史。
上海|风景与山水的相似与互补
时间:3月30日(周六)14:00
地点:浦东新区合欢路300号上海图书馆东馆B1乐享厅
嘉宾:张楠(香港大学英文系副教授)、邵仄炯(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风景画(指西方以自然风景为题材的绘画)与山水画(以山水风光为题材的传统水墨画)经常被放在一起讨论,正基于它们使用了相同的母题,有着人类共通的体验,又因各自不同的文化哲学体系,呈现出不一样的表现方式与审美诉求。本次讲座,来自香港大学英文系的张楠副教授与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邵仄炯副教授,将聚焦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英国与中国,分别从艺术史、文学史、创作与批评等多角度来阐释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绘画艺术的不同特性,并试图探讨两者的相似、互补与交融。
上海|春燕归来:在文化差异中确立自我——《西哈诺、孔子与我》新书发布会
时间:3月30日(周六)14:00-16:00
地点:浦东新区银城中路501号上海中心大厦52楼朵云书院
嘉宾:李春燕(中欧飞达咨询公司创始人)、袁莉(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法文系教授)
《西哈诺、孔子与我》讲述了一个来自中国南方普通乡村家庭的女孩子,如何从小开始阅读法国文学经典,先后求学于北京大学、巴黎HEC高等商学院的故事。3月30日,《西哈诺、孔子与我》作者李春燕、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法文系教授袁莉、《解放日报》高级记者顾学文将在朵云书院·旗舰店,带读者推开“了解法国的一扇大敞的窗户”。
上海|明清中国的“木材盛世”:漫谈经济与环境——《流动的森林:一部清代市场经济史》新书分享会
时间:3月30日(周六)14:00-16:00
地点:黄浦区复兴中路505号思南文学之家
主讲人:张萌(美国范德堡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
木材是人类社会的基础资源之一,在钢筋混凝土的时代之前,其不可或缺性远甚于当今。上至皇室宫殿、水军船舶,下到房屋桥梁、舟车用具,木材支撑起了古代国家的天下。但似乎少有人追问,古人的木材从哪里来?答案是森林的“流动”。张萌的新书《流动的森林:一部清代市场经济史》以清朝的木材市场为中心,书写了一部颇具现实意义的历史。3月30日下午,由本书编辑肖峰担任活动主持,张萌将做客思南文学之家,讲述明清中国的“木材盛世”,从森林的故事漫谈经济与环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