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选修,教出自己的个性 ——苏教版《 史记选读》的教学探索 深圳市南头中学李锦霞高中语文教学的新课标将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课程设臵基于高中语 文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原则。其中,“时代性”对应于“社 会因素” ,“基础性”对应于 “知识因素”,“选择性”对应于 “学习者的因素”。新课标还规定了必修和选修的比重,必修课程占1.25 学年,共 10 学分; 而选修课程占1.75 学年, 14 学分。可见,选修课程在整个课程中所占的比重是 很大的。必修课突出的是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选修课突出的是学生个性的发 展,体现的是选择性。从这个层面上讲,体现适应不同个性,寻求适合于每个人 能力、个性特点的教育, 成为选修课的直接价值支撑。它不再是作为必修的补充 或附庸而存在。 必修课是学生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保证,体现了学生发展的共 性需要;而选修课则旨在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使学生获得个性的发展。 必修课具体,针对性强;选修课注重拓展,探究性强。因此,可以说,选修课在 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开阔学生视野, 引导创新, 发展多向思维等方面承担着 举足轻重的作用。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就如鸟之双翼,唯有双翼齐举,才能飞向更为高原的 语文天空。
可是,选修教材大多文长意深,应该怎么教?这成了笔者教学中思考 最多的问题。日前,笔者就苏教版《 史记 选读》中第三个专题《高祖本纪》的教学作 了一些尝试,从中获益不浅。愿将心得献出,以就教于方家。一、把握目标,确定重点。在备课之中,首先是对《〈史记〉选读》课程目标与教学重点的把握根据苏教版 《史记选读》课程的目标要求, 通过对文本的解读, 了解 《史 记》的创造精神和艺术成就,理解《史记》对我国史学和文学的深远影响,领悟 古代文化的思想与艺术魅力。同时,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品位,养成独立思考、 大胆质疑、善于探究的良好的治学习惯。由此看,教学重点应该是既重基础又重人文。传统教学手段中的朗读、 识记 等不能轻易舍弃, 要让学生积累必要的实词、 虚词,掌握必要的文言句式的特点; 必修教材中细节剖析的学法也不能丢,那是加深感悟提审理解水平的有效途径。 同时还要通过文本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重基础性的同时, 要适当偏向于人文性的探讨,通过合作探究,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情趣, 提高学生的认知品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史记 选读》的体例编排沿用了必修教材的专题呈现方式,全书八个专题, 其 中六个专题分别从“其人其事”、“体例”、“史家传统”、“理想人格”、 “人 物刻画艺术”、“叙事艺术”等方面呈现《史记》的内容。
从内容上看,这样的 编排并不一定符合学生的认知梯度,一二两个专题, 其作用是认识作者和了解体 例,但两个专题的课文虽然有翻译,但还是过于艰深, 这两个专题的教学可以简 略处理。第二个专题,重点是了解一下《史记》的体例,所选的《夏本纪》、《鲁周 公世家》、《河渠书》、《六国年表》,篇幅很长,文字又很艰深,让学生自己 去看这四篇文章, 教师所做的事是, 介绍这些体例在全书中的作用。如 “本纪”, 课文中讲到它是全书的一个纲领,介绍各个朝代的兴衰更替情况;“世家”是作 为大通史中的分国小通史,起辅助和补充作用;“书”是介绍典章制度的;“表” 就是个年谱。《高祖本纪》处于第三个专题,是重点学习的专题。 二、分析学情,确定方法。语文课堂上往往会理性的分析和阐释过多,造成了人文性的缺失。而且, 在不同程度上还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模式——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相同或相 近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思路去讲解,长此以往,形成了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局面。 所以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能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意 趣盎然,情思绵长,理韵悠远的境界,这才是每个语文教师追求的境界。我教的是一个化学重点班,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同时班里有一些凡事好问 喜欢深究的同学。
