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视和投入力度的加大,乡村环境和农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和提升,但仍然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缺“人”,农村“空壳”现象不容忽视,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亟待加强。二是缺“钱”,村集体自身“造血”能力不足,抗风险能力弱。三是缺“规划”。一家一户的农业小规模经营,难以实现农业现代化、规模化生产。四是缺“观念”,安于现状,小富即安思想仍然存在。五是缺“便利”,教育医疗、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等资源相对匮乏落后。
1、组织灵魂化。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最核心的是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凝聚乡村振兴强大力量。一是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村党组织建设,完善选人用人制度,选出一批有信仰、有理想、有事业、有激情、有境界的“五有”新村干部,带领农民致富。二是以待遇吸引人。提高村干部待遇,畅通职业上升渠道,推进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和其他村干部职业化管理。三是以感情留住人。优化人才返乡创业就业政策,进一步支持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和退役士兵等各类人员返乡下乡创业,推动更多人才、技术、资本等资源要素向农村汇聚。四是以制度管理人。推进农村网格化管理,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等,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五是以考核激励人。完善村干部管理考核制度,让村干部得到社会认同,以此增强村级班子的集体荣誉感和组织归属感,汇聚干事创业正能量,增强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组织力。
2、村庄园林化。把乡村按园林化的标准来设计打造,融合乡村旅游业,完善配套设施,提升乡村品质,打造产业化高品质乡村生活。一是规划在先。探索由区级统筹制定乡村规划,与城镇规划相衔接,推动现代因素与传统农村因素相融合,突出农业生产、农村居住、农耕文明传承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功能,让人彷如置身小桥流水、郁郁葱葱的景观园林中。二是因地制宜。遵守因地制宜原则,立足自身发展水平、文化、人文、历史等资源,将乡村优美环境、人文风俗、历史文化、特色资源等在空间上进行集中和集聚,突出特色产业发展,增强乡村的内生发展能力。三是产业融合。借鉴博山区和尚房村的例子,通过“乡村旅游+扶贫”的路子,成功打造红叶柿岩景区,不但实现了村庄园林化,也全面改善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3、农田田园化。即把现代技术、设施、管理、人才以及金融、服务等现代元素注入农业,打造高效高质农业,让农田成为农业高效生态的田园。一是打造高标准农田。加大投资改善农田土质,建设“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涝能排、旱能灌”的高标准农田。深入推广粮食种植“十统一”模式,加快推动农业机械化,推动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二是优化农田建设。通过改田成景、改田连水、改田连片,将荒地变为农田,用农田连接村落、优化农田布局。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新型经营主体向高标准农田聚集,打造农业采摘、农耕体验、旅游休闲“一条龙”的田园综合体。三是发展乡村旅游。通过改地成景、改头换面、改田连村,盘活利用零星分散存量建设用地,优化村庄空间布局,形成乡村独特风景地貌,提升乡村旅游“吸引力”。
4、经济集体化。发展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一是探索农村经济“集体化”。探索新时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以村为单位组建集体经济公司,村党支部书记、主任、董事长一人兼,村支部纪检委员、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监事长一人兼,深入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二是实现公司“无风险经营”。严格依法管理,实现公司利润最大化。以公司为载体,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村自我“造血”功能。三是实现农民增收“结构化”。通过加速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扩大高附加值农产品出口,健全农产品产销稳定衔接机制,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引导更多的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盘活农村资源资产,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与运行机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5、环境生态化。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坚持生态优先、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科学布局,高标准做好乡村规划,解决好“乡村怎么建”的问题,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目标。一是实施五化工程,解决农村形象问题。开展农村硬化、亮化、绿化、净化、美化工程,一体化综合整治农村环境,提升农村形象。二是实施雨污分离,解决污水排放问题。在农村实行雨污分流改造,建立合理有效的排污系统,解决农村污水直排的问题,雨水可以通过雨水管网直接排到河道,生活污水则通过污水管网收集后,送到污水处理池进行集中处理,有效防止水源地污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三是实施分类处理,解决垃圾污染问题。探索高温好氧堆肥技术,利用微生物降解垃圾中有机物,使垃圾达到无害化、减量化的目的。实施生物质气化技术,解决农村秸秆、柴草、谷壳等有机废弃物垃圾。实施蚯蚓堆肥处理技术,对有机固体废物作进一步消化处理。实施厌氧发酵技术,通过微生物发酵作用,产生沼气,循环利用。四是加大植被覆盖,提升农村生态质量。将“美在家庭”创建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结合,合理规划院内、院外、巷道、主干道、连村路景观植被,加大植被覆盖面积,打造“室内有花,院外有绿,巷道有景,一村一品”的农村人居环境。
6、生活文明化。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必要条件,要推动乡村生活文明化,一是保社会治安稳定。依托大数据平台,开发智慧乡村、人脸识别等数据工程,实施网格化管理、视频监控全覆盖,保证农村社会治安稳定。二是强农村网络布局。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完善农村电商服务体系。要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搭建物流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村级配送点,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三是抓农村乡风文明。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倡导文明新风,实施一村一墓,推进以孝德工程、丧事简办、婚事新办,遏制陈规陋习,让乡村吹满文明风。四是谋互联智慧乡村。推动公共服务资源覆盖农村,确保水、电、暖“三通”,客运、物流、外卖服务“三达”,改善乡村医疗、养老、教育条件,增加休闲、体育、娱乐、金融等配套设施,打造城乡联动的农村生活服务网络。五是优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好历史文化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发掘乡村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基因,运用现代手段,保留原始风貌和生态肌理,保护乡土文化特色,保护乡村社会价值体系和集体情感记忆,打造乡土的、健康的、休闲的、历史的乡村,使乡村成为守望乡愁的重要依托。完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推进乡村文史馆、文化站、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广播电视户户通等一系列惠民工程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将乡村建设成为群众的精神家园、人文家园、和谐家园。
注:本图文来源于网络平台,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作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图文资源侵犯您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