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黔文史爱好者发现赤水河右(南)岸白杨坪
“四川遵义道界”摩崖碑刻
罗 树
2022年4月8日,笔者一行去椒园镇赤水河上的白杨坪渡口考察,和年轻的渡口船工聊了几句,得知河对面的岩石上“刻得有字”,于是趁机渡河过去看看。从四川渡船过来赤水河到贵州那边,顺老路爬坡,树木郁郁葱葱,根本看不到所谓的“崖石”,我们慢慢找寻,到了约二三十米的坡上,终于发现有一座崖石,虽大抵有三四丈高,但我们在崖脚下是看不清楚上面的。没有攀爬的工具,我们看到崖石下有一根约两米高的杂木,那就冒着危险爬上树去看看。虽然爬上这棵树顶端还是矮了一些,不能正面拍摄,但却能清楚地看到了中间是“四川遵义道界”几个大字。我们是一阵惊喜,毕竟,这是发现了一个文献中曾经所辖的地名。
赤水河上的白杨坪渡口
赤水河发源于云南省镇雄,上游称鱼洞河,东流至川、滇、黔三省交界处的梯子岩,水量增大,经贵州省毕节市的至四川省合江县入长江。
赤水河四分之三流域在大山中,两岸陡峭,多险滩急流,但河水清澈透底。从地理位置上看,赤水河流经古蔺县北、西、东部大部地区,并作为四川古蔺与贵州七星关区、金沙县、仁怀市、习水县、赤水市的分界线,虽是犬牙交错,但从地图上看古蔺,古蔺除西部与叙永相连外,赤水河围绕北、南、东而流,古蔺就成川南伸出的一座半岛了。
因古蔺位置极其特殊,三方都是贵州,历史上也曾经隶属于贵州管辖。赤水河沿岸的贵州很多地方,四川也曾管辖过,故今两岸赤水河沿岸的百姓至今口音大致相当。今天的古蔺和贵州七星关区、金沙县、仁怀市、习水县、赤水市虽说是不同省的辖区,但两岸人民依然民风相当,联系紧密。
赤水河上的白杨坪左岸属四川省古蔺县椒园镇,右(南)岸属贵州省仁怀市龙井镇大鹿乡柏杨坪团山组,这面摩崖石刻位于赤水河南岸30m,碑顶距地面4m,碑宽1m,中高1.7m,两边高1.6m。坐东向西,海拔443m,岩体为石灰岩,不甚平整,有原生石孔,碑脚下岩石有断裂,摩崖位于断裂缝上方。有轻微风化,总体保存完好。
笔者欣喜将这个消息在朋友圈中转播,立即得到西南大学教授、川南知名历史专家赵永康教授的肯定,赵老说,这很有史学价值,想办法详细考察,能把上面的文字拓印下来最好。
“四川遵义道界”摩崖碑刻
贵州地方学者龙先绪先生知道后,9月份组织文史爱好者一行实地考察,但也和笔者所得到的信息一样。后来,他们利用当地的研究资源,于近期组织了拓印,仁怀市茅坝镇文化站莫论章站长邀请了仁怀市文保中心张霖拓片,参加考察的文史爱好者、九仓中学邹元礼老师。
莫论章站长抄录的“四川遵义道界碑”摩崖碑内容:
右:钦差总督,川湖贵州军务兼理粮饷巡抚四川等处地方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都察御史王;钦差分巡兼兵备整£遵义等处兵务、四川按察司副使傅、钦差镇守四川等处地方总兵官中军都督府都督同知李。
中:四川遵义道界
左:遵义军民府知府,蔡凤梧,同知尹志伊、邓宏烈、郭维屏,推官王应期、四川都司佥事官仁怀守备事周敦吉,委官坐镇黎民镇等处地方守备龙正通,献土(工)加衔指挥王宪£民蔡朋霄。
万历壬寅年八月吉旦立
遵义位于贵州省北部,是黔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据梁启超所称的“天下第一府志”《遵义府志》载,遵义先秦时代属夜郎古国,后为罗蒙,唐为播州,贞观十六年(642),罗蒙更名为遵义,明置遵义军民府,清设遵义府,遵义县,附郭,初名恭水,唐朝为播州。而在《遵义府志》,也没提及到“遵义道”。
“道”是历史上一个行政区划称谓,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市”或“地区”,川南“永宁道”,是1913年四川省设立下川南道,1914年,才改下川南道为永宁道。
“遵义道”是“万历壬寅年八月吉旦立”。万历壬寅年是万历30年,即公元1602年,是明朝时代的碑文,这可以说明:“万历壬寅年”的遵义是“四川管辖”,后来遵义划归贵州省管辖,就是至今还流传的“四川人生得憨,遵义调(换)龙安”。
“龙安”是哪里?清代初年,朝廷从平武县将龙安营参将守备调到永宁驻守,设立“龙安营”,这个“龙安营”一直驻防到清朝到中期,管辖范围很大,远远不只是今天的叙永县范围,而是“龙安营”所管辖的川南一带,所以人们又将“龙安”作为以叙永为中心的川南一带的代称。
清雍正年间,云贵总督鄂尔泰在贵州大力推行“改土归流”,同时对省界进行勘定。鄂尔泰发现,赤水河流域川贵两省界线不清,犬牙交错,不利于管理。据《清实录》,雍正五年(1727年)八月,四川永宁协副将张瑛向朝廷上疏说:“贵州威宁府之永宁县去府千里,驻扎衙署乃与四川之叙永同知共在永宁,而所属人民散处于四川江安、纳溪、兴文等县,且无贵州营汛,而以四川永宁协营弁代为稽查,奸良莫辨,请将永宁县改归四川,隶于同城之叙永同知管辖。”
综上,贵州“遵义道”与川南“永宁道”,建“道”时间和时代不同,但同属行政辖区和行政机构。此次发现的“四川遵义道界”摩崖碑刻,丰富了赤水河流域的地方史料。
文字:罗树
图片:罗树
发表评论