根据这个特点,初步确定出教学步骤: 《高祖本纪》共需四个课时。第一课时:大风起兮云飞扬 主要过程: 1、学生自读全文,勾画出不懂得字词句。 2、课堂交流,解决弄懂这些不会的字词句。 3、总结整理文中的一些重要的文言只是(通假字、词类活用、古晋祠、多义词、 特殊句式、难句翻译等)。第二课时:不溢美,不隐恶,写就史家之绝唱 主要过程: 1、 学生概括全文情节。 2、 为一些段落和句子作批注。 3、 就学生的批注进行交流。 4 、 了解和感悟“实录”和“互见”的写法特点。第三课时:求真解疑,多问几个为什么 主要过程: 1、 默读文本,就旁边的问题进行思考作答。 2、 交流答案,用红笔进行补充。 第四课时:问天下谁是英雄 主要过程: 1、根据文本和自己的认识, 完成 300 字左右的短文: 刘邦是一个的人。 2、参看《项羽本纪》易中天《汉代风云人物》,进行座谈:刘邦与项羽,谁更 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三、精析文本,取舍内容。如何使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如何有利于学生学,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和思维品质?如何有利于教师教,教得轻松, 教得科学, 教得艺术?这就叫是对 课堂教学的优化设计,需要指导学生阅读时“读出自己”、“读出问题”、“读 出规律”,将“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
《高祖本纪》处于第三个专题,。但这一课虽是选文,内容也有十一页,承载的 知识点也多,如不进行取舍,用必修的讲析方法去讲,一方面所耗费的课时多, 一方面我们的学生会望文兴叹,积极性被极大地挫伤,教学目标也难以达到。 就全文情节来说,全文共20 个自然段,记述了刘邦推翻秦朝、战胜项羽、建立 汉朝的全部过程, 肯定了这位汉代开国皇帝统一天下的历史作用。课文第一段叙 高祖姓氏、籍贯、家庭、出生,赋予传奇色彩,极言刘邦出生的不同凡响。第一部分( 2-4 ):刘邦以及做泗水亭长时候的事情:好酒及色、观皇慨叹、诈贺钱万。第二部分( 5-17 ):灭秦称帝的全过程:郦生见说、蓝田大战、约法三章、鸿门谢罪、东进追击、垓下之战。第三部分( 18-20 ):称帝之后:氾水称帝、南宫臵酒、衣锦还乡。我让学生各选六个情节进行批注,但《〈史记〉选读》的教学不能仅仅停 留在这一步,重点是围绕“不虚美、不隐恶”这一春秋笔法去组织教学。为了讲 清楚这个问题,我先说:还记得那幅对联吗?“刚正不阿,留将正气凌霄汉;幽 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什么是“信史”?一个同学马上说:真是的。我接着问:对于史学家而言,什么是真实的? 那个学生想了一下说:把事情原原本本记录下来,好就是好,怀就是坏。
我接着说:善恶必书, 不溢美、不隐恶。这就是司马迁的“实录”精神。《高祖 本纪》中那些地方体现了这种精神呢?同学说:在司马迁笔下,刘邦有远大的战略眼光和灵活处理问题的才干, 但也有奸诈圆滑、不讲信义、无赖的性格毛病。对善不虚夸,对恶不隐讳,原原 本本地讲清事件的发展经过。 师:请大家想想看,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的晚年,那正是一个酷吏横行,残酷迫 害,罗织罪名,严刑苛法统治的社会, 可他对于汉代的开国皇帝, 没有一味褒扬, 秉笔直书高祖皇帝的种种劣迹,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 但他也没有一味贬抑。 直 书历史,具有求是,不为尊者讳。这是多么不容易啊。四、交流探究,重在提升。要想达到思维的提升绝不仅仅是课堂上听别人说说而已,一定要自己切实 地去思考、总结。在课堂上,师生们一起审美、品美、赏美、共同探讨生命的价 值、哲学精神、人文情怀;而又正是文学作品的结构的不确定性和空白结构,提 供了创新思维的最广阔空间。充分利用语文这一特征, 就能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 能力。选修课不同于必修课的重要一点是它突出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在知识传 授的同时,还要加强探究性学习。在探究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敢于向文本挑战, 不迷信,不盲从,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比如,《高祖本纪》中“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注释中释“龙颜”为“上额 突起的样子” ,查司马贞索隐云: “高祖感龙而生,姑其颜貌似龙, 长颈而高鼻” 。 后世因称皇帝的容貌为“龙颜”,亦指称皇帝。这些不确切的注释就可以作为让 学生探究、质疑的切入口。同学们在一些句子或段落上面做了很多批注,学会了提要钩玄批注的方法。 有一些批注比较准确,能抓住要害;有一些批注不够到位。孰高孰低,需要经过 同学们的分析辨别。如文本第四段写高祖“诈贺钱万”一段:原文:高祖位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①一个“绐”字用得好啊!足见打肿脸充胖子,死爱面子,有胆识,又很狡猾。 ②好一个“无所屈”!可见有胆识。但又很狡诈,圆滑世故。 ③瞧不起达官贵人,自己比较爱贪小便宜,自视甚高。 ④可见其心计,狡诈,喜欢说大话。 ⑤可见他敢于挑战自己不喜欢的势力的性格特点。请同学们自己说说为什么这样批注,再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些批语?同学们纷纷发言说,第一个同学批注准确到位,抒情性的语句既扣住高祖 的性格特点, 也表示了自己的好恶之感。第五个同学批注不够准确,有钱有势的 官绅阶层甚至于皇权统治是刘邦所喜欢的,也是他梦寐以求的, 从前面观秦始皇 时的慨叹就可以看出。
最后,大家得出结论:批注一定要仔细分析句子的内涵和言外之意,要准 确,还要注意运用表达的方式。在批注的过程中,很多同学对于“衣锦还乡”一段难以理解,不明白刘邦 唱《大风歌》时,何以有悲凉之味。有同学在旁批注:帝业已定,衣锦还乡,可 以说是人生顶峰,为什么还要落泪呢?不解,不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让同学们为汉高祖列了一张生平大事表,又让同学 们仔细读这一段,在具体分析《大风歌》。经过查看资料,互相补充,疑难慢慢解开了。生 1:为平叛乱,汉高祖不顾年老体弱,再次跨上征鞍。公元前一九五年, 才平定了诸侯王的叛乱。 凯旋时, 路过家乡沛里时便设宴招待父老乡亲,并挑选 一百二十个儿童唱歌助兴。汉高祖看到一个个陶醉在胜利之中,一时心潮起伏, 感慨异常,便在案几上击筑高歌,就是“大风歌”。生 2 :沛县是刘邦事业的起点,风风雨雨走过多年,创业是何等的艰难: 灭暴秦、诛项羽、灭叛军……虽已威加海内,但守着诺大的帝业更为不易,所以 回到故乡,触景生情,感慨万分、悲喜交集。生 3:“大风起兮云飞扬”,表面上写自然风云,实际写率领千军万马艰 苦卓绝的创业历程: 入咸阳、 灭暴秦、 战垓下、败项羽……风卷残云, 气势磅礴。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是写实, 即表现天子的非凡气势, 也表现了浓厚的思乡之 情。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着眼于未来,他敏锐地感到:内忧外患和人才的缺 乏,为大汉王朝守四方的猛士何在?想到这里,悲凉之感油然而生。 回故乡的悲 与喜交织在一起,怎不让人泣数行下?生 4 :大风歌短短三句二十三个字,一句过去,一句现在,一句将来,高 度概括了刘邦对西汉帝业的隐忧和对故土人情的浓厚情感,气势宏大,慷慨苍劲, 是难得的抒怀言志的佳作。明代胡应麟《诗薮》成其为“冠绝千古”之作。其实,这样的探究题目还有很多,如《高祖本纪》中有《鸿门宴》中的情 节,在艺术处理上有什么不同?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范增这个谋士究竟是怎样 的一个人?刘邦在与项羽的交战中,从来就是败多胜少,为什么他最终会 赢?……就探究而言,选修课的探究方向是多种多样的。有文本理解的探究,艺术 风格的探究,作品比较的探究,作家比较的探究,流派比较的探究,不同评论的 探究,考证考据的探究等等。 就 《史记》而言,探究可以从作者思想, 文本内涵、 情趣、艺术风格、语言特色等方面探究,体现新课程标准“知识和能力”、“过 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探究。
三、探究交流,感知人物。(15 分钟)为了初步感知人物的性格特点,讲清《史记》中运用的“互见法”是必要 的。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断: 师:大家听过的关于高祖的故事,是不是出自《高祖本纪》? 学生回答说:不是,有《留侯世家》里的,有《项羽本纪》里的,也有其他篇章 中的材料。 师:这就是司马迁首创的互见法。第8 段划线文字旁,编者出示了《项羽本纪》 中关于“鸿门宴”一段文字,然后问“你能体会到司马迁在《史记》中叙述史实 时采用互见法的用意吗?”一些同学批注如下: ①使文章详略得当,主次分明,不显得啰嗦。 ②突出重点。根据这篇传记的中心来决定详略。 ③故事渗透到其它篇中,互相联系,互相补充,有选择地选材,突出人物特点。 ④从两个角度互相补充鸿门宴的经过,让人较全面地了解这段历史。 ⑤项羽啊项羽,你有妇人之仁,却无大谋啊! ⑥根据传记的中心选择材料,补充在他人的传记中,一是隐晦,二是不违史实。 ⑦把一个个故事分散到不同的人物传记中,总的又形成一个整体, 成为这段历史。 经过分析,同学们纷纷发言后: 生 1:第一个同学批注得不够全面。“互见法”的作用不光是为了“详略得当, 主次分明,不显得 啰嗦”。
更主要的还是为了保持本篇文章自身的匀称,又不至 于和有关系的其它篇章重复,同时又突出了刘邦这位中心人物。 生 2 :选那些内容一定要根据这篇传记表现的主题来定。 生 3:司马迁在很多地方采用了这种方法,有的还注明“其事在《商君》语中”、 “语在《晋》事中”、“语在《淮阴侯》中”、“语在《田完世家》中”等等。 生 4 :第一个同学的批注应该和第二个同学的结合起来。 生 5:第六个同学的批注虽有浓浓的抒情意味,却答非所问,这在高考作文上, 是严重偏离题意。 生 6:我的理解是,本篇重在写刘邦的成功,因此,那些表现刘邦人品其它方面 的内容,诸如狡诈、虚伪、损人利已等等,则通过“互见”在其它篇章之中着力 表现了,而在本篇却未着力叙写。 师:合起来应该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